有關端午節作文彙編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端午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端午節作文彙編15篇

有關端午節作文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每年的農曆五月處五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賽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這件事發生離現在已經XX多年的歷史了,那時侯秦國和楚國打仗,秦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愛國詩人屈原爲了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便提出建議,讓我國也就是楚國和齊國一起打仗這個建議;很多人不同意,屈原辭職,楚懷王把愛國詩人屈原流放了,帶到很遠的地方,屈原再也看不下去了,便跳江自盡;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在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每年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蠹蟲或防止蠹蟲孳生。

端午又稱重五,很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作文2

今天是20xx年5月27日星期三。 快到端午節了,我們學校能休息三天,我爲這個時刻的到來而高興。

晚上,我把作業做完了,開始看電視,哎!電視裏香港有些頻道的節目已經在放怎麼樣過端午節了。大家都知道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有首兒歌是: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看着電視上那一個個又大又好吃的糉子,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這時媽媽剛好走進來,看見我這樣子,忍不住笑了“看你那眼饞的樣子,明天就去買糉葉回來包給你吃。”我高興的歡呼起來。

第二天,端午節到了,媽媽買來了糉葉在廚房裏包糉子,在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赤豆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三、四個小時,之後媽媽把糉子泡在備好的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糉葉,咬上一口白嫩的棕子,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能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糉子一樣寓意豐富,糉子的形狀棱角分明,象徵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糉子的裏面包一些赤豆和一顆紅棗,象徵着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糉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對未來生活的無比熱愛。

有關端午節作文3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說起“端午節”,我還知道它有另外的幾個名字呢!如“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由於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來探望自己的父母親而得名“女兒節”。“詩人節”當然是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現在知道了吧?

早上,我吃過早飯,媽媽和奶奶帶我出去玩。一路上,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別提有多開心了。不知怎麼的,我發現今天大街上有好多人,他們都買了樹枝拿在手裏;我很奇怪準備問媽媽,卻發現媽媽和奶奶手裏也各拿着一捆樹枝,就連忙跑過去問:“媽媽你們買樹枝幹啥?啊!真香!”媽媽笑着說:“傻孩子,這是‘艾枝’。艾枝可以驅蚊子和蒼蠅,還可以避邪呢!我們把艾枝掛在自己家的門上、窗戶上,不是很好嗎?”我點點頭。

中午,我們家的飯菜有豐盛又香甜,除了家常菜外,還有漂亮的三角糉子、雞蛋和鴨蛋,香氣撲鼻。我立刻拿起一個較大的糉子,剝開糉葉,津津有味地吃着白嫩的糯米,好吃極了!

爺爺告訴我,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人格;其實這個我已經知道了,嘻嘻……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又可以學到知識,增長見識。過端午節,真好!

有關端午節作文4

賽龍舟是我們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每年的端午節都要舉行一次賽龍舟。我端午節有一次去民族文化村看到了賽龍舟。每條龍舟上都有許多名選手,也有許多龍舟。龍舟停在起跑線上,選手們正坐在龍舟上休息。

過了不久,只看見一個人一吹口哨,所有的龍舟快速向前面行駛,每條龍舟上面都有一個選手在前面敲鼓,爲後邊的選手加油鼓勁,別的選手們在後面舉起槳拼命地向前划着龍舟。我看見每條龍舟顏色都各有區別,龍舟的相同之處是都像一條龍一樣,有龍頭,有龍尾,真是漂亮極了!

有一條龍舟是深紅色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圖案。

有一條龍舟是天藍色的,上面也有許多美麗的圖案,一隻只美麗的白天鵝雕刻在龍舟上,閃閃發光。有一條龍舟是棕色的,這條龍舟真是與衆不同,別的龍舟都有一條條花紋來裝扮自己,而這條龍舟一點花紋都沒有,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龍舟。這條龍舟用木頭做成。還有一條龍舟是橙黃色的,這條龍舟是用一個個小小的點做成的花紋,這小點很精緻,也非常美麗!

一開始,那條深紅色的龍舟遙遙領先。排在第二的是那條橙黃色的龍舟。但是後來那條棕色的龍舟,不知怎麼了,好像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帶着棕色龍舟,棕色龍舟上的選手們奮力地划着龍舟,劃到了第一名,不過雖然他們的龍舟已經到了第一名,但他們依然不驕傲,快速地划着龍舟。

別的龍舟怎麼樣也追不上棕色龍舟。最後,棕色的龍舟衝到了終點。第二個衝到終點的是那條天藍色的龍舟,第三是深紅色龍舟,第四是橙黃色龍舟。這就是精彩的賽龍舟!

我非常喜歡我國的傳統文化賽龍舟!

有關端午節作文5

今天是端午節,媽媽給我們買糉子吃,有紅豆餡的、有蜜棗餡的,好吃極了。吃糉子的時候我問媽媽:“爲什麼要吃糉子?”媽媽說:“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於是媽媽就給我將關於糉子的故事。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好吃的食物。一天晚上,一位老人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纔不會被他們吃掉呢?”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糉子,它們以爲是菱角就不敢搶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着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裏投下尖角糉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糉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屈原說:“送糉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爲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着龍船到汨羅江送糉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來歷。

我終於知道了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劃龍船了。

有關端午節作文6

星期天,我看見奶奶在籃子裏擺弄黑豆。我問奶奶這是哪種豆子,奶奶告訴我這是蠶豆。奶奶還說:端午節就要到了。根據習俗,成年人和小孩應該喝雄黃酒,吃油炸蠶豆來辟邪。

我茫然地盯着我的祖母。奶奶似乎明白了一些事情,慢悠悠地告訴我一些關於端午節的知識: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結束,也就是開始。每個月有三個五天,即第五天、第十五天和第二十五天。所謂的端午節是指前五天。

端午節有一個特殊的含義。這是一個民間年度國家健康節。這一天,人們打掃庭院,掛艾草,掛菖蒲,喝雄黃酒驅蟲藥,消除疾病。這實際上是一種自覺的防疫措施和人們的良好習慣。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國疾病預防和衛生的優良傳統。這些與日常保健相關的習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科學的。

然而,我從課外書籍中看到,端午節的含義是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臣。由於敵人的反戰策略和朝廷中奸臣對他的無恥誹謗,屈原遭到了君主的冷落和流放。然而,屈原的愛國主義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變得更加強烈。當屈原聽說國家淪陷了,他又氣又無奈地投河自盡了。

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一直懷着深厚的感情懷念屈原。在我看來,屈原關心國家和人民的愛國精神和他堅定不移的忠誠,是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團結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他深深地感動了我和幾代中國人。作爲一名中學生,至少,我現在必須努力學習。只有當我長大了,我才能振興中國,成爲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有關端午節作文7

端午節這天,爸爸、媽媽和我去河西步步高廣場參加了一個由瀟湘晨報和廣汽三菱公司共同組織的“尋找湖南美麗鄉鎮”活動選拔賽。比賽時間是下午1點30開始,我們早早的就到了比賽現場。啊!人真多呀!廣場上停放了幾臺廣汽三菱的新款汽車,真漂亮!媽媽帶着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領取了我們參加比賽的順序號(17號)和比賽資料,比賽以家庭爲單位,必須由1個大人和1個小孩共同參加。比賽分爲4個項目,分別是“快樂拼拼拼”、“快樂搬搬搬”、“快樂滾滾滾”、“S彎道趣味駕駛”,4個比賽項目成績以最短完成時間爲勝。

終於快要輪到我們了,我激動極了!我和爸爸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媽媽在旁邊爲我們加油打氣。只聽見主持人一聲令下,我和爸爸專注地開始了汽車拼圖,很快我們就拼好了。馬上進入第2個遊戲搬氣球,每次只能1人從桶裏拿1個氣球搬到汽車的後尾箱,我和爸爸分工合作一個接一個的把氣球快速的搬到了汽車後尾箱。接着,我們來到了第3個遊戲滾輪胎,爸爸和我動作敏捷地把輪胎滾到了指定的地點,完成了遊戲。最後一個項目S彎道趣味駕駛,因爲小孩不能參加,是由爸爸單獨完成,但爸爸表現的非常不錯喔!4個比賽項目我們全部完成了,取得了1分47秒的成績,幫我們計時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成績非常好,一定會獲得參加“尋找湖南美麗鄉鎮”活動資格。

今天,我真得很開心,很快樂,和爸爸、媽媽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作文8

今天是端午節,全國各地都在慶祝端午,紀念屈原!

一大早,姥姥就迫不及待的往菜市場趕去,回來的時候手上提着大袋小袋。我問姥姥這是準備做什麼,姥姥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是食餅筒啦!”出於好奇,我就站在旁邊觀看起了姥姥做食餅筒的過程。 姥姥先把粉和上水,然後不停的攪均勻,三五分鐘就成了一個麪糰。揪出一小團的麪糰糊在平底鍋上,就成了一張薄薄的餅皮。餅皮好了之後,接下來當然是做餅筒的餡料了。首先,姥姥從籃子裏拿出了好幾個雞蛋打在一起,然後就像做餅皮一樣把蛋糊成圓形的,然後放在案板上把蛋切成了長細的條。接下來就是炒麪和土豆絲了。姥姥的手藝特別好,在炒麪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流口水。媽媽看見我這麼喜歡,把每個菜都留了一點出來,我吃了個飽肚。就這樣, 姥姥做完這個菜後又開始忙活別的菜,直到中午才吵完所有的菜。

11點半的時候,姥姥終於開始做食餅筒了,從每一盆菜裏都拿出了一點菜來放在餅皮上,把餅皮撐得飽脹飽脹的。姥姥做了很多個,我和爸爸媽媽都很喜歡吃,一下子就解決掉了四五個。

我最喜歡過節日了,既能放假還能吃到美味的食物。我很喜歡吃食餅筒,央求姥姥晚上還繼續做給我吃,姥姥說晚上還有糉子等着大家一起吃呢。 今天不僅嚐到了美味的食餅筒,還知道了食餅筒的製作方法。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作文9

今天是端午節,學校放了假,一定過一個快樂的節日啦!

早上,我起了牀,我伸伸懶腰,走出家門。啊!只見一家家的大門兩旁都插着艾草,成了村裏一道奇異的風景。我在街上悠閒地走着,看着這家家門口的艾葉,心裏想:這麼多的艾草,人們到底要幹什麼啊。正在這時候,我遇到了退休教師王爺爺。王爺爺告訴我:這端午節在我國可是由來已久啊。這家家門前的艾草,五月初五這一天,在我們這裏,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已經插了幾千年了,傳說這是當時人們爲了“辟邪”,把艾草插到了門口,邪氣就被擋在門外了,往後就不會走噩運了。這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

王爺爺說的真有意思。

回到家裏,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是媽媽早已蒸好了糉子,這香味可真是奇特。我拿起一個,慢慢剝開一層層的葦葉,裏面的食物露出來了:大米、小米和大棗。吃一口,香到心裏。我故意考問起了媽媽:“媽,別看您糉子包的好,可這吃糉子的來歷您不一定知道。”

“這些你也想難倒媽媽,吃糉子不就是人們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麼。”

看來媽媽知識也增長了。我吃着着香噴噴的糉子,忽然覺得心裏沉甸甸的。是啊,兩千多年前的今天,愛國詩人屈原懷着憂國憂民的一腔悲憤,投汨羅江而去。人們愛戴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魚蝦吃掉,便包上糉子投入江中。從此,這個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通過過“端午節”,使我更明白了我國節日文化的精深和厚重。

有關端午節作文10

今天是端午節前一天——29號,我終於可以睡一個懶覺了,舒舒服服的睡到8點才醒。洗完臉,刷完牙,我就急忙問姥姥多會兒包糉子。因爲我會包,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要趁機大顯身手!終於要“開工”了,我可高興了。先把一袋糉葉拿出來一片一片地洗乾淨晾好,然後拿起一片糉葉準備動手。這片糉葉又寬又長,像拉長加寬的瓜子一樣:上面尖,下面圓,洗完之後還綠油油且亮晶晶的。姥姥說:“這片糉葉大,用一片就行。“我先從右往左將糉葉折出一個角,擱一顆棗,放半勺江米,再擱一顆棗,再放一小勺江米。然後把左邊剩下的折到右邊,把右邊剩下的折到左邊,再用後面多餘的折到前邊。最後拿馬蓮在中上方捆幾圈,系兩個疙瘩。

哈,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給家裏每個人都瞧了一瞧,驕傲地說:“我包的不賴吧!”我覺得這個糉子像直升飛機,因爲馬蓮有點長,懸在上面像兩片長長的機翼。接下來,我和姥姥又包了50來個各種各樣的大糉子。中午,我的勞動成果都已經煮熟了。我嘗着自身包的大糉子,脣齒間留着清香味道,心裏美滋滋的。第二天,起來吃了糉子,在我家門上掛了艾草來祈福驅邪。中午飯後,看到了電視上新聞說全國各地都在過端午節,隆重又熱鬧,有一些地方人們包口味新奇的糉子,有一些地方舉行有趣的龍舟大賽,有一些地方還舉行了豐富多彩的屈原文化展。

端午節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帶給人們歡樂,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意義和時代精神。我喜歡過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作文11

今年端午節,我過得十分快樂、充實,在家裏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幫忙奶奶包糉子,所以我覺得這一年的端午節十分有好處。

早上,我奇蹟般地起了一個大早,發現奶奶在包糉子,我走上前去問:“要我幫忙嗎?”奶奶笑眯眯地說:“如果你實在要幫也能夠。”我十分開心,搬了一個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很熟練地把蒸煮過的糉葉拿在手裏圍成一個半圓錐形,把淘過的糯米灌入糉葉裏,迅速地裹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糉子完成了。我不禁問奶奶,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奶奶說:“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嚢,還有喝一些黃酒啊,吃“紅”啊……”“哇!有這麼多”我大叫起來,奶奶一臉笑意地說,我再給你講講包糉子的由來吧。”

五月初五,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屈原就是個十他愛國的文人,見到自我的國家即將滅亡,然而就飲下了最後一杯酒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紀念他把糉子扔入江中爲的就就是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每年在江河裏舉行隆重的賽龍舟。就這樣人們代代相傳,端午節就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我聽得十分入神,原先端午節還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故事。糉子包好了,滿屋都就是糉葉的香味,今年的糉子,奶奶包了兩種口味,有紅豆蜜棗味和鹹肉味的,儘管我沒有成功的包好一個糉子,可就是我幫奶奶做了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當我剝開糉子,深深地聞了一下這裹着糉葉香氣的糯米糉子,咬下一口滿口香氣感到真就是好吃,因爲這個糉子裏有我勞動的一份噢!

這個端午,讓我足實長了知識,讓我真正體會了這一年的端午節就是一個“濃情搞笑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作文12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我的家鄉地處河南南部的中原地區,按說是過北方形式的端午節,但由於我們這裏是山水相間,有北國小江南之稱,也就有了獨特的端午習俗,既吃糉子、戴香包、插艾葉、喝雄黃酒,又有北方少見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的龍舟賽。

家鄉民俗認爲,五月爲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而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採帶露水“五味草”。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雞蛋或鴨蛋,然後把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喝雄黃酒。

“孩子,端午節了!起牀咯!去洗洗臉吧!”“哦”我應答了一聲。剛洗完臉,就來到廚房找吃的。可倒黴的是,一來到廚房就給媽媽拉着幫忙裹糉子了。吃完飯後,我趕緊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龍舟。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羣衆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爲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的端午節,我是不會忘記您的,我愛您!

有關端午節作文13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龍節。

說起端午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國侵略,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五月五那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抱着石頭,投進了汨羅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把準備的飯糰與雞蛋等食物:“噗通、噗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賽、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風俗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彩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成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文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馬上要端午節了,今年我要學會用一個新本領--包糉子。

有關端午節作文14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糉,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糉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裏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擡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着這麼個大鐵鍋,都張大着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裏忙裏忙外的,廚房的竈放着幾個大圓盆,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糉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後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紮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糉了。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糉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然後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着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然後就開始往裏面剛裹蒸糉,每個人都從屋裏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等待着這些裹蒸糉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糉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糉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

有關端午節作文15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端午節最早源於戰國時期,當時有個叫屈原的楚國人,他在楚王身邊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而賽龍舟是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而糉子則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魚蝦吃食,故而將米飯等食品做成糉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屍。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好好的繼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