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鄉小吃作文集合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小吃作文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家鄉小吃作文集合10篇

家鄉小吃作文 篇1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說起我家鄉的美食,那可是數不勝數,但說起"最美"的食物,我可要推薦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了。脆皮炸蠔是茂名市著名的一道風味小吃,在酒店,在大排擋裏,在海鮮城裏,都頻受人們的喜愛。

生蠔是從海里捕撈上來的,又名牡蠣,綠色的凹凸不平的蠔殼裏躺着晶瑩柔嫩的蠔肉。

熟後的炸蠔表面呈金黃色的,讓人垂涎欲滴。

今年寒假,爸爸媽媽帶我來到漯河嘗美食,特地點了脆皮炸蠔。盤裏的蠔粘着一層糊,金黃色裏隱隱約約地閃着油星。我忙用筷子趁熱夾起一個咬一口。哇!真好吃啊!脆脆的、香氣撲鼻、裏面的蠔軟軟的。"別急,"爸爸說,"看好了!"只見他從旁邊的籃子裏挑了快生青菜葉,再用筷子炸蠔夾起放在菜葉上,接着熟練地把炸蠔包緊,在我眼前搖一搖,表示可以吃了。我也學着樣子做了一遍,再大咬一口。更好吃了!這樣一來,吃得再多也不會膩了。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說起我家鄉的美食,那可是數不勝數,但說起"最美"的食物,我可要推薦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了。脆皮炸蠔是漯河著名的一道風味小吃,在酒店,在大排擋裏,在海鮮城裏,都頻受人們的喜愛。

生蠔是從海里捕撈上來的,又名牡蠣,綠色的凹凸不平的蠔殼裏躺着晶瑩柔嫩的蠔肉。

熟後的炸蠔表面呈金黃色的,讓人垂涎欲滴。

家鄉小吃作文 篇2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說起我故鄉的美食,那可是數不勝數,但說起“最美”的食物,我可要推薦我們故鄉的脆皮炸蠔了。脆皮炸蠔是茂名市著名的一道風味小吃,在酒店,在大排擋裏,在海鮮城裏,都頻受人們的喜喜歡。

生蠔是從海里捕撈上來的,又名牡蠣,綠色的凹凸不平的蠔殼裏躺着晶瑩柔嫩的蠔肉。

熟後的炸蠔表面呈金黃色的,讓人垂涎欲滴。

今年寒假,爸爸媽媽帶我來到電城嘗美食,特地點了脆皮炸蠔。盤裏的蠔粘着一層糊,金黃色裏隱隱約約地閃着油星。我忙用筷子趁熱夾起一個咬一口。哇!真好吃啊!脆脆的、香氣撲鼻、裏面的蠔軟軟的。“別急,”爸爸說,“看好了!”只見他從旁邊的籃子裏挑了快生青菜葉,再用筷子炸蠔夾起放在菜葉上,接着熟練地把炸蠔包緊,在我眼前搖一搖,表示可以吃了。我也學着樣子做了一遍,再大咬一口。更好吃了!這樣一來,吃得再多也不會膩了。

可是,這麼好吃的脆皮炸蠔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懷着好奇心溜進了飯店廚房,一位師傅正在做這道菜。只見他把生蠔洗淨抹乾水,加鹽、味精、胡椒粉醃幾分鐘。然後把生粉、麪粉加清水調成漿,下入生蠔掛上糊。最後,燒鍋下油,油熱後放入掛上漿的生蠔炸至金黃。

剛撈起滾燙的脆皮炸蠔便讓服務生端走了。

怎麼樣?聽了我們故鄉的脆皮炸蠔,你一定直流口水,那就快來茂名嚐嚐脆皮炸蠔吧。

家鄉小吃作文 篇3

我看5歲時離開了家鄉,那對於現在的我,一切都模糊了,可是粑粑卻至今讓我記憶如新。

那時的我,就愛吃粑粑,每次聽到“賣粑粑嘍”我就會口水直流3千尺,並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樓下,我把錢遞給了他,只見他熟練地揉着糯米,一會揉一會拿板子拍,聽大人們說拍可以使粑粑更有嚼頭,過了一會,粑粑開始下鍋了,一個接一個的往鍋裏掉,馬上一股香氣向我撲來,我嗅了嗅鼻子,嗯~~真香啊,粑粑終於熟了,只見老爺爺以閃電般的速度把4個粑粑盛進了小碗裏,並澆上了白糖汁。我輕輕地咬了一口,嗯~真有較勁,糖汁膩滿了我的嘴,甜甜的,香香的……

啊!家鄉我愛你,啊!粑粑我愛你!

家鄉小吃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山西高平,這裏是炎帝的故里,人文歷史十分悠久。開化寺、炎帝陵等古老的文化建築吸引了不少遊客。這裏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美食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高平十大碗便是我們高平美食中數一數二的美味佳餚了。而我今天向大家介紹的,便是這十大碗中的一碗,也是我最愛吃的一碗--------梨糕。

要做梨糕,首先要準備好材料,黃梨、江米、冰糖、蜂蜜、葡萄乾、山楂片。接下來將黃梨去皮去核,切成1.5釐米至2釐米左右的小塊備用;然後將冰糖研碎,山楂片切碎;接着把梨塊放入碗中,梨塊要佔整個碗的十分之七;再在碗中放入一勺冰糖,一勺蜂蜜,兩勺水,梨塊上均勻撒一層江米,江米要泡過一小時的;最後將葡萄乾和山楂碎片撒在上面,水開後上鍋蒸半小時即可。

梨糕蒸半小時便可出爐。這是你一定很想吃上一大口,但先不要急,吃美食也是有講究的。你先把梨糕端在桌上-,然後再低下頭來仔細觀察梨塊的黃,江米的白和山楂碎片的紅相襯形成的色彩美;再閉上眼睛深深吸一鼻香氣,感受香氣的清新怡人,沁人心脾;接下來你便可睜開眼睛,用勺子輕輕地舀上一勺梨糕,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受它的絲柔潤滑,香甜可口。這時你會感覺,品嚐可口的佳餚,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文化。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不僅會讓人胃口大開,而且更讓人感受到一種美,一種屬於美食獨特的風格美,這種美會產生一種特別的魅力,把人們吸引過來。

美食,它是人們對生活美的一種追求,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美食文化的加入,也使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這就是我家鄉的美味小吃-------梨糕。梨糕潤滑爽口,不僅老少皆宜,而且還有潤喉止咳的功效。

梨糕真是一種獨特的美食啊。

家鄉小吃作文 篇5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要說我的家鄉——獨山的特色小吃,一道普普通通的蒿子粑粑就會讓你回味無窮。

相傳這蒿子粑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成爲農民的佐餐食品,它是獨山縣的風味食點。

蒿子粑粑的製作方法非常講究,初春時節,小草剛剛露頭,便可上山去摘一點蒿子草,去其根。接着給蒿草搓洗按摩——涮、搓、揉。涮,將蒿草放入開水中,抓住其一端在水裏左右擺動,目的是讓它變軟,並涮掉附在葉片上的髒東西;搓,把蒿草夾在手掌來回的搓,如搓衣服一般,讓其苦汁去掉;揉,把蒿草放在案板上像揉麪團一樣揉,揉碎後用清水淘淨。經過此番加工後,蒿草變得軟綿綿的、熱乎乎的,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再是,將其切碎,加入鹽、蒜末、薑末、臘肉丁放入大鍋裏翻炒,待其佐料溢出香味後把白花花的米麪灑入鍋,用手把它們揉搓在一起。頓時,白花花的米麪因吸收了蒿子草的湯汁,變成了翠綠色,如果不仔細看的話還以爲是一塊帶有雜色的大翡翠原石呢!最後把面捏成麪餅放入鍋裏煎。

煎好後的蒿子粑粑個個圓滾滾的,像個圓形的綠月餅。蒿子的清香,臘肉的臘香摻雜在一起,一股股的直鑽你的鼻子,讓你垂涎三尺,欲罷不能。當你一口咬下去時先是酥脆的外殼,再是軟嫩的內瓤,其味妙不可言,要是有幸再咬到個大大的臘肉丁,更是平添了一份驚喜與樂趣。

我愛家鄉的小吃——蒿子粑粑!雖然它比不上那些山珍海味名貴,但它樸實、地道,顯現了家鄉人民的品質,也牽連着無數離鄉人的思鄉之情。

家鄉小吃作文 篇6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我認爲,中間的“食”字指的是“美食”。我吃過各種各樣的美食,但最讓我回味的是我家鄉小吃——粉皮。

粉皮是河南汝州市的保守特產,以其色嫩白如玉,質薄如紙,韌強味鮮,營養豐富,利口消膩,使用方便而頗負盛名。

粉皮一直是汝州的保守食品,公元1840年年間,當時汝州城內西街水坑沿有一個商販叫田家有,去南陽的社旗販鹽,見那裏有人用雜豆製作“粉皮”,每斤八到九張,計斤稱賣,使用時需要用沸水煮制,很不方便,不能現時食用。田家有回來後改用綠豆澱粉試製,苦心探求,反覆實驗。他涮出的粉皮越來越薄。經過四代傳人研製,到每斤五十多張。這時的“汝州粉皮”已遠近聞名,形成了市場名牌,陝州、三門峽、西安的商販趕牲口前來汝州馱購粉皮。解放後,該工藝經田新光(田家有的後代)之手又進一步得到了提高,達到了每斤六十張的水平。一張張粉皮不大不小、重量相等、厚薄一致。

汝州粉皮以優質的綠豆爲原料,純手工藝水磨綠豆澱粉精製而成,其中製作工藝考究,它薄薄的如蟬翼,明若窗綾,潔白如玉。粉皮可長期存放,而且,不易蛻變,關鍵是使用方便,可立煮立食。事前先將乾粉皮放入溫水中浸泡2到3分鐘後,待到變柔軟時,再撕成碎片,用牛、羊、豬、雞、鴨、鵝等肉絲、肉片,可搭配拌和,做成葷菜,味美可口。並且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酸等多種元素,具有清熱毒、清肝明目、益氣潤肺之功效。因此,一百多年來,汝州粉皮作爲汝州保守特產的“新三寶”(粉皮、粉條、粉絲)而名聞遐邇,並且飄洋過海,登上了異國他鄉的宴席。

現在,爲了求學,離開了家鄉已經好幾年了,許多事情在我心中漸漸模糊起來,但是我永遠忘記不了家鄉的粉皮。

在學校裏,有時候午餐是家鄉的飯,粉皮。吃起那熟悉的粉皮,就想起了我美麗的家鄉,盛滿記憶的老屋,陪伴生長的家人。那熟悉的味道溫暖了我的心房,沸騰了我的血液……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特產——粉皮!

家鄉小吃作文 篇7

我生活在美麗的安慶,它臨近長江,分明的四季給了安慶不一樣的味道。比如說小吃。我爸爸曾經對我說:“中國小吃做的最好的地方就要數我們安慶。各種豐富的美味的早點,隨便走錯了路都能輕而易舉的見到。”我爲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家鄉而自豪。

早點中的佼佼者就要數安慶大南門的牛肉煎包了,那可是讓我百吃不厭的。牛肉包子的原料並不複雜,就是普通的麪粉、水和包子餡。我在吃早點的時候看過一個師傅做過。第一步是把很多的麪粉放在一個大紅盆裏,然後往裏面加適量的水和在一起揉成團,拉出勁道後醒發片刻,師傅也好休息休息。

等過一會兒,師傅再把麪糰搓成長條,然後用刀把切成一個個大小差不多的幾段,在案板上撒上一些麪粉後,師傅取出其中的一段壓成圓餅,用擀麪杖擀成圓形後,用勺子舀一點肉餡放在中間,靈活的手在包子的周邊轉一圈,再一捏,一個小巧的包子就做好了。師傅是孰能生巧的,沒多大一會兒的功夫,一鍋包子就全部做成了。

接下來就是把平底鍋裏倒油,一個個把包子放進鍋裏後,小火煎一會,等有了香味後,澆上一些放有澱粉的水開始大火煮沸,不多時,一鍋香噴噴且熱氣騰騰的包子就新鮮出爐了。那包子金黃金黃的,圓乎乎的,看起來直叫人流口水。食客們都迫不及待的排着隊買包子,這個人喊:“來十個。”那個人急了:“老闆,我來十五個。”還有人有些擔憂的說:“這怎麼辦,一鍋包子都快沒了,估計是輪不到我了。”包子店的客人太多,包子一直要賣到十一點多呢!有時食客們願意爲了包子排上一個小時的.隊呢!這樣的情況每天都在發生着。

是的,剛出鍋的包子又香又脆,大家怎麼能不喜歡呢?聽到這兒有點迫不及待的想來安慶了吧,這還只是一種簡單的小吃呢。

家鄉小吃作文 篇8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每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小吃,在我的家鄉“五蓮”這裏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其中尤以“羊肉湯”最具著名。羊肉湯在五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主要原料是、羊肉輔以蔥、姜、鹽、醬油、胡椒粉、香油等20多種佐料,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還可以祛風逐寒、健胃溫脾。

如果你來五蓮吃“羊肉湯”還沒到羊湯館,我就聞到一股味道。那口大鍋裏冒着騰騰的熱氣,直燻人的臉,那人拿勺子蕩着鍋裏的羊油,光看口水都要流下來了。那人從鍋裏撈出一塊肉,冷涼後放在桌子上用刀切。一個一個的大白碗放在桌子上,碗裏放着香菜,拍碎的蒜瓣,另一個鍋裏還漂着辣椒油,肥肉膘子。羊肉湯的的特點是:"色澤光亮,呈乳白色;湯質優美,營養豐富;不羶不腥,味道鮮美異常。羊肉湯品種繁多,各有特色,天花(羊腦)湯有健腦明目之功,尤其適合老年人和神經衰弱者飲用。

你一定不知羊肉湯怎麼做的吧!讓我來教教你吧:羊肉洗淨切成長10米、寬3.3釐米、厚3.3釐米的塊,羊骨砸斷鋪在鍋底,上面放上羊肉,加水至過肉,旺火燒沸,撇淨血沫,將湯潷出不用。另加清水,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再加上適量清水,沸後再撇去浮沫,隨後把羊油放入稍煮片刻,再撇去一次浮沫。將花椒、桂皮、陳皮、草果、良姜、白芒等用紗布包起成香料包,一同與薑片、蔥段、精鹽放入鍋內,繼續用旺火煮至羊肉八成熟時,加入紅油。花椒水,煮約二小時左右即成。此時湯鍋要始終保持滾沸,撈出煮熟的羊肉,頂絲切成薄片,放入碗內,撒上香菜末即成肉湯。可將辣椒油、大蔥切段,荷葉餅裝上盤,一併隨羊肉湯上桌。食用時放少許辣椒油,荷葉餅夾大蔥段,可與羊肉湯同食。”現在懂了吧?

我的家鄉美食“羊肉湯”是不是讓你垂涎欲滴了呢?如果是的話,馬上過來嘗一嘗吧!

家鄉小吃作文 篇9

“民以食爲天,柴米醬醋鹽”。客家菜是廣東三大菜系之一,而傳統客家三大菜分別是:鹽焗雞、梅菜扣肉以及最傳統的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久負盛名,鮮嫩滑香,營養豐富,是我們客家人的頭道送酒菜,也是過年時必須上的菜式。

釀豆腐有兩個傳說,一說爲(釀豆腐)源於北方的餃子,應嶺南少麥,思鄉的中原客家移民便已豆腐代替麪粉,將豬肉塞入豆腐中,猶如麪粉裹着肉餡兒。因其味鮮美,於是成了客家民菜。

另一說,很久以前,有兩個好兄弟,因在一次點菜時發生矛盾,一個要吃豬肉,一個要吃豆腐,後來,聰明的店家想了個兩全其美的方法,製作出釀豆腐。

正宗釀豆腐的豆腐一般是由黃豆做的,無任何添加劑,一般是用剛從自家田中摘的黃豆,新鮮,再把黃豆,放進石磨子裏,與水一起磨,直至把豆榨出漿水,而剩下的豆渣可做粥等食物,再將豆水,倒入大鍋裏煮,豆腐也算成形了,但還是個半成品,把豆腐放在個容器裏,用大石頭壓,壓出剩餘水份,然後,把豆腐成品切成一塊一塊,接着,便是重要的“釀”。

把一塊半肥半瘦的大豬肉挑瘦去肥,剁成末,這剁肉也是我兒時的遊戲,再依個人喜好,放入香菇、或蝦米、或大蔥等,再使雙筷子,把豬肉“戳”進豆腐塊正中處,這“戳”肉也有一定技巧的,不能將整塊豆腐戳戳穿來放,不然煎出來的就孬了,最後,把所有釀好的豆腐放入鍋中小火慢煎,火要適度不可大或小,豆腐煎至兩面金黃,此時的豆腐可是香噴噴,金黃耀眼,但還在煲仔裏燜一下,煲鍋底可放大蒜苗、芹菜,全依據個人喜好,可在豆腐上放幾片香菜,用來點綴所用,即可上桌。

釀豆腐一上桌,便“顧客盈門”,我家吃釀豆腐時,喜好沾上蒜末和醬油,這釀豆腐便有了些辣味和鹹味,豆腐滑嫩,淨白;豬肉味鮮,硬中帶柔,柔中帶剛,豆腐送入嘴中,滑溜,再咬一口豬肉,美味無比,真乃最佳搭配。

豆腐營養豐富,爲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律止渴、清潔腸胃,是兒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素有“植物肉”之美稱。

豬肉用途多,用於溫熱病後,熱退津傷,肺燥咳嗽,乾咳痰少,咽喉幹痛;補虛、潤燥、潤肌膚、止消渴。

豆腐的平淡,顯出了客家人的淳樸,樸實,客家人不求於功名利祿,勤儉持家,這也是釀豆腐在客家文化上長期保留的原因之一。

家鄉小吃作文 篇10

一說到涼皮,肯定都會想到陝西的涼皮,可我說的涼皮則是濮陽的涼皮。

濮陽涼皮有什麼不同?請聽我娓娓道來吧!

放眼一望大街小巷,幾乎所有賣涼皮的店裏都掛着三個鮮豔的大字“一機廠”。這又是爲什麼呢?原來,“一機廠”全名爲“第一兵器製造工廠”,但源於工廠破產的原故,“一機廠”的工人們便沿着樓戶到道路,在街頭巷尾做起了賣涼皮的生意。漸漸,“一機廠”的名氣越來越大,成爲了濮陽婦孺皆知的“品牌”涼皮店。

俗話說:“千里不同俗。”相隔一條河的村子之間都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那涼皮到了濮陽也會發生什麼奇妙的變化呢?其實,在濮陽不僅僅把涼皮拌着吃,也會有種獨有的吃法——裹涼皮。裹涼皮都會把一整張的米皮鋪開,再把黃瓜絲兒、涼麪、麪筋與醬料汁兒,調料水、麻汁、油沷辣椒調好,然後撒上炒香的碎花生以提香味,最後把餡料兒均勻地撒在米皮上,裹成一個圓柱,便可裝在塑料袋裏吃了。

裹好的涼皮,米皮晶瑩剔透,卻不露汁,在半透明的米皮裏隱約能見到黃綠色的瓜絲兒,嫩黃的涼麪,筋道的麪筋,泛紅的辣汁兒與辣椒充分地混合在餡料之中,咬下一口,清爽與麻辣在口中迴盪,讓人慾罷不能。

現在,裹涼皮仍在濮陽暢銷,希望在有朝一日,濮陽的涼皮能走向中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