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漁鼓優美作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漁鼓優美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漁鼓優美作文

家鄉的漁鼓優美作文 篇1

我的家鄉是一個山村。那裏山高路遠,偏僻閉塞,文化落後,也很貧困。但是那裏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很美。我小的時候就與村裏的夥伴們春天摘野花,夏天戲流水,秋天採野果,冬天玩冰雪,享受着大山給我們帶來的無窮樂趣。山村給我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然而最令我難忘的還是那家鄉的漁鼓。

漁鼓屬於地方的民間藝術。那年月,鄉下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一年半載難得有一場電影,更沒有電視,漁鼓便是山村人的精神寄託。逢年過節,生辰喜慶,婚喪嫁娶,漁鼓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白喜事,鄉下人講究個排場,圖個熱鬧,往往請來一班漁鼓藝人,常常是漁鼓唱到大天亮,一個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個人接着上場,輪番登臺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來看熱鬧。尤其是我們這般年紀的小孩子,周圍十里八里的鄉村演唱漁鼓,總是追着看熱鬧,經常不顧飢寒,樂而忘返。

漁鼓是用楠竹作成的。製作工藝很簡單,鋸一截兩尺多長、小碗口粗細的竹筒,掏空了竹筒中的關節,剔去外面的青皮,在一端蒙上從豬板油上撕下來的薄膜,外圍再用布條紮緊了,蔭幹之後一個漁鼓便製成了。漁鼓製成後,用併攏的四指輕輕而有節奏地拍打鼓膜,便發出“蓬,蓬,蓬”的響聲,那聲音尤如山谷裏的迴音,幽深空曠、渾厚、綿長。

漁鼓一般是單人表演。演唱漁鼓的藝人用左手腕抱住漁鼓,左手拿着竹片敲擊竹筒,與右手拍打鼓膜相配合,形成悅耳的節奏。但也有兩人合作的,一人在後臺拉二胡伴奏,一人在前臺打漁鼓演唱。無論一個人也好,兩個人也罷,漁鼓演唱得好與不好,關鍵在於漁鼓藝人的素質。常言道:“五個指頭有長有短。”漁鼓藝人的技藝也有高有低。技藝高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口才。口才好的藝人聲音宏亮,吐詞清楚,無論是說是唱,字正腔圓,幽默滑稽。而且還要頭腦靈活,思維敏捷,能見人說話,見鬼打卦,隨機應變,張嘴就來。就是磨豆腐,也能道出個“黃豆子出白漿,黑豆子出烏漿”來。語言可以平白,但韻味卻要濃重,全憑藝人一張活嘴,說得頑石點頭,鐵樹開花,河水倒流,啞巴說話,觀衆就樂。用鄉下人的話說:這種漁鼓藝人“嘴皮滑溜”,說起來動聽,聽起來有勁。二是表演技巧。別看漁鼓藝人其貌不揚,但那一招一式卻要顯山露水。漁鼓藝人在演唱或表白中,要能淋漓盡致地描摹戲文中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行爲舉止,喜怒哀樂;能用肢體語言來烘托氣氛,表達情感。他所表演的喜笑怒罵,裝瘋賣傻,能牽動觀衆的五臟六腑;喜,叫你樂的肚子疼,笑出淚花;悲,叫你肌肉發緊,鼻子發酸,這就說明藝人的演技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如果再來點打情罵俏,添油加醋,真真假假,尖酸滑稽;說到傷痛處不妨再加一刀,讓你痛上加痛,疼痛難忍;說到癢癢處且再抓上一抓,讓你撓也不是,忍也不是;他能使你笑得前仰後合,人倒馬翻,捧着肚子叫爹,揉着肚子喊娘;他能教你聽得神魂顛倒,如醉如癡,張三垂涎,李四咽沫;那就說明藝人的演技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有了好的漁鼓演唱藝人,還要有好的漁鼓戲文。家鄉的傳統漁鼓曲目有《說唐》、《岳飛傳》、《楊家將》、《綠牡丹》、《再生緣》、《乾隆皇帝下江南》和民間的傳奇故事《大門打官》、《蒲門姐哭夫》、《方青趕考》》、《棒打鴛鴦》等;也有現代曲目《苦菜花》、《兒女風塵記》、《浪子回頭》、《啞女告狀》等等。除了傳統和現代的漁鼓曲目外,還有漁鼓藝人自編自唱的很多戲文。往往一曲戲文,融古今於一爐,集雅俗於一身;說天說地說人情,歷數人間冷暖,道破世態炎涼;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善惡之報,恩怨情仇,侃侃道來,娓娓動聽,將那虛無縹緲之事演繹得如同身臨其境,把那山重水複之情唱出個柳暗花明之景。老家有句俗話:“臺上唱戲的是癲子,臺下看戲的是呆子。”漁鼓唱得好與不好,全憑觀衆說了算。漁鼓唱得好,觀衆時而發呆,時而喝彩。能發呆是入了門道,能喝彩是激情噴發。如果是應紅白喜事所請的演出,主人家還隔三差五的甩出一串鞭炮來,表示主人滿意,也是對唱得好的漁鼓藝人的鼓勵,而且又活躍了氣氛。漁鼓唱的不好, 喚不起人們的美感享受,觀衆便起鬨,你就拉倒吧,索性下臺。

演唱漁鼓的舞臺也不盡相同。逢年過節大的喜慶活動,往往在祠堂的舞臺上,那是一種正規的場所,看戲的人來自四鄰八鄉,因此,也比較隆重。其他喜慶則是就地取材,有用木板、門板搭建舞臺的,也有利用高地土坡當舞臺的;也有不搭舞臺就着庭院或樹蔭下演唱的。我家二叔就是漁鼓藝人,夏秋季節,人們勞作一天後,到了夜晚,鄉村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紛紛端着板凳圍坐在村頭的大樟樹下乘涼。每當這時,總有人提議要二叔來一段漁鼓,二叔也從不推辭,搬出他的漁鼓道具就在大樹下演唱起來。隨着清脆的竹板敲擊聲和低沉的鼓聲響起,在一番開場白的啓引下,一時間英雄馳騁,江山如畫,一個個征戰殺場,男悲女怨,和血帶淚的故事,層層展現。那時,我們孩童們不懂戲文,也不懂幽默,只覺得有趣,個個伸長了脖子,聽得全神貫注,別無他圖,只圖個開心,只圖過過癮。老人們則聽得如癡如迷,完全沉浸於戲文之中,聽到悲傷之處常常悄悄地落淚和嘆息;聽到出彩之處又不時地報以朗朗的笑聲和陣陣掌聲。那精彩的漁鼓,使人們頓時忘記了酷暑,忘記了疲勞,忘記了窮困,忘記了歲月悠悠!

漁鼓是一種通俗民間藝術,雖然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它來自於民間,根植於民間這塊沃土之中,又在民間的沃土地裏成長和發展。它幽默、風趣、樸實、簡便、通俗、易懂,這種通俗的民間藝術就象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樣,它既可雅俗共享,又能讓男女老幼同樂,它是屬於大衆的藝術,爲大衆所需,爲民間的廣大百姓所喜愛。所以,千百年來在民間廣爲流傳,經久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我少小離家,已有很長時間沒有聽過家鄉的漁鼓了,然而,我對那如泣如訴、如詩如歌的家鄉漁鼓,卻有着獨特的感情。家鄉漁鼓是民間藝術瑰寶,家鄉漁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相信:家鄉的漁鼓一定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世代傳承!

家鄉的漁鼓優美作文 篇2

“嘭、嘭、嘭、嘭……漁鼓本是一根竹哎,張老拿斧來砍倒,李老那個拿鋸鋸兩頭哎……”聽,院裏又傳來了那個悠揚又含有些滄桑的聲音,那是外婆又在和她的漁鼓話情了。

外婆五十有八了,如今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可她依然保持着勤儉節約的習慣。聽媽媽說,年輕時,外公遠在他鄉做他的民辦教師,而外婆獨自一人一邊帶了三個孩子上學,一邊還要忙着擺攤掙錢。從媽媽的話中,可以想象一個婦女拉扯着三個孩子,那種艱辛我真是體會不到的。媽媽常對我說,從國小時起,他們姐弟三人就隨着外婆馱大包、扛箱子、搬筐子……個個都練得“力大無窮”。就這樣風雨兼程的過了幾十年,如今外婆已不再年輕,飽經風霜的臉上皺紋道道、鬢邊白髮點點。然而,生活的重擔並沒有壓倒她,她自信、樂觀、向上;她與人爲善、與鄰里和睦相處;她喜歡唱歌,喜歡跳舞,尤其喜歡她的漁鼓。

外婆是“閒”不住的。總是快快的把家務忙完,抽空就趕緊與她的友人們話漁鼓去了,她們有一個業餘娛樂小團體,在一起時唱唱歌、練練舞,其中能人輩出,有拉二胡的、作曲的、填詞的、彈琴的、還有吹號的,真是不可小覷。外婆嗓子好,逢有演出都是主唱,鎮裏有活動時,總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我觀看過外婆的多場演出,舞臺上的她始終那麼自信,身姿婀娜、歌聲嘹亮、笑容滿滿,每每跟着媽媽一起去看演出時,耳邊總不時傳來對外婆“嘖嘖”的讚美聲,此時我可驕傲了,那可是我的外婆!

時下,正興起鄉村旅遊,來遊玩的外地人可多了,漁鼓作爲鎮裏非常有名氣的一種地方特色文化,深受外地遊客和當地百姓們的喜愛,外婆約了幾個好夥伴,專門爲遊客們演藝漁鼓,宣傳當地特色文化,遊客們高興了有時還有“打賞”,雖然不多,但她們高興,在宣傳漁鼓文化的同時,還能賺點兒零花錢,真是兩全其美啊!

說起外婆的漁鼓,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的喲。記得一次外婆正在擺攤時,我跑到攤子前喊着:“婆,婆,婆……”,可外婆愣是沒聽到,只見她一手撐着腦袋,一手放在案子下面,嘴裏正咕咕叨叨的說着什麼,她的這一作態,可大大了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三步並作兩步衝到外婆跟前,還不忘惡作劇的嚇她一跳。果不其然,她嚇得使勁兒一抖,手中的紙片也隨之掉到地上,外婆嗔怪地說:“臭女子,嚇我一跳,你咋不叫我呢?我正在背漁鼓詞呢。”我竟被外婆的認真好學感動了,學習能到如此境界,一大把年齡的她都如此認真,不知不覺中又給我上了一節難忘的課。這就是我認真好學又頗愛漁鼓的外婆,令人敬佩。

家裏經常傳出“嘭嘭嘭、鏘鏘鏘,四季裏來(吶哈)…………聽的家裏不愛音樂的外公也能時不時的來上一小段兒了呢!外婆的漁鼓很受遊客們的歡迎,說她真實、淳樸、具有地方特色。因此,外婆越發勤奮的練習,她的舞臺,已從小隊到大隊,再到鎮上、縣城、牛背樑、終南山寨……處處都留有她的身影、她的歌聲、她的漁鼓。

光陰如梭,日子總是這樣不經意間過去了,我已經上中學了,外婆也漸漸老去,生活過得雖然不是很寬裕,但她依然精神抖擻、活力十足,始終如一地熱愛着生活,熱愛着她的漁鼓。

如今,外婆已是漁鼓傳人之一,她說:“雖然我前半生辛苦,可後半生兒女孝順,老伴體貼,還有漁鼓陪伴,我快樂、幸福着哩!”

“正月裏姐望郎,拜年客又廣……”得,外婆又去和她的漁鼓談情說愛去了。

家鄉的漁鼓優美作文 篇3

被人尊稱爲漁鼓王的二爺,往日該是何等的輝煌和榮耀呀。

那時二爺被衆人捧着,被人們尊敬着,放在白馬河下游的二三十個村莊來說,哪一個能對這些玩意拿得起放得下?哪一個又能精通古史的來龍去脈且滔滔不絕地講出來呢?那把漆黑髮亮的二胡和四尺長圓口僅能容下雞蛋大小的漁鼓,在村人們看來,並無多少神祕。能夠引起人們興奮的是二爺那雙神奇的手和那些出神入化的故事。

那時的日子多麼好呀。二爺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美滿的婚姻。二奶已爲他生了第一個男孩。那孩子胖墩墩的,招人心疼。那時候,二爺已在白馬河下游有些名氣了,除逢集的日子外,二爺常被人請去說書。二爺有很多這樣得意的時光。每當夜幕降臨,圓圓的月亮從遠處的樹梢悄悄升起來的時候,二爺對着吵吵嚷嚷的人羣高喝一聲:把那玩意拿過來,咱唱上一段“秦——瓊——賣——馬”。那抑揚頓挫有滋有味的一聲吆喝,引得人們捧腹大笑。

人們很少能聽到二爺拉的二胡曲。即便是在集市的說書場上或者被人請去說書,他都不用。除非二爺有了高興的事或者心中苦悶的時候,才能聽到。我第一次聽到二爺的二胡聲是爲兒子。二爺非要兒子跟着他學說書,兒子非但不肯,還恥笑說這是下三爛乾的活,幹這行丟死人。二爺氣得默不作聲。第二次也是爲了兒子。那個胖嘟嘟招人心疼的兒子已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了,他在一家建築隊幹活,從四層樓高的架子上掉下來摔死了。那一次,二胡聲聽起來讓人肝腸寸斷。二爺怕二奶傷心,獨自一人來到兒子的墳地,淒涼衰弱的二胡聲在黑夜的田野中飄忽不定,那是當地的一曲小調《斷魂》。一曲終了,二爺伏在地上,喉中發出“哦、哦”的哽咽聲。那聲音時長時短,似乎早就憋在二爺的心中,如今終有了釋放的機會。

二爺仍上集說書,失去兒子的二爺那神采飛揚的表情依舊。我想,二爺心中究竟能承受多重的災難和不幸呢?難道還有比晚年喪子更痛苦的事嗎?那嘭—嘭嘭—嘭—嘭嘭經久不衰的漁鼓聲和發黃的《說岳全傳》、《三俠五義》、《隋唐演義》等許多唱本,幾乎伴隨了二爺的一生,他爲此投入了巨大的熱情而付出了整個生命的追求。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着二爺那麼專注而又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種粗獷潑辣的表現方式?是爲着生活的需要?還是爲着精神的需求?或是兩者兼之?這難道是二爺生命燃燒或延續的唯一方式嗎?

二爺似乎早已預感到了什麼,但他仍顯示出那種威嚴,來竭力掩飾着心中的不安。儘管二爺被人們尊重着,但畢竟時代有些不同了,掙錢的門道很多,哪一個小青年願意跟二爺學這門手藝呢?二爺放出收徒弟的話有半年了,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他學,哪怕問一聲也好啊,也是對二爺的一個安慰啊。有些人連二爺都不正視一眼了,但二爺還是趕集說書。只是說書場上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少,這書還是要說下去的,這是老輩人留下的規矩。二爺先來一段開場白:老少爺們,咱原來說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咳,現在得改成人也太少了。少了啊咱也得說着玩!老少爺們,你們說咱今天唱哪一齣戲啊?好!就唱“走江湖寇四爺賣武”一折。二爺將漁鼓抱在懷中,“嘭——嘭嘭”的漁鼓聲響過,二爺如入仙境般唱了起來:一個是江湖好漢,一個是巾幗絕技佳人,一個似太史子善使長槍,一個似公孫大娘善舞雙劍……

二爺明顯得衰老了,那雙曾經堅毅的目光越來越黯淡無神了,脣邊的白鬍子多起來。逢集的日子,二奶奶總是老遠地出門迎二爺,二爺只是讓二奶奶遠遠地跟在他的身後。這一個秋季,人們很多的時候看到兩位老人在平原的暮色中蹣跚着消失在村口的情景。霜降一過,人們很少看到二爺出門說書了。更多的時候,人們看到二爺提着馬紮和一些老人們躲在牆角里曬暖閒聊。二爺很少說話了,只是默默地想自己的心事。

記得第一次拜訪二爺的時候,他把那用了六十年的漁鼓給我看,老漁鼓在太陽下熠熠發光。幾年過去了,不知道老人是否還健在,他那美妙悠揚的漁鼓聲是否還經常飄在平原的上空。

家鄉的漁鼓優美作文 篇4

漁,本義爲漁夫捕魚。漁是漁歌象徵,鼓是精神的象徵,漁和鼓的結合,開闢了“漁鼓文化”之先河。漁夫爲了贍養家庭,戰風斗浪常年打漁,漁鼓是勇敢漁夫智慧和力量的表現。漁鼓是紮根於水鄉廣大漁民心中的曲藝之花。

最早的漁鼓是用魚皮蒙面的,如用黑魚皮、魚鰾等做蒙子,所以叫做漁鼓。仙桃漁鼓是曲藝的一種,是道情的一個分支,故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漁鼓演出樂器有漁鼓筒、簡板(也叫雲板)、小鑔(又叫鈸),另有二胡、四胡、大三絃等伴奏樂器。

漁鼓筒又稱爲道筒,傳說是終南山道教文化的產物。民間故事“八仙”中,張果老執的神器是:漁鼓。能星相卦,靈驗生命。曹國舅:玉板,或稱拍板、陰陽板。仙板神鳴,萬籟無聲。漁鼓筒爲曹國舅和張果老的化身。

漁鼓藝人們把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當做漁鼓始祖。據說倒騎毛驢的`張果老,手上拿着漁鼓道具,他的夥伴曹國舅拿着當簡板用的笏板(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的工具)。“騎着毛驢看唱本”,張果老擊着漁鼓到處遊走,勸說世人從善避惡;學仙的道士們依樣畫葫蘆,於是就有了“道情”表演。故又稱道情漁鼓。

“簡板敲,漁鼓響,張果老騎在驢背上”。漁鼓的歷史淵源出自張果老的兵器——漁鼓筒。“漁鼓生來兩節竹”,用竹子爲筒。據說起先的漁鼓筒是用木頭雕製成魚形,是漢鍾離請魯班用竹子做成漁鼓,後爲了方便,也由一長節又變成了兩短節竹筒。

漁鼓樂器大多都是由藝人們自己製作,規格不一,但大致上下:竹簡整長約70-80釐米,直徑6釐米左右。漁鼓筒的上下二節,俗稱“兩截頭”,截頭套有銅片。不演唱時漁鼓筒中間可以靈活斷開,便於收拾攜帶。演唱時把二節套起,用一根繩索繫上兩頭作揹帶,據傳說這揹帶是王母娘娘的裙帶,漁鼓藝人用揹帶把漁鼓筒斜掛在肩膀上。“兩截頭”也可以用來調節漁鼓筒音質的高低。打通竹節的漁鼓筒的下端蒙有豬心膜,用一個綁有布條的鐵環箍緊,也有人說這鐵箍又是王母娘娘的手鐲。漁鼓筒內外都用車刀雕刻過,裏面光滑;外面筒身塗有紅黑色的漆或外敷黑布,纏有間隔着的防裂絲線,並雕刻有花紋。

豬心膜是附在豬心上的一層保護膜,取豬心膜時,把豬心放入清水中,不停地用手擠壓,使污血排出後,就可以揭下豬心膜了。蒙在漁鼓筒上的豬心膜要經常噴少量的水,防止枯裂,影響發音。豬心膜蒙的漁鼓筒,拍起來聲音清脆,不沉悶。

“雲板一副八仙造,五湖四海天一搖”。曹國舅的玉板(陰陽板),也就是漁鼓中的簡板。據傳說,曹國舅手裏的陰陽板一共有13塊,這13塊陰陽板在後來而拆散開送人了。其中兩塊給了銅匠打鑼,兩塊給了船伕做舢板,兩塊給了開店的做門扇,最後兩塊就留在了說書人的手裏,作爲說書之用。於是“老規矩”中就有了:說書藝人住店、坐船不用給錢,其出處也就是這個緣由。也可以這樣去講,漁鼓藝人實際上是說書人的一個分支。

簡板用檀木或紅木製做,也可用竹篦替代。簡板兩塊爲一副,多爲上下寬,中間窄,簡板上鑽有孔,用線連接成爲一體。簡板長約26釐米,中間寬約4.5釐米,頭寬約5.9釐米,尾寬約5.1釐米,厚度在1.4釐米左右。簡板塗上油漆或雞蛋清,以增加美觀和便於持奏。沒有簡板時,如唱蓮花落的竹板也可以代替使用。

小鑔(又稱撥)是一種互擊體鳴樂器,爲銅製,兩翩爲一副。演奏時,雙手各持一翩,互擊而發音。漁鼓樂器中小鑔:直徑:20cm,碗徑:5.8cm。小鑔上面的圓孔穿有紅綠緞條,用二無名指纏起緞條的根部後,張合雙臂小鑔互擊,有用一翩小鑔朝桌面擊打的,也有用筷子敲打小鑔的。小鑔統一着整個漁鼓樂器的節拍,演唱藝人也跟着節拍走,有條不紊,有時也用碰鈴(俗稱牛鈴)。

漁鼓起源於唐代,南宋時開始用漁鼓和簡板爲伴奏樂器,始稱漁鼓。漁鼓不僅淵源久遠,關於它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

相傳,“八仙”過海歸來之時,忽見一條金色鰲魚在海上興風作浪,浪花濺溼了漢鍾離的衣服。漢鍾離心中非常惱怒,於是便拔劍斬了鰲魚,並抽出魚骨,蒙上魚皮,製成了一種管狀樂器,取名叫“漁鼓”。

漁鼓做成之後,正巧碰上王母娘娘開蟠桃會,“八仙”趕來爲她祝壽。韓湘子吹玉蕭,呂洞賓擊雲板(簡板),漢鍾離拍漁鼓……應節而歌。這九天仙樂飄向花果山,美猴王睜開火眼金睛一看,原來是衆仙爲王母慶壽。孫大聖見王母娘娘沒有請他,便一個筋斗翻到壽堂之上,舉起金箍棒就打,一棒正好打在了漢鍾離的漁鼓之上,漁鼓被打了個粉碎。竹仙見狀,便向漢鍾離獻上一根仙竹,說是可作漁鼓。於是請來人間名匠魯班依樣製作漁鼓。魯班接到仙竹,將竹尖給姜太公作了釣魚竿,竹蔸給和尚作了卦,取仙竹中間三尺九寸作了漁鼓。爲了防止炸裂,王母娘娘將她的兩個手鐲箍在了漁鼓的兩頭,又用裙帶系在漁鼓上作揹帶。從此,竹質漁鼓便取代了骨質漁鼓。

但這些只是故事而已。仙桃漁鼓表演形式一般分爲堂唱和門頭(口)唱兩種。堂唱,就是被請去登堂入室地唱,紅白喜事由主人來邀請;門頭唱,就是不跨進主人的門檻,站在門口挨家挨戶地唱,討點米和錢。

過去農村的漁鼓演唱形式主要是門頭唱和趕酒。遇上紅白喜事漁鼓藝人去趕酒,一般會在臺階前放串小鞭炮,表示對主人的恭維。也要到支賓禮房、廚房大師傅那裏去“報到”,一副笑臉,遞上香菸,以示恭敬,求得關照。否則,管事的不予接待,打發二包喜煙後請走;廚房大師傅也不會安排漁鼓藝人就餐的酒菜;更不能到席間去在喝酒客人面前,放個盅子邊唱邊乞討了。

報到後,漁鼓筒或漁鼓藝人隨身帶的布袋要掛在外面的棚裏,表示已有漁鼓藝人在此堂唱(趕酒),其他的漁鼓藝人看後,向管事的要點打發便自覺地離開。有接連做幾天好事的(如結婚),一漁鼓藝人只能在此呆一天,讓別的漁鼓藝人再來,叫“吵一不吵二”,這是行規。

仙桃漁鼓表演姿式又分立唱與坐唱兩種。坐唱一般是有了落腳點的(也叫落棚),如在莊戶人家臺階上演唱,主人端出凳子,漁鼓藝人坐着演唱,聽漁鼓的人也挨着漁鼓藝人圍成一圈坐下,邊聽唱邊幫腔。不管是立唱還是坐唱,都是由一名漁鼓演唱者左臂抱漁鼓筒斜於胸前,左手操一片小鈸和簡板,右手拇指和食指夾一根竹籤,右手其餘三指拍擊漁鼓筒的同時,用竹籤敲擊小鈸(半副鈸)。也有幫腔的漁鼓愛好者代替演唱者來敲打小鈸的,發出“嘭、嚓”的漁鼓樂器聲響優美而清脆。漁鼓千變萬化的音色,完全是在手指的技巧中豐富地表現出來。

漁鼓筒只在前奏和間奏時纔打,仙桃漁鼓演唱的曲目,大都是傳統的歷史故事、傳奇演義等,題材、內容廣泛,唱腔豐富。幽默風趣詼諧,充滿鄉土氣息和民俗風味,使聽衆極具親切感。演唱時往往先唱漁鼓的由來,以師懷祖,然後正式開篇。小小的漁鼓裏,似乎蘊藏着無數的神奇和奧妙,讓人一聽就着迷。

仙桃漁鼓同時也伴唱皮影戲,漁鼓皮影戲,俗稱“皮影子”。仙桃漁鼓皮影的影子長70釐米至80釐米,其唱腔共有50餘種。皮影人物被劃分爲生、旦、淨、末、醜五個類別,以一張白色幕布爲道具,表演者站在幕後支配皮影,用漁鼓筒和簡板打板眼,呈現影像給觀衆。人們稱之爲“土電影”,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漁鼓藝人多才多藝,自編自唱出很多戲文。往往一曲戲文,融匯古今,集聚雅俗;說天說地說人情,歷數人間冷暖,道破世態炎涼;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善惡之報,恩怨情仇,侃侃道來,娓娓動聽,把那虛無縹緲之事演繹得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將那山重水複之情唱出個柳暗花明之景。

喜歡聽家鄉漁鼓藝人演唱的漁鼓悲腔《男/女哭靈》,那男女角色哭腔唱詞,哀怨淒涼,催人淚下;那“蓬、蓬”的漁鼓筒響聲,雲板的敲擊聲撕心裂肺,渾厚綿長,韻味無窮。

啊!久負盛名的沔陽漁鼓,我美麗家鄉的漁鼓調,經過悠長曆史的滄桑砥礪,廣泛流傳於民間,成爲仙桃人最鍾愛的休閒方式之一,仙桃人的精神家園!但願這朵曲藝之花與時俱進,世代傳承。不斷推陳出新,贏得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