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風俗作文精選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風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風俗作文精選15篇

家鄉風俗作文1

北方喜面,南方喜米。又到了春節,從懵懂稚嫩的小孩子,到滿頭白髮的老孩子,提起春節,第一個想起的便是餃子。想起餃子,誰不是嘴裏就立時生出一種鮮美的、令人饞涎欲滴的感覺呢!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過倒着。”北方人民對於餃子的喜愛可見一斑了。包餃子最能體現一家人的溫馨與和睦。剁肉的,切菜的,和麪的,個個分工明確。把冷水與麪粉倒入瓷盆中攪拌均勻,然後放到炕上發酵。這期間大人們通常會去和餡,孩子們會在一旁打下手。將韭黃切成絲放入碗中備用,然後把已經剁好的肉糜倒進去,加入適當的醬油,花生油,還要加入少許生粉,提高餡料的口感,最後攪拌均勻即可。

餡料和麪都準備好了,就可以進入下一步,擀皮兒了。

將麪糰分成幾部分,然後將其中一部分取出,放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麪粉,聽奶奶說,這是爲了防止面粘在手上。把它們搓成長條,再揪成一個個小的,然後揉圓,就可以開始擀了。我對擀皮一點也不在行,怎麼也擀不出那種薄薄的感覺,但奶奶就不一樣。她把麪糰用手按成扁平狀,一手拿着壓好的麪糰,另一手拿擀麪杖擀,手還要變換餃子皮的方向,中間要厚,兩邊要薄,這樣,一個個白色的像在湖面上泛起的“漣漪”似的餃子皮便擀好了。

我和家人坐在桌旁,面前是已經擀好的餃子皮和調好的肉餡。挑些餡兒放在餃子皮中間,使勁一捏皮的中間,把兩邊的皮向中間捏褶,元寶似的小餃子便完成了。

夜幕降臨,奶奶在廚房裏煮起了餃子。餃子一個一個滑進水裏,不一會兒,廚臺上便溢出了餃子的香氣。水已經燒開,我的口水已經不知道流了多少了,肚子裏的饞蟲一陣一陣地往外拱着。這時候奶奶出來了,她說道:“再過三道水就差不多了,不要急啊!”我過去看了看,鍋中的餃子上下翻滾着,被一道道的霧氣包裹着,香飄四溢。很快,餃子煮好了,被整齊地排列在了盤子裏,晶瑩剔透,讓人一看就口水直流。

端上幾碟陳醋和一小碗醬油蒜泥,擺上幾盤餃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着桌子,醬油蒜泥香、餃子香混在一起,令人食慾大振。原本就秀色可餐的餃子再蘸上一點醋,一進嘴裏,一股酸味散開,緊接着就迎來一股甜味,接着便是鹹,回味起來又有一絲絲苦味。真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餃子在牙齒的碰撞之下,很快化爲一堆碎末,濃郁的鮮香在嘴巴里散開,吞進肚子,整個胃都是暖洋洋的。

北方的餃子,暖的不止是胃,還有心。

家鄉風俗作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爲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說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衆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爲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擡上山入土爲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擡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擡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說是爲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纔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說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鄉風俗作文3

都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拿我最期盼的除夕說,各地都會有自己的一套風俗,我們溫州自然也有一套獨特的除夕的方式。

早上起來,大門就已經忙着買菜了—魚、肉、年糕,多到目不暇接。菜場裏也是人山人海,路上還能看到許多紅燈籠,一片紅火。接着便馬上開始“撣新”,也就是大掃除,讓整個家煥然一新,以此迎接新年。

到了下午,就是貼春聯了。許多戶人家都拿出準備好的新的紅對聯,換下貼了一年的老對聯,既是辭舊迎新,又給人一種美好的嚮往,與對新年到來的期盼和喜悅。

大概三四點鐘,豐盛的年夜飯就開始做了。先是準備十樣冷菜,拿出晾曬好的醬油肉和蒸好的鴨舌等,用紅色高腳碗盛,象徵着“十全十美”和“步步高昇”,並放上一片胡蘿蔔,以示討彩。到了燒熱菜的時候,爺爺奶奶與父母便一齊開始忙活,燒魚的專門燒魚,煮肉的一心煮肉。且這熱菜也是很有講究的,寓意着“年年有餘”“年年高”的魚或芋和年糕不必說,像紅燒肉,金針雞等通常也會出現在餐桌上。

五六點鐘左右,年夜飯也開始了。十個冷盤陸續端上,放在冷盤中間,而年糕則往往是第一個。菜上齊,那紅紅的排骨和淡黃的鹹魚飄散着兩種不同的香氣,讓人感到無比舒適。大人們也開始互相敬酒,祝賀對方“事業有成”“身體健康”等,小孩也在父母的催促下去敬了親戚長輩,一片喜慶熱鬧。

吃飽喝足,春晚也拉開序幕,一家老小坐在屏幕前凝神觀看,氣氛融洽,時不時還在羣裏發個紅包或是給遠親或是親友送祝福,讓喜慶通過網絡也能傳遞。

一個多小時,小孩們便坐不住了,跑去放起了鞭炮。各色鞭炮發出光芒和聲響,有的是“噼裏啪啦”的炸出絢麗的火花,有的點起來沒有美麗顏色,但爆炸威力響聲卻非常大……與其說是在玩,不如說是一場小型煙花秀。

終於到了零點,鐘聲一響,四面都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與滾滾濃煙,而天上則是各色煙花。望着眼前的一切,大家都沉浸在長大一歲的喜悅中。

除夕活動也至此大致結束了,有的人睡覺,也有人守歲至天明,早上大家便又開始忙着拜年。

溫州的除夕別具一格,但他最吸引人的還不止於此,而是他的熱鬧,溫暖和美好的親情。

家鄉風俗作文4

全國各地的新年習俗都不一樣,我的家鄉——海南,過春節可有一番韻味啦!

海南人過年最爲講究的就是節日的氣氛,稱之爲“年味”。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除了美味的海鮮,還準備了必備的年貨——檳榔。

年三十那天,從早上開始,家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在廚房裏穿梭,殺雞,殺鴨,燉湯……到處酒肉飄香,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門上貼了一門神,屋裏到處是紅通通、大大的倒貼“福”字。這天,兒女都會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鞭炮放過後,年夜飯就熱熱鬧鬧的開始了。海南人過年少不了吃雞和魚,代表“吉祥”與“年年有餘”;茄子,其海南話與“強”諧音,有着一年勝過一年的含義;還有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人們圍在桌旁,不時舉杯歡呼。大人們品嚐美酒,孩子們就喝椰奶,那一股濃濃的椰香,讓人回味無窮。海南氣候宜人,春節可以穿着短袖吃年夜飯。海南人過年不吃餃子,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年糕拿出來,全家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除夕夜,不少人“守歲”,直至凌晨12點,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爲“迎春接福”。

七年級,剛起牀,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隨之響起,這便是“開門紅”,寓意着這一年的生活紅紅火火,滿地堆滿了紅色的炮紙,大家也不掃去,免把幸福掃出門外。接下來,就是海南過年必要的拜公,把雞、肉、魚和米飯捏得圓圓的像一個雪球擺在桌子上。然後在公前拜三拜,心中還要許願,希望天公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平安。

八年級,拜年的人可多了,親戚朋友都來了,帶着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晚輩向長輩拜年時,就把一小瓣檳榔配上一個“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後雙手捧着,邊說着新年祝福邊恭敬遞上,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九年級,海南叫“炒考”,在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乾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餘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怎麼樣?海南過年有趣吧?歡迎大家去海南體驗不一樣的春節習俗。

家鄉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在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位於雲貴高原。這裏的春節有一個特有的習俗炸龍燈,熱鬧的炸龍燈意味着熱鬧和祥和。

炸龍燈原本是土家族求雨祭祀的活動,延續至今,已成了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種活動。除夕是小年,元宵是大年,炸龍從元宵開始。

正月十四是炸龍的彩排。在這之前,龍燈的製作者們已經緊鑼密鼓地幹了很多天。正午,龍出發了,紅色流滿大街小巷,與之相伴的是鑼鼓喧天。

十五是最精彩的,也是游龍的正日子。因爲炸龍燈鞭炮是不可少的,所以在四點前鞭炮煙花已完全脫銷。各家各戶都將晚飯提前了,五點半,鞭炮由四處響起,聲音逐漸變大,此起彼伏,像一支交響樂。全縣的百姓都出來了,越來越集中的鞭炮聲把整個德江似乎都震得地動山搖。鞭炮的火焰閃閃爍爍,紅紅火火,映着人們喜氣洋洋的臉,大街上一片新年景象。

六點半,各路龍燈出發了。短的有十米,長的有五十米,在龍燈製作老手藝人的打磨下,龍的製作很精細,它代表着德江的歷史和傳統,藝人們說,大意不得。舉龍者皆是二三十歲的男青年,他們戴着頭盔,袒胸露臂,健壯的手臂舞動着龍,整條龍像活了一樣,上躥下跳,舞的我眼花繚亂。隨着時間的推移,每家都準備好鞭炮,準備往舞着的龍和人上炸。我和大伯舉着纏上鞭炮的竹竿,我害怕被炸到,畏畏縮縮的,但又想再對準一點,於是身體向後傾,雙手伸得長長的,那姿勢實在有點怪異。不久,龍成了網狀,大部分的龍鱗都炸掉了,而舞龍的人則顯得龍馬精神,毫無畏懼。

八點多,炸龍達到了高潮,所有街道都是人流、火光流。天神一定看到了彩光流溢的人間街巷,如果從無人機航拍,這時候,整個德江都是流動的彩,閃爍的光。空氣中到處都充滿火藥味,九點過後,炸龍漸漸結束,大部分龍已不能首尾相連,很多隻剩幾根骨線。十點後,鞭炮聲漸漸平息,在萬家祥和的期盼中扎龍燈緩緩落幕。

炸龍燈的鞭炮聲雖已漸漸遠去,但家鄉人祈求安康吉祥,幸福美滿的願望,隨着新時代的鐘聲正大筆繪就燦爛的康樂景象。

家鄉風俗作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今年的春節,又如期地來臨了。我的老家在仙桃,仙桃過年的習俗可多了,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備年貨啊、貼對聯啊、大掃除之類的,這裏還有一個特殊的習俗--吃糰子。

提起糰子,有的人要說了:“糰子難道是《熊出沒》電影裏熊二喜歡的糰子?吃多了會不會變成笨狗熊?”哈哈!當然不是的!糰子是一種糯米包着餡料蒸熟而成的食品,寓意團團圓圓,闔家歡樂。

這美味的糰子做法比較簡單。先把大米送入石磨鍛鍊一回,讓大米化整爲零,成爲米粉,然後,讓米粉泡個溫水澡,再讓它到太陽底下享受幾天的日光浴。曬乾的米粉煮熟後,再加上水,揉成麪糰。接着,廚師會把乾子切成半釐米見方的“丁丁”,把碧綠的芹菜和大蒜切成幾段,把蔥、肉等食材切成塊,放入鍋,它們這一大家子在鍋中翻轉,跳躍,滋滋作響,爭先恐後地拿出自己的美味絕招,不一會兒就滿屋飄香。

家裏的其他人此時恐怕都會深吸一口香氣,盼望着巧婦們快點把它們包入麪糰之中,好馬上吃上人間美味。最後,我就閃亮登場了!

我先拿一點麪糰,把它捏成半球形,然後舀一勺剛剛炒好的餡料,塞入麪糰裏面,再迅速地把缺口補齊,圓圓的、白白的、胖胖的米團就成了!米團放到蒸籠裏,蒸熟後,一打開蒸鍋,仙氣繚繞。在你吃的時候,你會發現糰子真香!我敢說,玉帝吃了這糰子,連玉帝都不想作了。

這糰子不但美味,還實用。

一個正常飯量的成年人,吃三四個估計就不行了,像我這樣的饕餮鬼頂多吃四五個,肚子就成了一個超級大團子,坐在沙發上就不想動了。

如果你早上睡懶覺起晚了,又不想出門,又沒人給你做早餐,那麼,你從冰箱裏拿兩個糰子出來,放到鍋裏蒸,等到你把牙刷完,你就能吃上一口熱乎乎的糰子。

如果你晚上想吃宵夜,又沒人給你做,再拿兩個糰子出來,蒸上不用管,幾分鐘之後,兩個糰子就能讓你飽餐一頓。可見,只要有了糰子,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餓肚子了!

我的家鄉--仙桃,除了吃糰子這個習俗,還有許許多多的習俗,你趕快來仙桃體驗體驗吧!仙桃歡迎你!

家鄉風俗作文7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採蓮船”啦。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衆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爲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說,採蓮船是爲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

傳說,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爲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七年級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蔡狀元打着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着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裏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綵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綵船。只見划船的是一位老漢,打着赤腳,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說:“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姑娘,就把她許配哪位爲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姑娘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裏,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裏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纔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麼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爲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採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內,做出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穀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採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爲觀音娘娘坐綵船時,爲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採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採蓮船”哦!

家鄉風俗作文8

又是一陣淡淡的糉葉氣息縈繞在我的心間,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靈上跳舞,嫋嫋的炊煙慢慢地散開,記憶深處那個糉子包裹着的溫暖,如梔子花般在指尖上綻開了!

在我的記憶裏,奶奶是最會包糉子的了——誰讓我從小嘴饞呢?有一次看到鄰居小夥伴拿着糉子大口大口地吞嚥,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幹農活的奶奶去包糉子。那時的我只知道糉子的香甜,卻不知道奶奶要到幾裏地外的小河灘上摘上好的糉葉,只爲滿足孫子這個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邊摘糉葉,這一大片的蘆葦葉中,她只挑不留一絲黑點、沒有一點枯葉,甚至連一個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鮮翠葉放在竹籃中。摘得一籃,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靜悄悄的,只有汗水灑在竹籃上的“啪嗒”聲。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廚房淘米、洗葉,這時的我坐在竈臺邊上,不耐煩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這樣一邊準備餡料,一邊還不忘爲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沒!”我焦急又有些無奈地喊道。“好了,快來!”我興奮地跑過去,只見奶奶熟練地把一張糉葉捲起來,做成一個小尖錐,放進幾勺糯米,均勻地填滿,又放上幾粒葡萄乾,接着用手壓緊,把小尖錐裹成三角狀,最後再用線捆紮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鬧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說罷,奶奶伸出右手,將我抱在她腿上,一隻蒼老的大手握着一隻幼嫩的小手,輕輕地一捲、一放、一壓、一裹……整個屋中是如此安靜,一陣微風吹來,輕拂我的頭髮,把屋中的一絲潮溼也帶走了。

糉子在鍋中不知過了多久,連鍋蓋都急得跳了起來。終於,奶奶把冒着熱氣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懷中,吃着糉子,心如同被雲朵包圍着,又彷彿沐浴在陽光中,溫暖擴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帶給我溫暖的不僅是這個糉子,更是奶奶對我的愛!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準備好的糉子。又是那個糉子,又回到那個童年,又是一種溫暖包裹全身。糉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嫋嫋的炊煙,全映照着我那位摯愛的人——奶奶!

家鄉風俗作文9

寧海一市鎮西劉村,我的家鄉。

這是一個沒有工業,沒有污染的小山嶴。天台山脈延綿而來,從三面溫柔地將村子擁抱入懷。不遠處,三門灣的海風挾着淡淡的海腥氣徐徐吹來。遠天白雲,幽靜小巷,時光彷彿定格。臘月,當青白色的枇杷花開得紛紛揚揚的時候,外出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來,沉睡的古村才甦醒過來。大人們做麥餅、裹麥餃、包糉子、搗麻餈用各種美食迎賀新年,而最受人歡迎的美食要數十四夜的餾了。

在寧海,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的,我們叫“十四夜”。這天的主角就是餾了。夜幕降臨,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門敞開;屋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切菜燒火,忙碌而有序地準備着;屋外孩子們呼朋引伴,喊一聲“吃餾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青瓷碗,叮叮噹噹一路敲着,在“偵探”的帶領下向已經做好餾的人家進發。我的奶奶是村裏一等一的做餾高手。她先將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漿,然後把醃好的瘦肉、滷豆腐、冬筍、墨魚鯗、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鮮牡蠣裝盆洗淨,再炒好炒花生米並切碎,最後把芥菜細細地剁成菜泥,一切準備就緒。開始燒鍋了,用豬油翻炒料理後放入鹽,加水,等水沸騰後,再放入菜泥,然後徐徐倒入米漿,並不斷攪拌直到不稀不稠爲止。這樣,美味的餾就燒好了。家鄉有一句古話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見餾實在是好吃。

這十四夜吃餾的習俗背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相傳戚繼光在臺州府抗倭時,村民有感於戚家軍衣食無着落,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隊充飢,這就是最開始的餾,此後年年相傳沿續至今。每年的這一天,主人十分歡迎別人到自家吃餾,不管熟悉還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我的奶奶甚至在門口支起了大鍋,笑眯眯地盼着客人來吃。從下午四點左右開始,村裏已經人山人海了,車子沿着彎彎的山路排的老遠,依然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遠道而來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戶的“討”着餾吃,留下一路歡歌,因爲他們手中捧的是最熱情的家鄉味啊!

家鄉風俗作文10

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瑞雪兆豐年,今年我來到哈爾濱,略帶思鄉的小情懷,過了一個東北風情的傳統小年。

先說雪,只有去過中國東北才懂。美麗怪異的雪讓東北名揚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嬌羞溫婉,它的遼闊深遠令人蕩氣迴腸,雪域蒼茫彷彿是飄在山間的水墨畫卷,真是爽得無以言表。我和妹妹坐着雪橇玩得停不下來,因爲雪本身厚度,妹妹總需要媽媽的幫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們驅車60公里來到哈爾濱郊外的牧雪山村,這是一個寧靜的度假小村莊,積雪層層疊疊,一座座木屋連成雪屋,屋前高高掛起大紅燈籠,喜氣洋洋,年味十足。一進屋,暖暖的,身着紅綠花棉襖店家大娘十分熱情迎接我們,她端出了各種小吃:凍梨、凍柿子、冰糖葫蘆、油炸冰淇淋……“都嚐嚐,多吃點!我們的特色小吃。”她扯着嗓門說,臉上笑開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嚐了個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裏。

不一會兒好幾個房車團的遊客們相繼到來,有深圳的、北京的、蘇州的、還有一團是杭州的。我幸喜萬分,立馬與一個杭州小朋友聊起來,竟有幾分“他鄉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滿滿當當的坐了6桌,穿着皮襖的店小哥們端上了正宗的東北六大碗,舉杯幹了農家自釀的米酒,開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熱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過。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沾上一點蒜泥,還未入口,肉香已撲鼻而來;咕嘟咕嘟翻滾的酸菜,偶爾帶出幾根晶瑩的粉條;硬挺的白菜,在肉湯裏盡情吸收湯汁,輕輕咬上一口,湯汁四溢;還有那團圓吉慶的餃子。大家吃着喝着,唱起了歌,相互舉杯,相互祝願,臉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媽媽的手機,忍不住給遠在家的外公打去電話,送去祝福。“外公,你飯吃了沒?“”我希望你能身體健康!等我回來過大年哦“今天我們沒在一起過小年,但我想我們的心是相通的。在這片天空下,到處洋溢着愛和溫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發美麗,大紅燈籠照耀整個村落,篝火印着人兒紅彤彤的。東北的年,有獨特的味道和情懷,讓不認識的人們能夠串在一起,讓我體驗到一次與衆不同春節之旅!

家鄉風俗作文11

說到春節,大家都知道,但因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過的春節也有所不一樣。我的家鄉在渦陽縣,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那洋溢着濃濃年味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日子,節前數日甚至十幾日內,家家戶戶均忙於辦年貨。農曆正月七年級,老百姓起得都很早,據說女人一年四季做飯做家務,很辛苦,所以今天晚起一會兒享享福,這日的早餐就交給男人了。在太陽出來之前,這一天不能倒水,當日不打掃,忌動剪刀,剪刀已於除夕紮起來了。家人起牀一般不相互催叫,這意味着一年都着急忙慌!

全家起來後洗漱完,換新衣,拜天地尊長。早餐不吃肉,說是老天爺不吃葷,主要吃扁食,半圓形,韭菜粉絲餡,鍋內於除夕夜兌好水,篦子上放饅頭,說是不宜空鍋。下扁食時,要放鞭炮,這是春節期間準備的最大的一炮。

扁食煮熟,先盛兩碗置放中堂或竈臺敬神靈祖宗。早飯後,鄉鄰互相走動問好,給長輩拜年,行磕頭禮,要壓歲錢。但除至親及小孩外,大人只禮節性地表示“拜年”,即挽起讓座。家家準備香菸(過去爲旱菸)、花生、瓜子、玉米花、飴糖等食物招待,拜年以午前爲限,集鎮有踩高蹺、玩旱船、說書唱戲者,鄉間僅下馬兒聊天、玩牌,七年級走千里,給乾孃拜年;有“七十一”祝壽者,午餐豐盛,閤家圍桌飲酒,其樂融融。八年級起開始走親串友,直至初十前後,一般規矩八年級走姥姥家,九年級去姑姑家,初四去岳丈家,初五忌走親戚,每回拜年要隔一日,否則要被稱爲“拜跟腳子年”。

拜年禮物隨着經濟條件的好轉而不斷變化,過去僅拿饅頭、綠豆丸子、麻花,加兩包或四包困子(點心),但禮品一般不全部收下,留每樣少許,隨各家習慣。如今以點心、飲料、水果、酒等禮品爲主,縣城有不少人在年前送禮物,年後不再送,而是相互請客吃飯。

九年級早晨也吃頓素扁食,諺語稱“九年級吃頓扁,不吭也不喘。”初五、初十、十五吃餃子,葷素隨意,但有下餃子時放鞭炮的習慣。

這就是我們家鄉春節的風俗民情,每家每戶都是紅紅火火地過年,都是開開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來!

家鄉風俗作文12

“幾經磨轉豆流漿,點滷成型玉溢香。百姓高官皆喜愛,時當供品給神嘗。”這說的不正是美味可口的豆腐嗎?古時候,豆腐可是珍品呢!它物美價廉,又不易變質,便於保存,怎會不讓人喜愛?臘月二十五,要問誰家豆腐香?當然屬咱們家鄉了!每逢春節,我們都會做豆腐。

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就要在這天叫村民們集合――畢竟人多力量大嘛!首先,將黃豆做成豆瓣,放入自制的機器加水碾成漿,裝在盆裏,把豆漿和豆渣一起倒入布里過濾,途中要不停的抖動。不一會兒,豆漿已經被裝入了塑料桶,等待加熱。全村的兒童都已經迫不及待,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時,豆漿終於被倒入了鐵鍋中,用柴火開始加熱,一直等到它成了甜甜的豆花。將豆花裏好,使勁擠壓出多餘的水分,蓋上木板,不出半個小時,豆腐已經上鍋了。現在,要開始煮豆腐了!

我一邊焦急的等待豆腐煮熟,一邊問正在掌握柴火的奶奶:“奶奶,臘月二十五日這天吃豆腐有什麼含義嗎?”奶奶的臉被柴火照得通紅,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呵呵,這含義可多了,豆腐豆腐,頭福頭福,象徵着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呢!而且啊,我們這有個傳說,據說玉皇大帝這天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呢!可他哪裏會知道,豆腐可是我們人間的美味呢!奶奶那個時候,筷子碰一下豆腐就能多吃半碗飯呢!”原來豆腐還有這樣的傳說啊!我望着鍋中那“白胖子”似的豆腐,下意識地嚥了幾口唾沫,越發越顯得焦急了。

隨着豆腐爐中熱氣騰騰的香味撲地而來,鍋中的白氣也一個勁的往上衝,惹得孩子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個個都嚥着唾沫,興奮又焦急地擠在鍋旁邊,都想第一個品嚐豆腐的鮮美。

“出爐嘍!”奶奶這一聲,好比軍官一聲令下,“小兵們”爭先恐後地趕來,圍在奶奶身邊,看着她把出爐的豆腐做成一桌的美食,不出半小時,桌上已經擺滿了盛宴:麻婆豆腐、水晶豆腐、豆腐炒肉、豆腐乾炒竹筍,還有甜點豆腐花呢!大家個個吃得心滿意足,彷彿那個鮮美的滋味還在自己口中,久久難以忘懷,因爲這畢竟是“特殊”的味道。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的習俗,是我們故鄉的味道。我堅信我會陶醉於家鄉的傳統風俗,是做豆腐,帶給了我久久難忘的味道;帶給了我過年的喜慶與興奮;帶給了我對家鄉的喜愛與讚美!

家鄉風俗作文13

春節作爲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雖然,在這一天中國人都是過年,但因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這過年的.過法也各有不同。

在文昌,年味會早早就瀰漫開來了。每一年的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人們就已經開始家庭大掃除,家裏的男女老少齊動手,把屋子的上上下下全都打掃乾淨,還把各種器具、被褥窗簾都重新清洗一遍。而城裏的街道也早就被喜慶的大紅燈籠和漂亮的霓虹燈點綴得異常溫馨。

文昌的家家戶戶都有在臘月製做年糕的習慣。每每還未到大年,勤勞的文昌人已製作好了糖貢(最重要的年糕),這象徵着美好的日子會年年高的意思。這種可以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可是地道的文昌人拜年互贈的佳品。

接着就到了大年三十,這天每戶人家會十分忙碌。大家早早地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將柚子、桔子、糖和餅乾用托盤裝好擺上案子,用文昌的老話講這叫“擺年”。之後一家人就又開始殺雞做菜爲祭祖和團圓飯做準備。文昌人家的春節肯定是少不了美味的文昌雞,哪怕是平日裏再拮据的人家,在這一天案桌上都會有文昌雞的身影。聰明的文昌人很會物盡其用,他們發現煮文昌雞的雞湯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用其煮制的文昌雞飯和製作的醬料食用起來,又是另一番令人讚不絕口的美味。除夕吃完團圓飯後,人們便開始忙活着貼對聯、貼幅字,放一串鞭炮,這個過程謂之“送窮”。而其實前面說到用柚子、桔子“擺年”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因爲海南話中的“柚”和“桔”與“又吉”諧音,表示新年又獲大吉大利。還有文昌人祭祖的時候,在桌上除了陳列文昌雞等食物外,還會擺上三盅茶五盅酒,俗稱“三茶五酒”。這裏面也包含着“三茶”敬“天、地、人”,“五酒”求“福、祿、壽、財、丁”五福之意。

除夕過完後就到了年七年級,在這天早晨,晚輩們須早早起牀洗漱,然後穿上新衣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在按序給晚輩發“壓歲錢”,希望子孫們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接着,長輩就把事先煮好染紅的雞蛋順着晚輩的頭部向下推滾到腳部,嘴裏還念着“從頭紅到腳”的吉利話,之後晚輩會誠心接過,再把那紅雞蛋“脫殼”吃完。

看了我這介紹,是不是覺得有趣又心動呢?那就等來年春節快來體驗體驗吧,保準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家鄉風俗作文1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忙把新桃換舊符。”古時候的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迎接春節的到來。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着各種各樣的習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每當我想起家鄉的春節,心中的漣漪還在微微盪漾,彷彿還在爲春節的熱鬧歡呼雀躍着。

在每年的小年,人們就準備春節的來臨了。在這幾天中,家家戶戶都會要請親朋好友來家中做“籺”。”籺”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籺分爲甜與香兩種味道,甜的餡料是用椰絲,芝麻與砂糖做的,而香的則是在甜的基礎上加上蔥白和豬油。剛出爐的籺要趁熱吃,咬一口,嚼一嚼,糯米的韌綿與艾草的的清香相互交織,吃在嘴裏,美在心裏,味道絕對一流,使你忍不住再吃一個。

除夕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上春聯與門神,以示來年如意吉祥。外出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團圓飯的菜品有很多,有雞、有豬,但一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全家人都要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凌晨十二點到了,人們都會在自家門前放鞭炮,寓意辭舊迎新,一夜下來,鞭炮聲不絕於耳,直到東方欲曉,纔回復了原本的平靜。小孩子們在新年是很歡喜的,因爲他們會收到父母給的壓歲錢。壓歲錢的真正含義不僅僅停留在這個"錢"字上,它更多地包含了長輩對晚輩的愛和希望。

在過完年之後,就迎來了我們家鄉最有意思的一景,那就是——“年例”,這個年例並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粵西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屆時以各村各街爲單位,從農曆正月八年級開始,一直到二月底。他們會在定好的那一日舉行年例盛事,包括歌舞表演,遊神,大擺宴席,煙花競放等等。到那時候,各家的親朋好友相聚在一堂,大人們三五成羣地聊天,小孩子們則嬉戲打鬧,。年例的菜品也豐富多彩,下至雞鴨魚豬,上至各種山珍海味;各種菜品被廚師們做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延三尺。桌上,筷子頻頻交錯,人們都爲這些精美的菜品稱讚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

元宵上市,春節的最後一天到了,街道上到處張燈結綵,廣場燃放煙花,一串串亮晶晶的光點從廣場上升起,隨着一聲爆炸聲,光點變成了漫天盛開的禮花,大地和天空被滿天煙火照得通明。天上的美景轉瞬即逝,但給了人們的驚喜還在蔓延……

雖然家鄉越來越現代化了,但是這些習俗,緊緊地扣在家鄉的人心中,永遠不會磨滅。

家鄉風俗作文15

從小我就住在上海,我對在上海過節日非常喜愛,尤其是元宵節,“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這歌謠,樸實中帶着老百姓深深的情感,而我也特別喜歡這別具特點的家鄉習俗。

聽爸爸講,元宵節的由來和南北朝有關。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元宵張燈,漸成風氣,由此逐漸成爲元宵節。在上海,元宵節的形式多種多樣,這是一個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日子,有吃湯圓,猜燈謎,踩高蹺,鬧花燈的傳統。但我獨愛那一碗湯圓,甜甜的,黏黏的,入口回味無窮,湯圓,團圓,寓意着一家人幸福美滿。

正月十五,大街上的店鋪開的很早,湯圓店的招牌古色古香,和着那飄出來的香甜味道,再加上店家那軟軟的叫賣聲,讓人止不住駐足不前。脾性懶散的,順帶捎回家一些,爲這元宵節也增加了些許餐桌上的溫暖。有黑芝麻的、有豆沙的、有肉餡兒的,還有酒釀圓子的,一種圓圓的食品妙就妙在只有口齒留香的那一刻,你才知道哪一種味道在裏面。

而我所興奮的是,每次都能與外婆一起親手包湯圓。外婆先用糯米粉和水一和,就成了湯圓的皮,再揉成一塊塊的小球,擀成薄皮,捏成小碗狀,在裏面包上黑芝麻餡兒,豆沙餡兒,接着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圓球,一個圓溜溜的湯圓就包好了。我們學着外婆包湯圓,看起來容易,包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有的搓成一個橢圓形,有的凹凸不平,還有的做到一半,餡兒漏了出來,總是包不好。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湯圓在我們手中成了型,我們可以嚐到自己親手包制的湯圓。

外婆先在鍋中倒入白開水,等水煮開,把我們包好的湯圓放入鍋中。只見那圓滾滾的湯圓在沸水中滾來滾去,就像一個個雪球,真誘人啊!等湯圓煮熟了,外婆用把一個個湯圓舀到我們的碗裏,我聞了聞,有股淡淡的清香。輕輕咬下去,黑芝麻餡兒從湯圓皮中滑到我嘴裏,甜甜膩膩的感覺,讓人覺得元宵節的燈火璀璨中多了幾多溫和。

這就是我的家鄉別具風格的節日,那軟軟的湯圓回味悠長,家鄉的風俗多的是人情味,多的是那軟軟的甜香,圓圓的,暖暖的,它像一方的景緻,長久地生長在家鄉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