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文化的作文:讓創新成爲文化“活水”

漫畫《兩代人的反應》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戲曲演員在臺上咿咿呀呀地表演,一老一少坐在臺下,老人看得津津有味,年輕人則昏昏欲睡。

描寫文化的作文:讓創新成爲文化“活水”

這種場景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我們已習慣於將這類現象劃入“代溝”,但究其根本,我們發現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日新月異、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的出路在何處?不少曾受萬衆追捧的潮流文化沉積到今日,似乎都陷入了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尷尬境地。甚至有人覺得,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新鮮奇趣的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要讓傳統文化再度綻放光彩已是“難於上青天”。

我認爲恰恰相反。發達的科技條件、創新的時代潮流,只要將這些因素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不就能讓傳統文化再度發展爲大衆喜聞樂見的潮流文化了嗎?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古爲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創新成爲爲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的“活水”,定能引導傳統文化核心與當代國情、世界潮流相適應,贏得更多年輕人的青睞,從而生生不息地發展下去。李玉剛將中國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取得巨大成功,他的創新收穫了無數觀衆的好評;柯潔與超級計算機展開“人機對戰”,將圍所蘊含的智慧與魅力發揚世界;《中國詩詞大會》,利用發達的傳媒技術,通過喜聞樂見的打擂形式,讓吟詩對賦的風尚再度風靡全國,進而讓漢語言文化的光彩輻射到海外,感動千千萬萬人。

或許有人會產生質疑,傳統文化就好比老酒,越陳越香,那些經過時間積澱下來的東西纔是精髓,創新這注“活水”一攪和進來,豈不會破壞了這壇酒的精華?我想這就是墨守陳規者的託辭罷了。

從古至今,沒有什麼事物能夠固守原原本本的面貌、不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而延續下來的'。就是有,也不過是歷史遺留下的一潭死水。廣東陳李濟是經營了陳皮生意四百餘年的老字號,到了第十一代傳人陳永涓這裏,想出在熏製陳皮時加入煉蜜這道工序的方法,讓陳皮品質更上一層樓。陳永涓的創新,爲百年陳皮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這難道是毀了陳皮?

李四光曾說:“作了繭的蠶,是不會看到繭殼以外的世界的。”故此,不要畏縮,我們應該敏於觀察,勤于思考,善於綜合,讓創新成爲文化的“活水”!


【本文作者:何毓儀。(公衆號:蝦蝦語文工作室)】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