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趣味童年作文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趣味童年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趣味童年作文3篇

趣味童年作文 篇1

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幹一些讓人發笑的事情。比如:把洗髮水錯當成洗手液、把小狗關進洗衣機裏、把辣椒醬當作番茄醬……當然了,我也不例外。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們全家都去老家看望外公和外婆。

車開了幾個小時,終於到了。我暈乎乎地下了車,一下子,悠悠——我的一隻狗,撲到了我的身上。搖着尾巴,用舌頭把我的臉給洗了一遍。我呆呆地站在那兒,被這突如其來的熱情給嚇蒙了。這時,媽媽拿着毛巾走過來,一邊笑一邊說道:“你看,悠悠多想你,去給悠悠拿點牛奶喝吧。”

我把牛奶倒在盤子裏,貓咪嗅到了香味,跑過來,對着我“喵喵喵”的要牛奶喝。我把牛奶放的地上,貓咪和悠悠立馬跑過來喝起了牛奶。咦?他們是在用舌頭沾着牛奶喝的,看上去很有趣,我也趴下來,學着他們一樣喝。可是就是喝的不痛快。

這時爸爸走進來,看着我和它們在一起喝牛奶,哈哈大笑起來,笑着把我拉起來,對我說:“它們在喝牛奶,你怎麼也去喝?”

我跟着爸爸走進客廳,這時爸爸開始剪鬍子,爸爸先將鬍子扯直,然後用剪刀咔嚓一下就剪掉了。

爸爸走後,我抱來貓咪,把它按在椅子上,我拿起剪刀,貓咪掙扎着想要逃脫,我一把揪住它的鬍子,說時遲那時快,一剪刀下去,貓咪的鬍子都被我給剪沒了。後來,我才知道,我害得貓咪差不多半年都捉不到老鼠。

現在想起來,還暗暗好笑呢!呵,真是有趣的童年。

趣味童年作文 篇2

童年的數學可以是直覺的、模糊的',它強調準確性和科學性,但同時也能包容錯誤與偏頗。它用一個寬闊的胸懷包涵着孩子們並不完整、科學、精確的數學思考,唯獨怕自己的苛求磨滅了孩子們探索的激情與衝動。

案例

“五角星究竟有幾個角”

那是一年級的一次“觀察與發現”數學探究活動,孩子們正圍繞生活中的角展開交流。“張老師--”上課剛幾分鐘,芮明昊就興沖沖地找了過來。“我發現五角星上共有五個角,而且這五個角大小都一樣。”“是共有五個角嗎?”我在“共”字上加了重音。見我非但沒有表揚,反而提出了反駁,他頓時來了勁兒:“怎麼不是五個,你看,一、二、三、四、五。”邊說還邊數起來了。“再好好看看,別輕易下結論。”見我如此固執已見,他也沒再作什麼爭辯,只是很不情願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那節課, 他那迷茫的眼神至今還清晰地留在我的腦海裏。

兩年後,當正式學到“角的認識”這一內容時,芮明昊跑來告訴我:“張老師,我現在才明白,五角星上其實不止有五個角,應該有十個纔對,因爲那裏邊還有五個向外張開的鈍角呢,對嗎?”我朝他笑了笑,“或許吧。”

轉眼又到了六年級,或許是接觸了更多有關平面圖形方面的知識,他又一次找到了我。“張老師,這回我終於明白了,科學地講,五角星上共有無數個角。因爲,在它裏面還有許多大於180度或360度的角,而這些角我們以前並沒有去關注過。”

說真的,我當時只有一種強烈的感觸,那就是:爲何在當初,面對一年級孩子這樣一個雖不準確、但很了不起的發現,我連肯定的勇氣都沒有。僅僅是爲了捍衛數學學科準確、科學的尊嚴嗎?

[思考]

當數學在人們的認識中逐漸從靜態走向動態、從確定走向變化、從精確走向易謬時,數學科學的神聖光環已逐漸褪去。數學與其說像一個神壇上走下的聖人,毋寧說更象一個平易近人的凡夫俗子。數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她已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的集合和化身,相反,她更像是一個不斷髮展、不斷進化、不斷更新着的運動體。既是如此,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那些剛剛接觸數學的兒童,能一步到位地完成對於數學知識的精確建構?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拒絕數學的模糊性和直覺性?

“五角星共有五個角”,這對於一個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它究竟何錯之有?換言之,就算是這一表述不夠科學,但那只是我們從成人數學的視角所作出的判斷,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尚沒有對鈍角、周角等有更多的瞭解,作出這一判斷恰恰反映了他的認識水平。對他們而言,或許這纔是一種真正的“準確”。如果說這是一種對孩子的遷就,那千萬別以爲這樣的遷就會誤了我們的孩子。恰恰相反,孩子的數學發展本身就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漸進過程。從模糊走向清晰、從混沌走向有序理應成爲兒童數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上述案例中孩子對於角的認識恰恰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其實,又何止“認識角”如此,數學教育中這樣的現象無處不在。只有當我們能真正從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數學、看待數學教育、看待孩子們的數學成長,我們的數學教育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持續地發展。

趣味童年作文 篇3

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看着空中洋洋灑灑的柳絮,笑意附上我的嘴角,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四歲時的春天,那件童年趣事又重現在眼前。

早晨,爸爸送我去幼兒園。一路上,飛揚的柳絮不時飄過我的身邊,看着這些柳絮,讓四歲的我欣喜若狂,終於能吃到免費的棉花糖了!我伸出手,去捕捉浮在空中的柳絮,柳絮也好像喜歡我,直往我手心裏鑽。放到嘴裏一咬,滿嘴都是毛茸茸的,立刻化了。我邊走邊吃,玩得不亦樂乎!

爸爸突然發現我的嘴在動,問我在吃什麼,聽說我吃了柳絮後,爸爸一臉無奈,隨後嚴肅地說:“壞了,柳絮可不能吃,它是柳樹的種子,會在你肚子裏發芽的!”啊?這可怎麼辦?我又是拍打自己的肚子,又是託着喉嚨往外吐,希望把吃進去的“棉花糖”吐出來,卻爲時已晚。一路上,我垂頭喪氣。

很快,上午的課程結束了,該吃午飯了,我也餓得飢腸轆轆了,可這個心結卻一直在心中。看着小夥伴們都跑去享用美味的午餐,我卻想着:爸爸說柳絮會發芽長成小柳樹,我吃飯就是給它施肥,喝水就是給它澆水了,這樣它不是長得更快嗎?到最後一定會撐破肚皮。怎麼辦呢?想到這些,我不禁哭了起來。

老師見狀,連忙跑過來問:“怎麼了寶貝?”我邊抽噎,邊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師。老師聽後,笑得前仰後合,緩了好一會兒,纔對我說:“別擔心,那是你爸爸和你開玩笑呢,柳絮雖然不能吃,但也不會發芽的!”說完,老師再次捂嘴笑起來。

啊,原來是這樣呀!我也破涕爲笑了。擡頭看看窗外的柳絮,我心裏也想着:我要報仇,爸爸臭,讓你騙我,今天你也得吃點“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