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作文集合十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點評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點評作文集合十篇

點評作文 篇1

隨着語文教育改革討論的逐步深入,人們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大學聯考語文標準化考試是產生當前語文教育諸多弊端的癥結所在。它捆住了廣大語文教師的手腳,窒息了語文教學的生機,也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使語文教學越來越走入死衚衕。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將1998年大學聯考語文試卷分別寄給了國內幾位知名教授,其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羣教授在研究了這份試卷後,寫下了這篇感想。

思維被納入固定模式我們的根本教育觀念已到了該反省的時候給我的任務是評論大學聯考試卷。

我讀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題目要求就費了極大的勁,有的至今也沒有弄得太清楚。這兩大部分、六大項、三十五小題、十大頁,據說有一萬二千字的標準化的考題,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維強行納入某一種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剛性的模式中,進而控制我的心靈: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怕與痛苦之中。

而且我知道這種"考試"的威力:你(或許還有你的家庭)未來的命運都掌握在它的手中,你必須臣服。記得魯迅曾提到有一種"山羊",它能夠"率領羊羣,悉依它的進止";在我的感覺中,這種"考試"其實就是更爲高明的"帶頭羊"。於是,眼前幻化出一幅"漫畫":"山羊"在前面走着,"胡羊們(千百萬的學生,連同他們的老師、家長),就像魯迅所描寫的,"成了一長串,挨挨擠擠,浩浩蕩蕩,凝着柔順有餘的顏色,跟定他匆匆地競奔它們的前程"。魯迅說:"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迫的情形時,心裏總想開口向它們發一句愚不可及的疑問--‘往哪裏去?!"(《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這纔是要害所在:"往哪裏去?!"客觀地說,考試本身就是帶有一定的引導性的,並且也總是要遵循一定的規範的,由此造成的某些弊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從根本上取消考試--"文革"中也真的這麼做了,其理由之一就是要根除考試的弊端,其結果是造成了更大的危害。這一段歷史,是我們今天重新審視考試之弊時所不能忽視的,那是一條線,我們的反省不能走向那樣的極端。因此,所要討論與質疑的不是考試本身,而是考試所要引導的方向,也就是魯迅所說的"往哪裏去"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要追問考題的背後,所暗含的預設的課程標準、培養目標,而這又必然追問到根本的教育觀念上去。人們對目前語文大學聯考的種種不滿,包括本文開頭所描述的考題給我帶來的恐懼和痛苦,說到底,就是因爲在這些"教育的原點"上出了問題。我們的反省,應該深入到這些根本問題的冷靜的思考與討論上。這樣的討論必須是民主的,應該讓不同的意見充分發表,並展開充分而平等的討論。

作文大量出現"父母雙亡"沒有個人意志想象創造空間迫使考生瞎編我注意的是考題的兩個特點。先看第一部分題目,要求考生判斷拼音、寫字、詞語(包括成語)運用的正確與否,判斷句意明確與否,判斷文章的排列、表述恰當與否,判斷對文章的理解正確、準確與否……等等。這裏,可注意之點有二:一是偏向於對考生(教育對象)的判斷力、理解力的要求,而要求考生理解判斷的主要是報刊上的文章與科技文章;二是對考生思維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思維的正確、明確、準確、恰當與精密,而對正確性、準確性……的理解又是十分機械而刻板的,實際上是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去要求考生。孤立地看,要求本身似乎並無問題,但如果聯繫着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形象思維的能力,以及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維)……等等,就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此片面的考試標準,究竟預設着怎樣一個語文教育與人才培養目標?這就要說到考題中的作文部分。本來這部分是可以讓考生髮揮他(她)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但我們所看到的題目卻是:"現今中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差異較大,有的像雞蛋殼那樣脆弱,有的卻很堅韌。那麼你是怎樣的呢?……寫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很容易就注意到,題目的前提--對現今中學生心理素質的評價是成年人作出的,或者說是社會流行的一種看法,而且也是社會所關注的;卻並非考生(教育對象)的自我評價,也未必是他們所關注,感興趣,真正有話要說、可說的。而且題目本身:《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就已經規定了寫作的內容、價值取向。這實際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維與寫作,納入到一個早已預設好的,符合社會公共意志與規範的,幾乎沒有個人意志、想象、創造空間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強制性的。

寫到這裏,我才明白,我面對考卷所產生的壓抑感,以至於恐懼與痛苦,就是這樣產生的。考生是年輕人,當然不會有我這樣複雜的,並且是無可奈何的反應,他們有自己的應付辦法,就是瞎編--於是這屆考試中就出現了大量的"父母雙亡"的"考驗"下"戰勝脆弱"的"假話"。我從這孩子們的扭曲的"反抗"中看到了心靈的可怕的扭曲--想想看,隨意拿父母的死亡"做"文章,這意味着什麼?!"標準化"造成人格缺陷忽略獨立自由精神的培育可能使受教育者走向反面於是,我終於明白,這樣的"標準化"的試題,實際上已經規定了一種所要培養的"人才標準"。這將是怎樣的一種"人才"呢?他們有一種很強的能力,能夠正確(無誤)、準確(無偏差)地理解"他者"(這"他者"在學校裏是老師、校長,在考試中是考官,以後在社會上就是上級、長官)的意圖、要求;然後把它化作自己的意圖與要求,如果做不到,也能自覺地壓抑自己不同於"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後正確、準確、周密地,甚至是不無機械死板地貫徹執行,所謂一切"照章(規定,社會規範)辦事",做到恰當而有效率,並且能夠以明確、準確,邏輯性極強而又簡潔的語言文字,做出總結,並及時向"他者"彙報。這樣的人才,正是循規蹈矩的標準化、規範化的官員、技術人員與職員。他們能夠提供現代國家與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優越性是明顯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樣明顯:一無思想,二無個人的創造性,不過是能幹的奴隸與機械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也是"齒輪與螺絲釘",而且是國家機器與商業機器上的雙重的"齒輪與螺絲釘"。

這裏,我們所面對的,正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悖論:一方面,它確實需要培養有能力有效率的專門科學技術人才(包括技術官員),但同時它又存在着使人工具化、奴隸化的陷阱與危險。我們今天大學聯考的弊端與暴露的教育危機,並不在於對知識、能力的訓練本身,而是我們走向了"科學主義"的極端,一方面知識、能力的訓練陷入了繁瑣哲學,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爲教育的根本對人的心靈、智慧的開發,對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與個性的教育,獨立、自由精神的養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與控制受教育者的心靈的反面--我們之所以如此尖銳地提出"向哪裏去?!"的問題,正是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呼籲:請解放我們的孩子,連同他們的老師與家長,甚至包括考官們(作爲個人,他們十分辛苦,也並無責任),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讓我們的教育從科學主義與繁瑣哲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失去了靈魂的教育功能觀念與相應體制中解放出來。

點評作文 篇2

【大學聯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20xx年湖北大學聯考作文點評。(60分)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請根據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於800字。

【文題詮釋】

20xx年湖北卷的作文題目基本上延續了過去兩年湖北卷作文的命題形式,即提供一段材料,但不直接標明以什麼爲話題,它既不同於單純的材料作文,因爲它仍然保留“三自”,也不同於典型的話題作文,因爲它沒有規定一個具體的話題,有人稱之爲命意型作文,大學聯考作文《20xx年湖北大學聯考作文點評》。這種命題形式可以說是一種集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和話題作文的開放性爲一體的作文命題形式。但與前兩年思辨性極強的“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與往年理趣十足的詞語“三”相比,今年湖北題更注重引導考生關注生活,即關注現實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關注考生的經歷和身邊的故事,關注我們的課堂,關注我們的學習過程。

寫好這道作文題,首先要仔細審讀材料,材料中的這幾個信息應該引起考生的注意:“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生存發展之根。”這句富有哲理的話,給考生以思考的起點與思考的方向,它提示考生,作文立意只能是重視母語、讚美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寫母語在“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積極意義和作用。同時,也給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間:中國,有着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諸子百家,初唐四傑;中國,更有着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作爲這一切的載體,母語(漢語)有着數不清的歷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祕魅力。可以說,漢語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這句話在強調母語重要地位之時,也影射了當前母語尷尬的地位,暗含着對目前整個社會重外語輕母語現象的一種憂慮與否定,由此,提示考生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我們需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新鮮詞彙,如何捍衛中國傳統的文化。而“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這句話中的“感受”“學習”“運用”三個詞概括了我們與母語的密切關係。

點評作文 篇3

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兩岸,生活着兩個部落的居民。雖然他們被同一條河流養育着,但貧富差距卻一目瞭然。河流左邊的人們被稱爲窮人,河流右邊的人們自然是富人了。ァ

窮人們的工作是每天耕種、植樹,成片的森林和果園是自然給他們留下的惟一家產。窮人們常說:"都是女人惹的禍,當初要不是她們死乞白賴地要留下這些樹木,我們早就像富人一樣,已經擁有了樹脂、木材和外匯。"富人們的工作是每天砍伐大量的樹木,賺得大量外匯。富人的部落已經擺脫了貧困,建起了窮人們想都沒有想過的高樓,他們常說:"這是自然留下的財富。"ァ

窮人常常望着天空說:"窮人就是窮人,天空都是藍白藍白的,沒有一點多餘的顏色。"富人也時常望着天空說:"看見天空那朵灰色的雲了嗎?灰色代表智慧,它是自然給我們留下的恩寵。"

許多年以後,富人的地方鬧出了許多怪病,氣候也逐漸變得惡劣。他們開始乘船,帶着大量財富遷往窮人的地方。"惹禍"的女人們將他們擋在了門外:他們會把我們的樹木砍光的我們不要財富,我們只想留下土壤、水和清潔的空氣。富人們不屑一顧,揚長而去。於是,女人再一次成了窮人的"罪人"。ァ

沒過多久,天氣大變,狂風捲着沙塵惡狠狠地襲來。誰也沒有預料到,誰也沒有準備好,一夜之間,一切都變了,當窮人睜開雙眼,準備新一天的勞動時,他們簡直認不出對面就是富人的地方:高樓垮了,土地被侵蝕了,美麗的原野上留下的只是一堆堆廢墟。窮人望着成片的森林,男人們呆住了,怎麼會這樣?女人終於說話了:"多虧我們留下了森林啊!"

點評

本文的語言並無多少特色,但立意頗爲新穎。河流左邊的人們儘管貧窮卻留下了樹木,他們也因此保住了家園;河流右邊的人們雖然因砍伐樹木而致富,可他們毀掉了家園。文章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首先極力渲染富人的高傲與窮人的怨氣,最後用富人的教訓讓讀者深刻地感到了保護森林、留下綠色的重要。結尾的語句一字千金,有力地深化了主題。誇張和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讓原本普通的內容頓然生色。

點評作文 篇4

你說來日方長,邀我焚香煮茗;你說心在咫尺,轉眼人走茶涼。

——題記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的一闕瘦詞,道出了他清曠、閒雅的生活之態。懷抱着對這首詞的喜愛,我邂逅了于丹的新書——《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蘇軾在幾度人生起伏過後的驀然體悟,也是于丹在這半世浮華中對生命的思考。書中,于丹用自己的五十載春秋告訴我們,當有一天,我們踏盡千山萬水,嚐遍世態百味,唯有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方可稱之爲真正的樸素,真正的清歡。然而,這又有多少人可以體會?蘇軾用了一世光陰,于丹用了半世春秋。那我們呢?最爲普通的我們,則又需要多久纔會明白?于丹說,來日方長並不長。的確,在生活中,我們虛度了多少光陰,留下了多少遺憾,我們可以做的,唯有好好珍惜。

世人都說來日方長,來日方長,然而真正懂得生活,真正體味過生活的人才會明白,來日方長並不長。林徽因曾言愛的,不愛的,一直都在告別中,本以爲來日方長,本以爲可以愛一生,殊不知一轉眼就來不及了,一轉眼便再也見不到了。

20xx的元春佳節,人人都沉浸在新年的歡樂之中,而對我家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值得慶祝之事。我的曾祖母,離世了

打我記事開始,曾祖母就是一個老人;她那麼老,好像從來未曾年輕過,她那麼老,好像生來只爲了做我的曾祖母。記得小的時候,我就愛聽曾祖母講述她的故事。從鬼子進村到嫁作人婦,從生活變故到歲月變遷,彷彿在她的口中有着永遠也講不完的故事。那時光,歲月靜好,時光荏苒,曾祖母安詳地坐在竹藤椅上,慢慢地搖,輕輕地搖,搖出了那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搖着搖着,思緒便搖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曾祖母的聲音顫抖着。她的前半生過得並不安穩。七十五年前的那個秋日,風兒蕭瑟;七十五年前的那個小山村,變得不再安寧。日本人侵略了曾祖母的故鄉。那時的曾祖母隻身一人,在二十歲的如花年華里,忽的失去了一切。烈火的焚燒,飛機的盤旋,無情的掠奪,使原本堅強的曾祖母變得不再堅強。在今後的生活裏,她開始變得敏感,變得膽小。輕微的響聲,都可以觸碰到她敏銳的神經。但惟有在親人面前,她是那麼的堅強,那麼的堅定。

我癡癡地想,癡癡地聽,癡癡地以爲可以這樣過一生

曾祖母越來越老了,我也在漸漸長大,我聽到的,也不再僅僅是一個個的故事,更多的是人生道理。每每離開她,她總是微笑着告訴我下次一定要再來哦!我點點頭。然而光陰似梭,下次再不知是何時。再轉身,再回首,一人,一椅,一樹,而已。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行善,二孝順。記得再後來見到曾祖母時,已是在醫院的病房中。蒼白的臉,灰白的牆,黃白的牀單,一切都是那麼壓抑,難以呼吸。她那麼靜靜地躺在那兒,依舊那麼安詳。她是那麼膽小的一個人,可面對死亡,卻依舊含笑着。我知道,樹已落葉,椅已不搖,人已蒼老

母親說,曾祖母太老了,她要去另一個世界了。

離開醫院的時候,我紅了眼眶。我拉了拉母親說,走了走了。母親不說話。我一下子就哭了,又使勁拽了拽母親說,媽,走了走了。母親被我拽得後退了兩步,我發現,我也站在原地沒動母親也溼了眼角,嘴裏重複着我說的話:走了走了

我總以爲一個人再老總可以再活一年吧,然而有一天,曾祖母還是離開了我們。就像土垛的院牆,風雨多了,總有一天會塌下來,沒了,完了曾祖母的一生我也知道的很少,我總以爲來日方長,總以爲可以慢慢了解她,孝順她,然而一切都來不及了。就像,她愛我很多,我只是喊她——曾祖母。

我輸了,輸給了來日方長。

有人爲我們沏了一壺感情深摯的熱茶,我們卻總說來日方長;於是將茶碗擱置,待在花間一遊再回,或他處小酌而歸,以爲它依舊會熱香撲鼻等在那裏,殊不知這世上回首之間便是人走茶涼。

請趁熱喝這碗濃茶吧!

于丹錯過了生命中的張主任和耿總,才驀然醒悟來日方長並不長,我錯過了生命中的曾祖母,才清晰明瞭來日方長並不長。史鐵生說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我想,曾祖母的故事便也是這樣的吧。它們是內心深處的溫暖與朦朧,無法再組織成言語,只是爲了收藏。張主任與耿總的承諾也已不再是承諾,它們是于丹內心深處的溫馨與寂寥,和那些故事一樣,僅僅,爲了收藏。

不要錯過了才明白珍惜。

來日方長,並不長。

20xx很難忘。

點評:讀你的文章是一種享受。首先是思想感情的愉悅,當然來自你文章深邃新鮮的立意。生命脆弱,人生亦有諸多不可避免的錯過,往事已矣,重要的是珍惜當下,展望未來,不再錯過。你是個生活的有心人,你用真情打動了別人,這是你作文的最大成功。

用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寫出好文章,加油!

點評作文 篇5

點評——指的是對別人的行爲藝術加以評價,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建議、意見......——題記

今天,我要寫的點評,是在20xx年,4月13日,作文網的點評老師——蘇璐璐帶着感情、帶着溫度、帶着設身處地的心情,對我寫的《追逐夢想》進行的點評。

她在我的文章中是這樣點評的:“徵文寫作,需要時刻保持一種謙卑的姿態,進步優秀與否,經由他人之口說出,真實性與客觀性方顯的高一些;切忌整齊羅列過往獲獎歷史,不使有驕傲,炫耀之嫌。作者的文筆與思想感情都是比較成熟的,心態上放的更加平和一些,在文中多些細膩、真實的感情!跟隨自己的心聲寫作,纔是真正的享受寫作,熱愛寫作,繼續加油吧!”

讀一讀,念一念,品一品,蘇璐璐老師的點評,如春風拂面,如春雨潤物,又如同一枚護身符,字字句句中滿含着關切。使我茅塞頓開,讓我明白了:“大量採用生活中的口語,使文章更顯自然親氏......”;知道了:“心態上放的更加平和一些,在文中多些細膩、真實的感情”;懂得了:“跟隨自己的心聲寫作,纔是真正的享受寫作,熱愛寫作!”

蘇老師的點評,好像光芒四射的燈塔,引導我在茫茫學海中航行;猶如默默燃燒的蠟燭,把光和熱無私地奉獻給了我;恰似辛勤耕耘的園丁,滋潤了我的心靈。

讓我感覺到了質樸的點評,無疑是老師的心聲,是她內心世界最真實的情感流露。蘇老師的點評,不僅恩澤了他人,同時也潤澤了她自己。我感謝老師的點評——將我那顆幼稚,無知的心靈,帶到了正確的道理中,帶進了我日後要正確面對錯誤的信念中,也帶進從錯誤走向正確的生活中。

當我懷着失落的心面對失敗時,您如天使般的給我以勇氣與希望——您將我那顆受傷,氣餒的心帶進了“自信”的“天空”中,帶進了浩瀚的“海洋”裏,也帶進了以後成功的大門裏;當我懷着喜悅的心對待成功時,您善意的提醒給我以謙虛——您將我那顆驕傲,浮躁的心帶到了巍巍的“高山”上,帶進了上進的“流水”中,也帶進了自強不息的追夢中。

蘇老師的點評,總能讓我有所思,有所悟......蘇老師的點評,雖然溫柔似水,卻又激情似火,讓我有了詩意的感悟與哲學般的詠歎,正因爲有了蘇老師無刻不在的點評知識的補給,才讓我生命有了意義,思想有了光輝。這份恩情永世難忘,唯有懷着崇敬的心情沉浸於這知識的浩瀚汪洋中......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感恩,是爲了將無以爲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蘇老師的點評,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寫作時,在文中多些細膩、真實的感情打動觀衆;從傳統文化的內涵更易被挖掘、更易被大衆接受;能夠擁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向着夢想前行——慚愧的是,我無韓信之才能,難以報答於您。只能將老師的恩惠永遠珍藏在心裏,今生不知如何能夠答謝。只有努力把握時光,不辜負人世間的每一個春天!

蘇老師的點評,好像春風,溫暖了我冰冷刺骨的心房,對我有着特殊的情愫;好像甘露,滋潤了我乾枯龜裂的心田,將其語言和心境相結合;好像陽光,照亮了我黑暗迷茫的心靈,確實帶動我產生思考、體悟人生,讓我在寫作中,尋找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和自己惺惺相惜的力量。

蘇老師的點評看似平常,卻在傾訴者與聆聽者之間,架起了一座心與心溝通的橋樑;是一把通向成功的鑰匙,一塊登上成功的階梯——在我靜靜的聆聽,細細的品味之後,拿一張信箋,寫在上面,輕輕摺疊,做一枚最深的印記安放心間;拾一抹暖意,把握好生命中的美好瞬間,因爲在不經意間,你就老了,到那時你再想重來再也沒有機會了;尋一處靜謐,讓陽光駐進心裏!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老師,總會聽到無數的話語——有些話語,儘管道理很簡單,但只要你細細咂摸玩味,義無反顧地踐行!

若沒有風雪的洗禮,有哪來梅花的怡人清香;若沒有繁星的點綴,又哪來夜空的璀璨;若沒有蘇老師的點評,又哪來我今天的色彩斑斕!

點評作文 篇6

竇桂梅老師的這一節課,展示了她獨特的教學魅力,讓我們體會到了古詩詞散發的迷人芬芳.在課堂上,她感情澎湃地將學生帶入了課堂,融入課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對話。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好的導入是激發起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因此,巧妙的導入無疑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基礎。一開始,竇老師由“居”導入,一步步引導學生,讓學生聯想到“居然之家”,然後讓學生從吳音瞭解吳國,並且讓一些學生髮言,讓他們親身說出吳儂軟語。

在她的課堂,學生可以想發言就發言。竇老師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渲染課堂氛圍。她總是在跟學生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加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竇老師從“溪上青青草”引發開去,引出韓愈、陶淵明、白居易等關於“草”的詩句,營造出濃濃的文化氛圍。著名文化學家皮爾森在《文化戰略》中說:“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我們都應該知道,文化是一種習得、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向內逐漸內化、濡染的過程。學生在此氛圍中耳濡目染,自我構建,逐步形成無論是知識的、精神的,還是語言內涵都十分豐富的文化心理結構。語文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她的課堂永遠不失活力,唱歌、手舞足蹈、角色扮演等,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的也不費力,相信對語文的喜愛也會越來越深。竇桂梅老師的教學風格就像她這個人一樣,身爲一個北方人,她給人一種豪爽、不拘小節的.感覺,而她的課也是如此。

點評作文 篇7

董小玉,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

等待中的故事

尊重的記者朋友們:

我就今年的大學聯考作文進行點評。

今年與往年一樣,也是給材料,自己擬題作文。材料如下:

一個剛上車的小男孩請公交司機等一等他媽媽。過了一分鐘,孩子媽媽還沒到,車上乘客開始埋怨,說母子倆耽誤了大家時間。這時,那位腿有殘疾的母親一瘸一拐地上了車,所有人都沉默了。

這個作文材料雖短、事件雖小,但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兼具情感性與思想性。它弘揚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乘客們表現出的理解、體諒、關愛,展示了親情的可貴、理解的寶貴、關愛的珍貴,體現了社會的和諧與溫暖,滲透着時代的正能量。

首先,領悟材料飽含的豐富情懷。

濃濃的母子情:剛上車的小男孩爲什麼讓司機等他媽媽呢?因爲母親腿腳殘疾,行走不方便。兒子就成了母親的小柺杖,成了母親的小嚮導。孩子請求等待的行爲,體現了他對母親的體貼和關愛,也體現了對母親的孝心與呵護。

深深的大衆愛:司機和乘客等了一分鐘,孩子的媽媽沒到,乘客們開始抱怨,認爲耽誤了大家的時間。在現代社會,時間就是生產力,時間就是效率。在埋怨聲中,母親一瘸一拐地上車了,這時,車上所有人都沉默了。這一沉默蘊含了什麼?蘊含了對弱勢羣體的憐憫、同情、尊重、包容,也蘊含了普通人的溫暖情懷。

和諧的社會情:生活中,一個平凡的小細節、小場景,隨時可以爆發由埋怨引起的爭吵,甚至鬥毆。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可貴的理性、理解、理智,同時也需要一種寧靜、溫潤、成熟的境界。這個材料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其次,剖析材料蘊含的深刻思想。

在當今浮躁的社會文化語境下,這一材料作文具有很強現實的針對性和鮮明的思想導向性。它能引導人們,沉靜下來、反思自己、反思社會,重新認識生命、認識價值、認識崇高。

孩子要求司機等待媽媽上車,乘客由不滿、抱怨到沉默,這一變化體現了什麼思想?體現了和諧健康的精神走向。具有而言,可以從幾點進行挖掘:

其一,寬容精神。寬容的人不會對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會一味喋喋不休地抱怨。寬容精神其實很簡單,就是停止抱怨。

其二,敬畏生命。生命是平等的,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正常人與殘疾人。只要是生命,都應當得到尊重、愛護、敬畏。

其三,道德價值。人活着,應當懷着溫柔與悲憫,保持對善良、友好、光明的渴望。把道德的善,人性的美,作爲生活的良方。

其四,平和心態。平和是社會和諧的基點,平和讓人感受生命的溫情。這個材料從側面揭示了和諧心態的重要性,提醒人們保持樂觀開朗、豁達舒暢、寧靜安詳。

總的來說,這次作文不容易跑題,審題的門檻並不高,但是要寫出材料蘊含的情意、深意、趣意,卻需要平時眼觀社會、思考社會、心繫他人、胸襟開闊、情感飽滿。寫作時,考生們既可以從情感性入手,也可以從思辨性落筆。要力爭立意深遠、視角獨特、擬題新穎,思維清晰、語言流暢,寫出人味情味思味。

點評作文 篇8

今天,纔到家,就接到她的電話,真是幸運,表姐啊真是幾年沒打電話來過了。

我一聽見是表姐的聲音,激動了起來,這一接電話不要緊,沒完沒了的和她嘩啦嘩啦說了起來。直到媽 媽強烈地攻勢下才放下電話,只見我把電話放下,媽 媽卻拿了上來,接着聊了起來,大概的內容是:這幾天表姐來我們這兒做生意了,她還會把她的女兒帶過來。如果她來了先得在我們家住下。這下太好了,有人陪我玩了。

表姐的店開業了,我們去她店裏玩,我看中了一包小食品,我吃過,很好吃,我幾次去我買過的那個店裏問,都沒有。媽 媽要付錢,只見表姐說:&ldqu;不用了,拿去吃吧!賣幾包也是賺一兩角,而且這幾天我還借宿在你們家。&rdqu;她笑着看了看我。據媽 媽說表姐以前學習成績好,可就是有一段時間,班裏的一些人總是帶一些小玩具送給表姐,讓表姐每天去約她們,然後她們玩着不想去上學了,到現在她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我們走出一半了,只見一個穿花衣裳的孩子正在買東西,表姐又微笑着做她的生意了。

(黃柯僑 5年級)

評:一用功就進步了。這個遠方來的表姐大方,勤勞。還可以寫寫外貌,介紹一下她的其它情況,使人物豐滿起來。

點評作文 篇9

1.學會分解分論點。

①並列法。即對中心論點進行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以顯示思維的全面性。如《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分解爲這三個分論點: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意志;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

②層進法。即對事理作縱深剖析,以顯示思維的深刻性。如《在困難面前》可以分解成這樣的幾個分論點:①要承認困難,因爲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要不怕困難,因爲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這三個分論點就呈遞進關係。

③對照法。即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以顯示思維的鮮明性。如《學貴多問》可以分解成這兩個分論點: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於釋疑;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

2.掌握議論的結構方式,做到結構完整。

結構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貫,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掌握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議論文的結構方式一般有總分式、遞進式、對照式、啓感式。

【大學聯考作文議論文範文及點評】大學聯考作文議論文範文及點評。其中啓感式的寫法是考場作文的常用結構方式。"啓"是指啓示類,"感"是指感想類。共同特點是先敘材料,後發感想。感想類可以先敘材料後發感想,也可以邊讀邊感,如文學評論。這種寫法一般由"引""議""聯""結"四步構成。當然也可以採取"聯""引""議""結"或"引""聯""議""結"的步驟。

3.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實,切合題旨。其次,選用的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變換着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者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繫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

點評作文 篇10

材料中,一個孩子第一次考100分被親吻獎勵,第二次考98分被打臉懲罰;另一個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被打臉懲罰,第二次考了61分被親吻獎勵。諸如漫畫中的情景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結果決定一切的今天可以說是隨處可見。這值得引起我們的深思。我的觀點是,莫以成敗論王寇,合理歸因施獎懲。

莫以成敗論王寇,合理歸因施獎懲就是要求我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重結果更要重過程重原因。無疑,在很多事情上,尤其是在教育上,結果是重要的,因爲如果沒有結果的考覈我們可能就無法反饋和檢查我們教育教學的有效性,但是,顯然,結果非一切,歸因更重要!我們的老師包括我們的家長不能因爲我們的學生和孩子有了一次退步就對孩子又打又罵的,當然,也不能因爲我們的學生和孩子有了一次進步就對孩子又獎又吻的,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他們進退的背後原因,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他們進退的過程付出,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對過程進行科學合理地歸因,如此,孩子們纔會在進步中找到經驗,在退步中吸取教訓,纔會在人生的考場上書寫他們自己的更加精彩的生命答卷!

莫以成敗論王寇,合理歸因施獎懲就是要求我們在孩子的成長問題上追求成功更追求孩子的健康成長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當今社會,人人追求成功,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所謂的“成功學”鋪天蓋地,也暴露出了不少的人對成功的定義顯然是過於狹隘的——那種認爲有權有名有錢才叫成功的人生觀不僅是錯誤的,也是有害的,尤其是對青少年來說。其實,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應該是不一樣的,至少是多元的,分數考了一百固然好,成績有了進步難道不值得獎勵嗎?不但如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對孩子的獎懲其實是大有學問的,它是講究有度和有效的,而不是粗暴的“胡蘿蔔加大棒”,不是簡單的“親吻和巴掌”,在對孩子獎懲上,我們應當承認我們在更多時候手段是有限的,所以效果也是有限的,我們應當承認不會獎勵如同不會懲罰一樣對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長是很不利的,我們應當承認既然孩子的進退有因,我們的獎懲就應該有度。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科學歸因進退,適度合理獎懲。

莫以成敗論王寇,合理歸因施獎懲就是要求我們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去寬容對待社會上那些創業創新者。其實,不單單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單單在孩子的成長問題上,我們應該科學歸因進退,適度合理獎懲。在企業管理、績效評定、人才選拔,等等,我們都應該做到如此。因爲,成功和失敗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只有一種,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急功近利地“以成敗論英雄”,那些創業的大衆,創新的萬衆需要我們的鼓勵支持和鮮花掌聲,需要我們去“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需要我們獎勵他們的成功更允許他們的失敗!

無疑,漫畫材料中兩個孩子的前後天壤之別給我們的啓示啓發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那就是,無論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還是在孩子的成長獎懲上,或是對待創業創新者的成敗上,我們都應該真正做到——莫以成敗論王寇,合理歸因施獎懲,如此,唯有如此,我們的孩子纔會學業不斷進步,我們的孩子纔會成長快樂幸福,我們的社會纔會創新無限,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