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於無聲處聽驚雷爲題目的作文

【篇一:於無聲處聽驚雷】

關於於無聲處聽驚雷爲題目的作文

《莊子·齊物論》裏風吹萬竅,聲音各異,有嗚咽聲,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動聽的沉吟,“吹萬不同”,可風一停,就沒了聲音,死氣沉沉。這自由的風來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說話,別人無話可說處,你依然有話要說,也許是個性的彰顯,也許是人來瘋,也許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裝的質疑,又或者,是創新意識的靈光一現。有多少張牙舞爪的另類,也就有多少“老魚跳波瘦蛟舞”的詩意,斷不可少了這份自由。

別人無話可說,或許後知後覺,不及你聰明。或許是大家畏懼權威,如童話故事裏看皇帝的新裝,心知肚明,不願發聲,裝糊塗。我們這個民族,似乎尤爲喜歡沉默爲金、韜光養晦。按阿城說法,大概老莊孔孟中的哲學,都是老人做的哲學,我們後人講究少年老成,與此有關。那麼,若爲真理而發問,乃至質疑,這種個性的彰顯,就是不畏權威,是“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的執着。但是,若一味爲問而問,爲說而說,彰顯個性,便成了張揚個性,是叛逆,是青春荷爾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標新立異。這樣的人,如今多了去,網絡上隨處可見暴跳如雷的鍵盤俠。許多講座提問環節,多有怪異的問題,言之無物,不知所云,卻賺足了眼球。

可我們不會因噎廢食,依然寬以待之,由他們各抒己見,因爲,不把渠道堵死,纔會有精彩之語,纔有創新之見。

而創新之人,有時也是彰顯個性之人。創新意識,有時也閃現在愣頭青的張揚裏。今日之彰顯,是他日的獨樹一幟;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說:“凡是偉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黃遵憲寫詩:“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他的創新,難免遭人譏諷,可他不在乎。昔日義玄禪師,別人講的他不這樣講,越發顯得他是野狐禪,被罵得掃地出門,好不悽慘。正所謂“一路行遍天下,無人識得,盡皆起謗”。後開臨濟一宗,法脈延續最久。當年馬雲四處遊說,描繪網絡購物的願景,也四處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歪瓜裂棗的笑話。一以貫之不易,獨闢蹊徑真難。他們的個性、叛逆,是創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類罷了。

所以,呼喚創新,不妨從尊重個性,甚至尊重一個偏見開始。錢鍾書在《論偏見》裏說,假如我們不能懷挾偏見,隨時隨地必須得客觀公平、正經嚴肅,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廳,沒有臥室,又好比在浴室裏照鏡子還得做出攝影機頭前的姿態。羅素也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時刻保持一種姿態真讓人膩味。《紅樓夢》裏晴雯被攆出賈府,王夫人回賈母似有若無的疑問時,說:“有本事的人難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創新和個性,總是如影隨形。那麼,何必繃着個臉呢?

可是,我們看見多少中規中矩的標準,扼殺了個性,也扼殺了創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社會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善人;文學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後生被磨得合乎所謂的規矩,少有創見,沒有創新,察言觀色,人云亦云。龔自珍詩說“不拘一格降人才”,這詩現在依舊不會過時。有人曾批評如今的年輕人暮氣沉沉,沒有朝氣,批評得對,可是,什麼環境促使年輕人特有的蓬勃朝氣日漸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則,未來的年輕人依舊暮氣沉沉。

《一代宗師》有句臺詞我很喜歡。八卦掌掌門人年事已高,承諾退隱,說:“年輕人要出頭,總要給他個機會不是?”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年輕人要出頭,不妨就給他們個機會吧,彰顯個性,銳意創新,由他們造反爲王去。

【篇二:亮劍無聲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話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囂處歌吟,否則,你的歌聲也將成爲那喧囂的一部分。”細細思索,此言餘謂爲信然。也許,在衆人經過的大道上我們的聲音縱使再高亢也無人知曉。

我們惟有亮劍無聲處,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歷來爲文人墨客推崇讚賞。然而細想,倘若沒有那“前人之述備矣”的走出大流,而僅僅徘徊於“春和景明”“一碧萬頃”之泛泛言談,又怎會有《岳陽樓記》的成功。惟有在衆人無聲處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真心慨嘆,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且看魯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聽聽那不朽的聲音。

在萬衆沉默的恐怖氣氛中,魯迅先生第一個喊出了他的心聲,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劍。“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聲音,宛如警鐘般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亮劍的背後,往往是一顆不拘於時、獨立於世的心。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的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迴響;“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聲音未曾消逝。別人已說處,自然不必再附和;別人無聲處,需要的是我們的亮劍精神!然而,現實中的我們,真的做到亮劍無聲處的又有幾人?

王開嶺先生在《古典之殤》中曾無奈地感慨:“我們唱了一路,卻發現無詞無句。”喧囂匆忙的社會中,我們歌詠的究竟是什麼?能唱出自己的歌詞與心聲的,究竟能有幾人?社會在發展,但我們不能失去了自己的聲音。何不在衆人袖手旁觀之際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動詮釋自己內心的聲音?何不在衆人口口聲聲、模仿作秀的網絡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在新時代中,亮劍無聲處需要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海子那份“衆人都要將火熄滅,而我獨將此火高高舉起”的堅持,抑或是斯巴達克斯爲心中的太陽城而掙斷繩索的激情。惟有亮劍無聲處,方能無愧於己,無愧於心。人生易逝。惟有於衆人無聲處亮出自己的聲音,方能不枉此生。

【篇三:我言秋日勝春朝作文】

無意中翻到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幾點水紋,幾抹殘雲。一扁舟,一釣叟,除此之外,滿卷皆虛空。這叫留白,是中國水墨畫中盪開的濃重一筆。全卷只有幾處重點物像是細心勾勒的,其餘只是略作鋪陳,甚至不沾半點墨。全卷意蘊於是從二維紙面伸展成了無限。

留白是與前人的叫板。南宋馬遠與夏圭,人稱馬一角、夏半邊,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畫師,大多是事無鉅細,皆一一列舉下來。怕是遠處草叢中幾塊石子、幾塊污穢的牛糞,前人也會一絲不苟的記錄下來,裝裱以登大雅之堂。佈滿畫紙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藍天,枯藤怪石,強烈的視覺衝擊,餵飽了千年來中國人的審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圖》,一千多人物,雕樑畫棟,飛橋屋檐,美、大氣。但馬遠與夏圭,偏不愛這耗盡精力、體力的活兒。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詳盡的山水,再走這條路,恐怕歷史上只會多兩個無名的山水畫師,卻少了“馬一角”“夏半邊”!

古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是樂觀與通達,也是個性與創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懷古,似乎一到秋天,日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會轉涼,儘管那炎熱與夏天並無二致。“前人之述備矣!”秋,承載了太多的悲傷情懷,有“天涼好個秋”,也有“物換星移幾度秋”“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只有這一聲啼鳴,喚起了後世對秋的'審美。“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鶴不同於以往,成了欣欣向榮的象徵,成了最美的秋詞。這便是“唱反調”“叫板”之美。

有些話,別人也說過,我便不必再附庸風雅;只有別人無話可說時,纔是我的主場,我的黃金時代。國學大師陳寅恪不正是這樣的人嗎?面對一個,他不似別人一樣心懷芥蒂,以別樣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況下口述了百萬字鉅著《柳如是別傳》。這是個性與創新,也是對人性的敬重。同

樣,韓幹,那個畫馬的宮廷畫師,親身入馬廄,與馬兒共同生活,不聽從老師的勸誡,才成就了《照夜白》。韓幹的馬,大多腰體肥圓,怒目圓睜,沒了以往畫師的瘦馬,病不啦唧的。魯迅先生的話猶在身邊縈繞,“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於雜草叢生處闢蹊徑,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莊大道上流於平庸,才能成爲爲人記住的開路人,才能成爲有個性的個體,才能成爲馬遠、夏圭、陳寅恪和韓幹……只願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儘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依舊能聽到“我言秋日勝春朝”抑或更響亮、更不同於他的啼鳴。

【篇四:長短剛剛好】

還記得2015年,我在看東方衛視大型綜藝類選秀節目《笑傲江湖》的時候,有一位選手讓我記憶猶新,並且他也不負衆望的獲得了2015第一季《笑傲江湖》的總冠軍孫建宏。

說起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歡迎收看《百家笑談》……”這句話貫穿了他選秀時參演的所有作品。很平實的一句話,可是經他的口說出來,卻是另外一種感覺:有點搞笑,卻又不失穩重;有點誇張,卻又不言過其實;……我覺得孫建宏就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而他的個性,並不張揚,而是同樣的語言、同樣的文字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來告訴大家,給人另外一種感覺。看他的節目,每次都能讓我捧腹大笑,但卻又時刻提醒着我這是一場嚴峻的比賽。我覺得孫建宏是一個很有個性、無謂人言、大膽創新的人。

想成爲和孫建宏一樣,很有個性、無謂人言、大膽創新的人是我的夢想。可是現實總是不盡人意的。有句話叫“人活人”,人言可畏;有句話叫“我們都需要勇氣……”在當今這個社會,想要做到“不失其本心卻又大膽創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們既需要通過學習各種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個人修養……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又需要在不斷探索中創新發展來尋求做最好的自己。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有夢想的人啊!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篇五:愛是可愛不可說】

有人說,青春是不朽的。可我愛了你這麼多年,卻始終沉默不言,內心早已腐朽不堪。

一直想着要跟你表白,可以話到嘴邊就是說不出來。

有話可說則多說,無話可說則少說。可我心裏裝着一肚子的話,卻不知道從何說起。

不可說,不可說,愛是可愛不可說。

愛你的這些年,我在成長。學會穿衣打扮,品味時尚;學會刻苦努力,拒絕平庸;學會留心細節,綠色生活;學會擁有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爲了配得上你。

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本是沒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我時常對着蝴蝶思考生物進化,對着天空懷想遠古文明,我擁有了那麼多的好奇心,從而擁有了淺薄的智慧。

我還是那麼愛你,可是說與不說都已經沒了意義。

這些年來,是你給了我新的樣子,你創造瞭如今的我,充滿個性。

你不愛我,我不怪你。感謝你賜予我的空歡喜。

我愛你,可我不說。

有話可說也不說。

愛是可愛不可說。

【篇六:話長話短】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句話倒是慣常聽到的,再熟悉不過了,拜大學聯考所賜,又知道了原來還有“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說法。初聽,甚是蹊蹺,有話才能長,無話自然短,怎麼反是有話須短,無話卻長了呢?今年江蘇大學聯考的作文題目也夠繞口的,話說難道是位鍾情哲學的老師出的題目麼?哈哈,純屬逗樂!笑過之後,我仔細琢磨這題目,忽有所悟,“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看似邏輯混亂,實則是聽着新鮮,嚼着有理的一句話啊!

不論其他,暫且說說會議的那些事兒吧!倘若你已入職,一定會有爲會議抓狂的時刻。

我時常納悶,真的有那麼多會議要開嗎?每個單位,大事小事兒,總是有點事的,所以,開會不可避免,這點我是贊同的。但是,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會才能落實上級的精神才能安排妥單位的工作嗎?這一點,我持保留態度。據我觀察,有的會基本無事,有的會可以壓縮。開會的若干時間,真正有效的,實際少得可憐。

倘若領導肯做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們做下屬的是要拍掌歡呼的。因爲有“無話則短”的鋪墊,所以,“有話則長”的時刻,我們自當維護遵守恪盡本分。如此,領導羣衆互尊互諒,彼此工作生活兩不誤。更重要的,長此以往,我們便知道開會是真正有事,於是,記得豎起耳朵聽清楚,事後也能及時把工作做到位。反之,有較多的泡沫會議摻雜其間,讓人心生厭膩,虛度光陰,互相損耗的同時,是有極大可能誤了會議中本來重要的事的——太多的會議是會催生參會者的惰性和隨意性的。這真是一本再明白不過的賬目,聰明如領導。

我想,只要肯稍微理一理,肯稍微放一放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其實,最難做的應該還是“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吧!那麼長的會,都在做什麼呢?我也曾注意觀察過。一場會議,參與者衆多。遇到重大活動,那就更是走馬燈似的,你方唱罷我登臺。倘若發言者均有事,也是應該的。只是,似乎是會前溝通不夠,發言會有很多交叉現象,重複的發言在漫長的等待中確實是很讓人膩味的,但在發言者看來,他們也許是在重複以引起大家的重視。這是雙方的視角不一,所以有不同的感受嗎?適當的重複是可以的,但氾濫成災的重複,除了讓人心生不悅,似乎並不能促使人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以爲,儘管“有話”,但別人已經說了,那就不必重複,這就是“有話則短”了。這樣的“有話則短”,我們做下屬的也是喜歡的。一個領導的魅力,不會因爲他的話多而增色,亦不會因爲他的話少而失色,我想,倘若總是在恰當的時候說恰到好處的話,這樣的領導一定是萬衆矚目大放異彩的!

如果說“有話則短”是一種智慧,那麼,“無話則長”則是一種勇氣和擔當。一個問題,衆人三緘其口不發一言,或是出於謹慎,或是出於其他,這個“無話”的時刻,是需要一些響亮的聲音打破沉寂的。倘若,一團沉默,從上到下,問題還是問題,不免讓人失望。一個讓人心生敬意的領導不在於他的威嚴,有的時候,只是某一個瞬間,他可以在沉默的時刻發出自己的聲音,正直的,真誠的,這樣的“聲音”再長,我們也是歡喜的。這姑且看做“無話則長”吧!

其實,話長話短,並不矛盾,長則長,短則短,總要根據需要來定。只要符合精簡高效的原則,長,或是短,都是讓人心悅誠服的事兒。開會如此,其他的事兒何嘗不是?話長話短中,是高效的行事方式,是智者的適當沉默,是勇者的敢於擔當!

【篇七:煙火藍邊碗】

今早喝粥時我用的是一隻白底素淨的藍邊碗。你或許會問,如此平淡無奇的碗有什麼好說?錯矣!此會考究可大着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新居落成,我與父母前往景德鎮購買瓷器新居。

這裏瓷器種類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緻小小骨瓷;有絢麗多彩的鬥彩……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買什麼好呢?有人說,只要票子夠多盡選造型獨特的買,顯得榮華富貴的買,精工極致的買,這還不簡單?

又錯啦!器皿的選擇體現了主人的生活態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過於大件且富麗堂皇,赤紅、明黃、寶藍與我家簡約的裝修風格不符;有的過於小巧,家人並無英國紳士貴婦那般品下午茶的閒情;有的瓷器上繪有潑墨山水工筆花鳥,我們一行人中並無行家不知如何鑑賞……如此看來,竟無我們能買的瓷器了!

突然,這平淡無奇得突兀的藍邊碗闖入我眼簾。如此簡陋的碗會在這裏出售?我要走,爸爸卻在這碗前駐足許久。

爲何?

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都用的碗,這是承放了父親的記憶的碗。

據銷售人員介紹,這藍邊碗在傳統藍邊碗上加以細節上的改良與創新。我拿起一隻仔細端詳,發現手感極好,分量厚重讓人踏實。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讓碗顯得端莊典雅不失大氣。而且這碗極易打理,深受媽媽們喜歡。

藍邊碗沒有繁複精緻的花紋修飾,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複雜的工藝。可當你凝視它,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圍在一起樂呵呵地吃熱騰騰的飯菜的情景;就會想起苦日子裏生活的精打細算的不易;就會想起尋常百姓家人間煙火的溫度……

蔣勳曾在《品味四講》忠言逆耳“純棉襯衫就像愛人”,讓我感動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會產生難以割捨的情感,對我來說,藍邊碗亦是如此。

景德鎮作爲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卻獨愛這藍邊碗並歌頌它。因爲它注重在細節上的改良,把創新的點子用在提升人們的生活上而不是爭一時的噱頭。

距離人的生活太遠的創意並不是人真正想要的,新鮮感過後便如失了靈敏般只能束之高閣。

每日捧着這隻藍邊碗吃飯,不但手感好,我彷彿能聽到它無聲的訴說,諄諄教誨我認真踏實地生活的真諦,這纔是它的精魂。

聽我如此道來,你可有話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