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精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讀後感

精選讀後感1

我是第一次看這本書,儘管我們家裏早已就有這本書,我也是沒有去拿紙質書去看。可能是因爲我在這兒看有積分的原因吧,但是我還是很認真的花了一天的時間把它看完的。之前看了幾頁一直放在書架中,因爲我今年要在英國過春節,所以想看看英國的一些書,這樣的想法成不成熟我自己不知道,但是看書總歸是好事。

這部書的經典我現在不知道在哪裏,19世紀初,成書時作者38歲,也正是黃金年齡,可惜這位女作家四年後便不幸離世。這應該是當代小說屆的一大損失!

本書多是對話,簡單易懂。講的是班納特家的五個女兒和班納特夫婦以及通過他們家寫到了其他鄉紳或豪紳們與他們家的孩子們之間的婚戀故事爲主線的劇情。其中主要是伊麗莎白和她的姐姐及達西與他的朋友彬格萊他們四人中的戀情延伸的各種場面。

誠實好像在這兒非常重要,我們的社會進步最快的總是在最近的時期,而在當時的英國已經高度文明瞭,這個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書中大致還是教育人首先要講信用必須誠實,也沒有必要天天去吹牛,書本名字如書的教育啓示 ,沒有任何爭議。可能爲英國的人文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於書中具體有沒有暗示什麼我的確現在不敢妄加評論,當時班納特夫人是非常勢利的人,她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女兒們去攀附富紳也是想着自己的孩子將來能過上好日子。但是班納特主要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並沒有把錢財放在第一位。當時的中國正是嘉慶時期,有着與英國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中國婦女幾乎是不可能自由戀愛的,相反男人也是一樣的都是由家長去做主。看完之後的第一感覺到有點像中國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人們。可是我們現在的發展太快了,以至於每十年都有很大的變化。但是不能不說英國當時的人文程度也在我們之上。現在的貴族也許有了新的定義,我認爲我們應該繼續教育全民教育讓所有的人都有知識,人的文明自然就提高了,那樣就自然而然的形成的貴族。也沒有必要去專門學習怎麼樣才能達到貴族氣質,貴族氣質我認爲其實就是你最真實的自己,活出自己纔是真正重要的。如果看書只爲積分而不去注意內容那還不如不去看。現在很多人學習強國只爲積分每天在堅持,將來可能成爲一個大笑話的。我們掙錢的目的也是爲了過上好日子,過上必要的生活,但是並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婚姻更加一樣,婚姻是夫妻雙方的婚姻,而不是讓別人眼裏看到的假象。對於傲慢與偏見的人我們可以交往也可以避開,這要取決於你的心態,他們身上其實都有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就可以,致於他人的缺點其實影響不了我們,只要我們有自己成熟的想法與堅定的信念,別人怎麼樣與你又有什麼關係呢。

精選讀後感2

周國平先生的哲學散文集《朝聖的心路》,字字珠璣,醍醐灌頂,讓我如若新生的嬰兒,方纔感覺到無盡的光芒。

關於信仰,我一直偏執地認爲只有形如“守望”或者“追求”的字眼才能與之相匹配,守望自由、追求光明……總是嚴肅而神聖的。我不知對錯與否,我很難否定這樣的想法,這讓我直到今日,依然堅信這個想法具有存在的價值。

任憑思緒車馬星空,我總是想起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中的那個主人公,他是被學校開除的中學生,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憤世嫉俗,他厭惡這塵世平庸的一切。但就是這樣一個被認爲一無是處的“不良青年”,卻有着偉大的理想:他想象懸崖邊有一大塊麥田,一大羣孩子在麥田裏玩,而他就站在懸崖做一個守望者,專門守護着孩子防止他們掉下懸崖。主人公的理想,更是一種信仰,今日的孩子們何嘗不是在懸崖邊的麥田裏玩,麥田的有童趣和純真,懸崖下是空虛和物慾的深淵,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怎麼能夠守護人類的未來。

帕斯卡爾說:人是被廢黜的國王,否則就不會因爲自己失去王位而悲哀了。周國平先生在《朝聖的心路》裏對此作出了進一步解釋:人的高貴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而這種精神生活,在我看來,便是我們的信仰。

有人質疑信仰存在的必要,但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根據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的傳統,每個人的存在都由肉身生活和靈魂生活,兩者分別對應動物性和神性。一個懷疑信仰的人,對自身就是一個懷疑。

信仰無疑使人高尚。一個有信仰的人,首先便是有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愛情……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但卻不能不相信神聖。在有信仰的人心目中,總有一些東西屬於人格與尊嚴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不論他們身在怎樣的物慾橫流中,他們始終明白,心中的神聖是不容侵犯的。

信仰還讓人感知愛和信任。周國平先生在其《在黑暗中並肩行走》一文中與思想家史懷澤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爲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纔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的確,我們都走在不同的人生軌跡,而正是這種信仰,讓我們感知到相互追求光明的努力,使我們相互鼓勵,相互給予愛與信任,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

信仰更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這個事實之後,信仰何以立足?這始終是困擾靈魂的難題。德裔美國哲學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氣》一書中談道:有精神追求的勇氣便證明了信仰的存在。這似乎可以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得到證實:片中男主角安迪在經過20年的冤獄之後,終於靠着自己的力量,獲得自由。人生是不斷救贖自己的過程。

唯用筆、用心記錄人本生存狀態,或好或壞,或悲或喜。周國平先生在書中也寫道:真正的信仰不在於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別的什麼神,而在於相信人生應該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

精選讀後感3

每個人每天只有24 小時,1440 分鐘,86400 秒!這數據對誰都一樣的,那爲什麼每個人創造的財富都不一樣呢?爲什麼比爾蓋茨每分鐘創造的價值都比自己高?成功人士他們只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超越別人的原因嗎?看完《時間管理》一書後我覺得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們將所有時間都用來做最有價值的事!

時間管理是在有目標的人身上才能體現出其成效的,因爲它約束了你的計劃行程,確保你的每一秒都在做你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事情!明確的人生目標會使你的精力全部集中到最重要的任務上,所以你的人生目標將直接影響到你對時間的把握!

書中介紹了幾個很有用的時間分配管理方法,並不斷的強烈拒絕做與人生目標不相干的事情!如何能統籌得更好,主要體現在一張日程計劃表裏,它鎖定了一天中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情!同時自身必須有處理事情輕重緩急的評估意識,使用覈查目標、分類處理、授權等方法改進時間的分配,並努力克服一些拖延、拖拉習慣,巧妙的處理浪費時間的電話、閒聊、約會、會議等,使自己有更充足的時間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讓單位時間創造價值的最大化!

這本書裏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傳說在五臺山的懸崖峭壁上生長着一種與衆不同的鳥:它長着四隻腳,兩隻光禿禿的翅膀,但不會像一般的鳥一樣飛行,人們都叫他“寒號鳥”。在一個草長鶯飛的春天,草碧綠樹的夏天,稻香滿空的秋天,寒號鳥都整日東遊西蕩,還一個盡地向其他鳥兒驕傲的展示它那絢麗多彩的羽毛。隨着隆冬將至,其他的鳥都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方,準備過一個溫暖的冬天;留下來的,就整天忙着積聚食物,銜草築巢。唯獨寒號鳥渾然不把如何過冬當回事,轉眼間,冬天來臨,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其他鳥兒都換上了羽絨新裝,而且待在溫暖的巢裏。這時的寒號鳥,身上的漂亮羽毛都掉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裏冷得直打哆嗦,它不停的叫着:“凍死我了!凍死我了!……明天就壘窩!凍死我了!明天就壘窩!等到天亮了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不停的唱:“得過且過!得過且過!太陽下暖和!太陽下暖和!”就這樣寒號鳥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給自己造個窩,最後凍死在岩石縫隙裏了。”明天明天,還有明天,寒號鳥就是這樣安慰自己。卻不知道這個明天足以把它帶入墳墓,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今日的事今日畢。

其實時間分配管理並不複雜,很多人在小時候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理想,直到現在衆多人已經現實化,每天只爲眼前事所糾結,並且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得過且過,以至於時間匆匆而過,我們生活在一個與時間賽跑的時代,必須懂得惜時,畢竟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正如 郭沫若說: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精選讀後感4

初讀《尋夢中華》時,並無較大的觸動,直到遇到了阮籍和嵇康兩位才子,內心的漣漪才一點點暈開。

廣武澗,澗水汨汨,城基廢弛,天風浩蕩,落葉滿山,只聽得一聲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阮籍的這聲嘆息成爲今後千餘年許多既有英雄夢又有寂寞感的歷史人物的共同心聲。可阮籍並沒有因此厭惡塵世,他在一批批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文人名士的新墳叢中,憬悟到了生命的極度卑微和極度珍貴,他選擇了做與造物同體,與天地並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的“大人”,做一個獨特的“大人”。

正是因此,他對官場像遊戲般灑脫,對待禮教像仙人般輕視。他爲人坦率,灑脫,不拘泥於傳統的禮教習俗。就拿他的母親去世這件事來說吧,他在母喪之日喝酒吃肉,完全不顧禮教,但他對母親死亡的悲痛,和其他孝子一樣,甚至更深。由此看來,他只想活得真實和自在,並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再來說說嵇康吧,他是曹操的曾孫女婿,與阮籍是好朋友,和阮籍一樣,他也向往擺脫約束,迴歸自然,享受悠閒的人生。但他似乎更瀟灑,長期隱居山陽,後來在洛陽城外開了個鐵匠鋪,每天在大樹下打鐵,沒有人要他打,只是自願,也沒有實利目的,只是覺得有意思,嵇康活得實在是自由!

對於朋友,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心理隔閡,也會使他焦灼和痛苦,爲此他寫了兩封絕交信,卻落了個“不孝者的同黨”的罪名而被殺,但他死得從容,死得淡然。

馬策認爲,一代名士玄談,醉酒,嗜藥,嘯聚山林,睥睨當世,造就了“魏晉風度”,可我認爲,它更代表了對人生的追求,對人生的灑脫,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人生態度的執著。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阮籍做到了,嵇康也做到了,可我們呢?我們只知道被當做異類很難受,可生命是極度短暫的',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讓自己活得不愉快呢?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程,既然我們選擇了去遠方追逐夢想,留給世界的就會是背影,何必在乎那麼多呢?寫到這裏,我更加欽佩阮籍了,那一次,他沒有其他任何理由,只爲美麗,只爲青春,只爲異性,只爲生命,真真正正的哭了,他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盡致。我想,我們也應像阮籍一樣,做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努力活的真實自在。

曾幾何時,我爲了讓周圍的人都認同我,喜歡我,漸漸地改變着自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甚至是模仿別人,還記得當時爲了讓自己成爲焦點,對朋友掏心掏肺,可到頭來,我並不快樂,越來越討厭自己,那些所謂的朋友,也漸漸離我遠去,這並不是我想要的!大概以前的我,就是少了像阮籍那樣的灑脫吧。

是啊,人活着,並不是爲了取悅別人,是爲了讓生命有意義。爲了自己內心的嚮往,被別人不理解又如何?被別人討厭又如何?人生短暫,我們應該向竹林七賢那樣,活的真實自在,活得瀟瀟灑灑!

精選讀後感5

這是20xx年暑假,我17歲。老師要我們寫一篇讀後感。仗着自己讀過幾本書,我心中暗喜,這個嘛,難不倒我。

驕兵必敗。

落筆之時,我真的猶豫了,抓耳撓腮,不知從何下筆,大腦一片空白。我有些惆悵的望望書架,密密麻麻的書,我開始嘲笑自己有些附庸風雅了。耷着頭,我抱來一摞書,翻了一遍,是寫劉墉的《點一盞心燈》,還是寫高爾基的《童年》,還是《汪國真詩集》……不謙虛地說,這些書我都有涉獵,但是涉獵和精讀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走馬觀花,後者是如飢似渴。這或許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吧。瞧,我一個高中生,知識分子,連篇讀後感就想幾天,說好聽點是一絲不苟,難聽點是文思枯竭。

於是我想起了白落梅,白——落——梅,很美的名字,被譽爲“隱世才女”,人稱其文“落梅風骨,秋水文章”。可見其文學造詣多高。的確,我曾拜讀過,她的文章很恬淡素雅,重點是她多讀人,讀林徽因,寫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三毛,寫下《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讀唐詩宋詞,寫下《半季花開情暖三世》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一個人,讀一本書,便有了一個人的一輩子,可她讀了多少本書,擁有了多少人的一輩子,這些人生,在她筆下,竟被解讀的如此深刻,如此透徹,如此清越。他是真正的讀書人,別人用眼讀,她用心讀。這個紛繁蕪雜的社會,這個喧囂浮華的世間,她像一朵清蓮用文字的香氣寧靜了多少人。

而我呢?我並非說自己也如白落梅一般超然世外,但是,我的追求和信仰和白落梅是一樣的,我欣賞她的文章,就像向日葵迷戀太陽,可我卻沒能想她一樣解讀,蜻蜓點水款款飛。

記得有句話說得很好,每一位優秀的作家都是一位好的讀者。這個“好”字就是深究,解讀之意。白落梅如此,丁玲如此,三毛亦如此。

然而光看書,不深思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有幾個極端,一是書呆子看書,因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缺乏對社會的瞭解,不能真正理解書中的內容;二是心浮氣躁,又想博得美名,裝模作樣的讀,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三是以書爲寶,手不釋卷卻不求甚解,我大概就是最後一種了。

詩人金波曾寫過一篇文章,意思大概是,他小時候喜歡做讀書筆記,深究文意。一有什麼感悟立即記下,而這也是他長大後詩作的源泉。我感慨頗多,他的作品來自他的筆記,而筆記不就是一個個零碎的思索?我明白了,於是趁着夏風,我寫下這小小的思索,也希望,愛讀書的朋友。請你也向我們這樣做,放飛出一隻只文學的白鴿。

精選讀後感6

男生賈裏讀後感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了《男生賈裏》這本書,受益非匪淺。

《男生賈裏》這本書是當代女作家秦文君所創作的。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個個生動活潑。有賈裏、賈梅、有膽小的天才——陳應達、有可愛的馬大哈——魯智勝、愛美的林曉梅、愛哭的王小明等等。林曉梅是以打扮爲自豪,她有一次打扮了一個“雲遮月”,林曉梅的髮式、服裝變來變去;王小明喜歡用眼淚來打官司,她每一次作文都只寫幾十個字,老師給她打低分,她就哭;賈裏很愛面子,尤其是在妹妹賈梅面前更要顯得威風。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寫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性格。以及我們這一代所遇到的問題.比如怎樣認識“歌星”“影星”,怎樣看待金錢及“打工”,如何加強同父母的親情及同學間的友情,以致如何解決在國中生活中出現的吸菸、早戀等問題,這些都是二十一世紀中學生面臨的新問題作者着力表現了當代少年兒童在錯綜複雜的現實生活中,逐步克服自身的弱點,從幼稚邁向成熟,逐步堅強起來的成長過程。

我最喜歡《男生賈裏》這本書的主人公賈裏。男生賈裏可不是個平平常常的人物,他的故事真不少!這個大男孩聰穎、熱情俠義,他周圍的夥伴們一個個也都不同凡響,經常會做出點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幹出點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他們是這樣的聰明可愛,這樣的機智勇敢。遇到壞人搶劫,敢於挺身而出。同警察一道制服歹徒後,又編故事爲自己宣傳,非常幽默,讓人忍俊不禁。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少年生活,看到他們有滋有味的成長曆程。

賈裏是一個性格大大咧咧的人。他在班級里名聲不怎麼好,女生們都傳他善於惡作劇。閒着沒事時,他就給同學起外號,班裏有個叫做“洪裳”的女生,因爲很胖,賈裏就偷偷叫她“卡門”。別人聽了都覺得蠻好,像個外國名字,挺好聽。但賈裏的意思:因爲很胖,在走過門時會被卡住。惹得洪裳傷心地大哭了一場。你看這個賈裏多調皮。

別以爲賈裏只會這種惡作劇,關鍵時刻他還是很勇敢的。一次在公園裏春遊,忽然聽見一個女人的呼叫:“快停下!快停下……喂,快抓住他!”然後就見一個男青年拿着一個紅提包在前面跑,一個年輕婦女在後面邊跑邊追,賈裏二話沒說,奮不顧身地衝上去,將男青年死命抱住……雖然事後搞清楚是一場誤會,可賈裏的表現是不是夠英雄?

雖然賈裏有許多小毛病,但他仍是一個誠實、勇敢、聰明、幽默、知錯就改的人。他就像我的同學,讓我感到可親、可愛、可信,讀着這本書就感到寫的就是自己的學校生活,有時讀完後真搞不清楚,哪些是書上的事,哪些是我自己經歷過的事。

精選讀後感7

自20xx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我已經有了6年的工作經歷,可以說簡單的覆命,即“對他人的承諾,在限定時間內必須給出的一個結果”,已經存在於心中。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我有時會做“差不多先生”,將領導交辦的任務敷衍了事;有時會“愛找藉口”,把事情“太困難、太無頭緒、太麻煩、太花費時間”等種種理由合理化;有時會把原本屬於自己的“猴子”還給領導。

如何真正的覆命,其實,每一個人都在內心當中對覆命有着自己清晰的理解,讀後感《覆命讀後感》。覆命應該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而且在工作中時時處處得以體現。一個人如果只從工作中領薪水,而其他一無所得,那他無疑是可憐的。因此,我們更多的是出自於一種對工作的熱情、忠誠、責任感,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積極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價值。

1、自我修煉,加強“危機意識”。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就是“人造叢林”,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水平,纔不會被社會所拋棄。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教授提出,今天的大學生從大學畢業剛走出校門那一天起,他4年來所學的知識已經有50%老化掉了。想想自己大學所學的絕大部分東西確實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突然感到了一種危機。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自己的覆命能力。

2、勇於創新,將失敗做爲新起點。覆命具有難度,具有挑戰性,在覆命過程中沒有創新思維很難完成。但創新不會一帆風順,肯定會遇到挫折與失敗,但失敗是通向成功道路中的一道絢麗風景,是失敗者東山再起的一塊基石。失敗,是超越自我的座標,一旦發現此路不通,便要去創新,另闢蹊徑,當許多這樣的座標標示出來以後,通往成功之路就更加清晰了。

3、堅韌不拔,忠於企業。世界上沒有比堅持更爲重要的。什麼叫才幹?世上有才幹而沒有獲得成功的人司空見慣。只有堅韌不拔的決心才能戰勝任何困難。一個有決心的人,任何人都會相信他,會對他付以全部的信任;一個有決心的人,到處都會獲得別人的幫助。同時,當公司遇到困難時,我會忠於我的企業,以公司的榮辱爲自已的榮辱,盡我的能力去堅持不懈的工作,去覆命。

4、專注目標,聰明覆命。人生一世,只有將光與熱聚集到一個點上,才能產生最大的力量!因爲專注,我們會對自己的目標產生虔敬之意;因爲專注,內心中會泉涌般滋長出創造的快感與靈魂的愉悅;因爲專注,我們會更容易逼近成功的內核!在專注找準目標之後,我們也要講方式方法,選擇聰明的覆命。以“零一二三四五”的成功實踐原則進行自我修煉,以方法爲王讓困難“灰飛煙滅”。

培根說過“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通過《覆命》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了覆命的真正內涵。我也要做一個勇於覆命的人,不斷地完善自己,追求卓越。

精選讀後感8

暑假裏,我讀了《雷鋒的日記》這本書,使我認識了一個人,那就是雷鋒叔叔

雷鋒叔叔寫了很多很多的日記,我最喜歡其中的一篇它主要講了一次雷鋒叔叔去執行一個任務,在吃午飯的時候發現一個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飯,一問才知道那位同志忘了帶飯,於是他就把自己的飯讓給了那位站友。後來雷鋒叔叔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

讀到這篇日記,我就想到了上學期發生的一件事情。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我和同桌都忘了帶紅領巾,老師的講臺上正好有一條紅領巾,於是我倆都說是自己的,都搶着戴這條紅領巾,最後同桌搶不過我,沒戴上紅領巾,結果被老師批評了。現在想想,我當時很自私,只顧着自己。讀了雷鋒叔叔的日記,我臉紅了,我決心今後一定要向雷鋒叔叔學習,要跟同學友好相處,要學會互相謙讓。

有一個人,從小就成了孤兒,飽經艱辛萬苦;有一個戰士,是把別人的利益看得很重,自己卻省吃儉用,並且總是戰鬥在最艱苦的地方;有一個英雄,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個人,就是雷鋒。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着你生活的崗位……

“雷鋒”這位解放軍的普通戰士,在黨的培養下成長爲全國人民的好榜樣,他身上的魅力不僅是共產主義精神的體現,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好詮釋,讀後感《雷鋒的日記讀後感》。當我讀起雷鋒日記的時候,我是滿懷欣喜,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這裏到底寫了些什麼?但我讀完以後,我那時的心情卻是異常的沉重。那裏面記載着雷鋒每天助人爲樂的故事,雖然事小,但這每一件事都滋潤着我的心田。

雷鋒叔叔的許多事蹟都令我感動:他助人爲樂,爲高尚的事業奮不顧身。他走到哪兒,好事就做到哪兒。大壩搶修時,總能看到他在泥水中來回穿梭的身影;公路塌方時,總能聽到他剛勁有力的腳步聲。他去醫院看病的路上,卻遇到風雨中一位老人帶着孫子去探親,就背起小孩和那位老人一起去,把他們送到親人家後,水都沒有喝上一口,又轉身鑽入了茫茫大雨中……可惜的就是有一次,他和好友一起去開車,雷鋒指揮,他好友開車時一不小心撞倒一根粗大的柱子剛好壓到雷鋒,雷鋒當場死亡。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讀着讀着,我不禁唱起了“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原作革命的螺絲釘,集體主義思想放光芒……”讓我們像雷鋒叔叔那樣,做一些平常的小事。因爲在別人感到快樂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讓世界充滿關懷,世界纔會更美好。

精選讀後感9

書海浩翰,知識無窮,古人常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中可見,古人對書可謂情有獨鍾。自古以來,書本就是人類的好朋友。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擴大眼界,知識會更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更加勇敢,離成功之路越來越近,你敢將會踏着穩健步伐走向成功。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作家都是在讀書中成長起來的。因爲書裏有許多哲理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在成長中不迷失自己。

有一次,我在無意料讀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之後,我久久不能忘懷。寫的真是太好了,下面就讓我和你一起來分享我的讀書這感吧!

《周國平散文》散發出的濃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讀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資見面的老友。說初次見面,因爲我平生第一次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稱老友,由於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證,我感到似曾相識,產生一種發現的喜悅。

“寄至味於平淡”,蘇東坡的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國平先生的散文讀起來非常舒暢,他追求的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種胸懷,一種人生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實非易事。在領略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後,周國平先生步入了一種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趕往某個目標,也不再擔心錯過什麼。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滿了“平淡”的氣息。

除了精神函養,周國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講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難了。而周國平先生卻做到了這一點,因爲他始終奉行三個原則: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須保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着意雕琢,不堆積詞藻,不故弄玄虛,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的魚湯,這樣既而沖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鍊。正因爲這樣,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散發出“平淡”的魅力。

透過“平淡”,我在書中感受到了周國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種源自生活的哲學家的思考。旅行、等待、書籍、季節、家庭,“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暇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消遣和娛樂來移轉自己的注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世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同美麗的晚霞一樣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那座懸崖,於是放心向深淵走去。”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的歸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卻早已將之看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卻不讓他像自己一樣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獸,將渴望不配的靈魂和終有一死的肉體同時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加惡作劇的構思了。”當我們終於放身一切,爲自己的宿命而嘆息悲傷時,周先生卻依然享受着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問:“可憐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卻笑:“我沒有忘記。這又怎麼樣呢?生命的害怕單調甚至死亡,僅此就保證它不可戰勝。

我喜歡周先生的散文,因爲他擁有最高的智慧,朋友們,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呀!書會伴你一生的。

精選讀後感10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讀過哪些書,書籍對他意味着什麼,這一點決定着他的精神豐富性,決定着他對生活目的的認識和體驗。”這是我一口氣讀完《勉學》後,腦海中立刻呈現出的一句話。於是我先是想到了自己,然後又想到了我曾教過的那些學生們。

在他們中間,總是有一些學生很自然地把學習與讀課外書分開來看待,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可能不知道什麼是智力生活的世界,沒有體驗過與書籍交往的巨大樂趣。學習,在他們大部分人眼裏只是任務,有時甚至是壓迫式的任務,所以他們不喜歡;而讀課外書,在大部分學生看來,是一種享受,特別是讀那些能夠吸引學生理智和心靈的書、能使起學生產生共鳴的書、能迫使學生認識自己和思考自己未來的書--而這樣的書在學生世界裏太少了,或者說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來讀這一類的書,也沒人指導他們讀這些書。

顏子說,古代的學者是爲自己的,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現在的學者爲別人,只爲了能胡侃海聊。古代的學者爲別人,實行大道來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學者爲自己,裝修自身來求得加官進爵。

至於學習像種樹,春天賞它的花兒,秋天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是欣賞春花;修身利行,是摘取果實。讀到此處,感覺顏子有些厚古薄今了。

現在也有些人能通過學習來充實自己,並以所學來促進社會發展的,當然也有爲了胡侃海聊或升官發財的,比如通過函授或黨校謀個學歷之類,但這屬於教育政策的問題,而非個人所能決定。關於春華秋實的比喻,確實不錯。學習好比春花,漫步其間,令人賞心悅目;學習更像秋實,碩果累累,使人充實自身。

假如只知賞玩春華而不知摘取秋實,到頭來,只能是兩手空空。學習,當有所得,有所取,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自己的實際行動,這纔是學習的根本目的。我想應該把這段話給現在的孩子們講一講,或許能夠大大激發他們讀書的熱情!非常喜歡顏子在《勉學》篇中說的這一句名言:“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從國小習的,如日出的光芒(能見識的多);老來再學的,像拿着蠟燭趕夜路,(看到的東西雖少),但總比到死都見不到什麼好埃”

於是我又想起了一位家長朋友曾經說過的一句肺腑之言:“我這輩子就這樣沒出息了,現在就只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了…….”,我想這句話或許對於那些從小沒得到很好的學習機會的家長朋友來說,很有啓發性!換句話說,你也可以繼續學習,也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成才。作爲一箇中國人,從一個人的“宏觀知識”來說,應該精專於中國文化,而博覽世界各種文化,擇其精要而兼收幷蓄之;從一個人的“微觀知識”來說,要精通一門賴以生存並以此爲平臺而發展的專業,而博覽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以拓展自己的專業空間。正所謂:讀完卷書,行萬里路。

精選讀後感11

值得再讀,並結合生活工作實際認真學習研究的第三本書。

心理學的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關係,認識社會。對六大原理的瞭解,至少有三點在現實生活中違背了心理學原理的現象,有一點運用了心理學原理的現象,但遺憾的是形式又大於了內容。應該深思啊!

對比原理,先給你看貴的,不好的,再給你看真正要賣的,稍微不貴的,或者賣給你很貴的後,再推銷便宜的,就會很容易,或者先說最壞的,然後一轉話鋒,說出真正要說的沒那麼嚴重的壞消息,就會容易被接受!用在生活中,可以怎樣設計來讓別人更順從呢?

互惠原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是知恩圖報。所有的他人的付出,友善,率先退步(先極端要求後縮小要求,同時也利用了對比原理),都該被回報,這是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國人的素質!運用到管理中,管理者懂得給與下屬一定的小禮物,小關懷,能引起下屬更高的認可和認同。但純粹利用心理現象和發自人格深處的關心愛護,效果會更不一樣!

承諾一致,你相信什麼,就會看到什麼。製造條件,讓你相信並寫下來,將之公之於衆,是製造承諾的一種手法。苛刻痛苦的新兵訓練營、社會團體入會儀式,用折磨增強人的意志力,榮譽感,身份認同感,是製造承諾的一種手段。不用威脅制止孩子達成短暫的順從,而是製造切實可信的理由讓孩子認可的做法,不來自於壓力,達成長久的承諾也是一種手段。先將價格降低,使你產生購買的心理,其後不斷加碼,東拼西湊回降低的價格是製造承諾的一種手法。把這些心理現象運用到管理中,部署的入會應經過嚴酷的選拔,提升其身份認同,讓部署寫下我們認爲他們應該要做的,相信的,執行的,並公之於衆,利用各種場合灌輸理念,增強其承諾。如此看來這些永無止境的思想彙報,檢視剖析則有了相同的作用,只是在執行過程中,形勢大於了內容,效果自然沒那麼好。同時新兵的入營訓練應該引起警覺,是否已經走偏了道路。值得思考!

社會認同,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別人都在做,我也可以做,我也需要這麼做,我只能這麼做,是最基本的隨衆性。社會認同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多元無知”現象,即使在很確定的情況下,但大家都不,那麼危害就沒那麼大,我也不,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同時,同樣的確定性下,只有一個旁觀者時,旁觀者採取行動的可能大大高於一羣旁觀者同時在場的情況。另外,在相似情況下,社會認同的力量也很強大,孩子的叛逆,部署的不服從,自殺新聞出來後的“維特效應”,均有對他人的模仿,對身邊相似的人的模仿。管理中,是需要極大重視的,杜絕區別對待,杜絕將壞消息大肆傳播。結合當前的情況,需要引起思考!

喜好原理,權威原理同樣可以被深入研究用於管理中。

精選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生命生命》一課,文中一個個頑強的生命,讓我如此動容,如此感動。

生命是什麼呢?文中那被“我”抓住的飛蛾掙扎,極力鼓動雙翅,那種求生的慾望令人震驚。昆蟲如此強烈的求生慾望,怎能不令人動容?那香瓜子衝破堅硬的外殼,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也要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瓜苗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怎能不令人感慨?

當我讀到“杏林子靜聽心跳,體會到生命屬於自己,雖然短暫,但是,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陷入了沉思。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後,我更是感概萬分。杏林子12歲就患上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從那時起,她手不能擡,頭不能轉,腳能不走。在殘酷的挑戰面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堅強的毅力自學了許許多多的科學知識,成爲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現已出版書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費都捐給了“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是呀,杏林子頑強生活,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怎能不令人感動?

像這樣頑強、活得精彩的人還有很多:如身殘志堅的“當代保爾”——張海迪,20xx年度感動中國的斷臂鋼琴師劉偉……人生在世總免不了會遭受到困難與挫折,這是任何一個人都逃避不了自然法則,再完美的人生總有陰暗的一瞬。此時,我多麼想大聲對那些面對一點挫折就選擇逃避,甚至輕生的人說:請珍視生命,不要讓它白白流失,讓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吧!

“生命”是什麼呢?

也許有人說:“生命,不就是血在流動嗎?”或者有人說:“生命,不就是心臟在咚咚直響嗎?”現實的人或許會想:“生命,不就是要經過生老病死嗎?”誠實的人更會想:“生命,不就是有血有肉嗎?”但自從我讀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後,我才發現自己對生命的見解〈幾對生命的意識竟是如此淺薄。我開始悔恨我沒有在我的生命上添上色彩,開始爲我沒有用時間在生命這本書上寫下自己的輝煌而羞恥,我更討厭自己沒有讓短暫的生命變得更加富有生活情趣……

我出世以來,甚至到至今仍未弄清楚什麼是生命。

如果說生命是一本書,那麼時間則是一支筆,書寫着人生……

如果說生命是一條漫長的河,那麼時間則是涌動的波濤,推動着人生……

如果說生命是一部機器,那麼時間則是組成機器的零件,支撐着人生……

如果說生命是那廣袤的田野,那麼時間則是耕耘的犁耙,創作着人生……

如果說生命是一張什麼都沒有的白紙,那麼時間則是一盒多彩的顏料,爲生命灑下色彩,描繪着人生……

“生命”,是一個不可思議,更是令人難以捉摸的詞:生命的決定,更是令人出乎意料……

當我發現《生命生命》的女作家——劉俠的生命時,我更感到大吃一驚,一個12歲時染上了類風溼關節炎的人,居然能夠操縱生命,在病情惡化中,忍着病痛,寫了四十多個劇本和散文,這頑強的生命力量怎能不讓人感到無地自容呢?

生命並不是沒個人都能完全擁有的,你說我們能對生命不重視嗎?

精選讀後感13

翻開泛黃的紙頁,濃濃墨香中,是家裏流露出的真摯父愛。讀罷全書,傅雷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和他真誠直率的人格魅力,無不令人欽佩和感動。

《傅雷家書》就是這樣一部苦心孤詣的教子篇,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嚴肅、一絲不苟的對待一切,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作爲父親,傅雷教子極嚴,可他又具有令人感動的真誠和樸實。在送走將去波蘭的傅聰後,離別之悲不由的喚起傅雷對往事的回憶。在家書中,他深刻的反省自己,後悔自己當初不近人情的教育“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父親能夠對兒子真誠的道歉,一切的愛,都在父親的懺悔中彰顯出來。

傅雷教子,始終保持着以德爲先,做人爲本的原則“做人第一,其次纔是藝術。”很少有人教育藝術學生如此多的道德,傅雷在育人方面可謂嘔心瀝血。他告訴傅聰,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只有心靈無比純潔纔會將藝術表現的動人,這與傅雷的直率和坦誠是分不開的。父親從小給予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沒有白費,即使遠在波蘭,傅聰仍然熱愛着祖國,堅持父親給預的信條,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

當然,對於傅聰的努力換來的成績,傅雷也是由衷的爲他驕傲和自豪,在高興之餘也爲傅聰的堅強,不爲勝利衝昏頭腦而安慰。“多少過分的諛辭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衆人的掌聲,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傅雷就是兒子的良師益友,辛勤教育又不忘衷心讚美,衷心讚美不忘諄諄告誡,深沉無言的父愛,皆凝聚其中。

一封封家書,將相隔萬里的兩人的心連在了一起,一邊是孩子勤奮的練習,另一邊的父親卻殷切地注視着他的每一次心臟的律動,設身處地的預想他在前行道路上會遇到的各種情景,並替他做出預案,爲他寄去各種書籍作爲養料,在這裏我們不僅看到了傅雷高深的藝術造詣,也看到了一顆崇高的父親的心。傅聰也從書信中吸收了豐富的精神養料,好像父母仍然在他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家書給予傅聰成長的力量,讓他去戰勝各種困難和魔障,找準自己人生的方向。

傅雷就是這樣將自己的愛與期望訴諸筆端,寄給遠在異鄉的兒子,從不間斷。在一封封家書中,我讀出了傅雷的真意:“我還不甘落後,還想事事、處處追上你們,瞭解你們,同時也想竭力把我們的經驗和理智獻給你們,做你們一支忠實的手杖。如果有一天你們感到這根手杖是個累贅的時候,我會銷聲匿跡,決不來絆你們的腳。”肺腑之言,舐犢之情,不經意間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轉。掀開扉頁那張照片,傅雷專注的給孩子寫信的情景更平添一份感動,那份執着真摯的愛在心中揮之不去。

《傅雷家書》讀完了,而天下父母愛子之心是永遠不變的。所以,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分鐘,用心感受父母的愛吧,這也是做爲子女的報答。

精選讀後感14

現代社會中孩子在一個家庭中是寶貝,重中之重,但怎樣才能將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養得更加出色呢?我覺得應在培養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改變和修正自己的錯誤,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與孩子一起進步,讓自己成爲孩子的榜樣,做到言傳身教。

首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保留良好的生活習慣,應改善自我的心智,不要過度關心孩子的成績,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加以表揚和肯定,不斷告訴孩子優秀孩子應具備的素質。《父母課堂》中有一篇文章《做一個明智的學習者》,文中寫到:據《中國婦女報》報道,從醫院接診的3000多例全國各地孩子的情況來看,網癮背後折射的主要是家庭教育問題,根據病例,這些孩子在家庭中普遍存在一個共同點:“受批評多,表揚少”,有的孩子甚至表示“幹得再好,在家裏也沒受到過表揚”。而在網絡世界裏,這些孩子感受到了“自我的第一”。所以,一味地針對孩子,只是依靠外力矯治孩子是很難見效的。有的上網成癮的孩子經過心理醫生的疏導和矯治戒除了網癮,可是回到家中不久又“舊病復發”,原因是父母沒有做任何改變,沒有及時發現孩子身上哪怕僅僅一絲的變化而加以鞏固和讚賞。由此可見,孩子能否培養得出色關鍵在於家長的改變和提高。

其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讀懂孩子這本書,應謙虛地向孩子學習,尊重孩子。每個家長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歡吃什麼,穿什麼,身高多少,體重多少,但能真正從心理上理解孩子,瞭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心理上的需求是什麼,生理特徵是什麼,喜歡怎樣的生活方式,有的父母就未必能做到。今年春節正月八年級,我們一家三口一同出門拜年,中午回到家中已到午飯時間,在上樓過程中,孩子突然發現樓道的牆壁上貼滿了小廣告,樓道里也碎屑滿地,有礙美觀。孩子立即提議先打掃衛生,再吃午飯,我一開始感到麻煩,內心並不同意,但轉念一想,孩子愛做好事的想法多麼可貴啊,趕緊表示贊同,並提議我與孩子媽媽掃樓梯,孩子清理小廣告,孩子非常高興,一家人準備好工具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很快大功告成,整個樓道煥然一新。孩子雖然有些疲勞,但我看得出她非常滿意。父母要做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就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家長也要向單純的孩子學習被我們忽略的公德心、愛心,學習孩子熱衷於做而自己並不熟悉的新事物,適應孩子的心理、生理及行爲特點的變化,與孩子成爲朋友,與孩子一起進步。

最後,我認爲應在家庭中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因此,父母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顯得尤爲重要,很喜歡《父母課堂》的一句話: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教育的源泉是“愛”,“愛”是教育的強大力量。誰能以自己的生命倍增人類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誰能進行自我教育,那他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精選讀後感15

近日,讀到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的一書,全書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兒童的秩序感。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與兒童對他所在的環境有關;還有一種是內部秩序感,他是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及相對位置。

我教過一名三歲的兒童,他叫點點,進入我的班級是隻有2、5歲,正是春天。每天中午睡覺時老師都幫他脫衣服,穿着秋衣秋褲躺下睡,每次他都睡得很香。進入初夏,天氣變暖,他的衣服也越穿越少,有一次午睡時,剛脫完衣服,點點就坐在牀上哭,老師把他的衣服放在牀頭,他還是哭。我走過去問:“怎麼了?衣服不對嗎”,他抽泣着說:“秋褲呢?秋褲呢?”原來是因爲這個。他從來到學校第一天起,每天睡覺都是穿着秋褲,現在突然不穿了,打亂了他已經建立起來的內部秩序感,讓他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就會表現出哭鬧、煩躁的情緒。於是老師讓他的媽媽給他帶一條秋褲來,每天午睡時給他穿上,他再沒有在午睡時哭鬧過。

還有許多情況也與秩序感有關。親子樂園活動區裏有一種玩具叫軌道車,它是一條長長的斜坡軌道,當小朋友坐上軌道車,從高處一滑,慣性會讓車自然的滑下去。一天,有爲第一次來園的寶寶在嘗試着玩,我告訴他要從小臺階上坐到車上,雙手要抓緊把手,腳一蹬就滑下去了。一會兒,他就會自己玩了。我在一邊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他要踩臺階坐到車上時,都從我教的那邊上,即使他在另一邊也要繞過來從這邊上。這說明我教他的方法無形中給他建立了一種秩序感,這種感覺讓他舒服,換了另一邊,就打亂了他的秩序感,他就會感到彆扭。

還有一次準備上課時,有個寶寶走進教室,我打開櫃子拿了一個沙錘給他玩。上課前我請他把玩具送還給我,他走過來,並沒有把玩具遞到我手上,而是走到櫃子邊,自己打開把玩具放進去了。他的秩序感告訴他,玩具從這裏拿出來就要放回這裏,這樣一切才正常,一切纔不會混亂。

《童年的祕密》給我啓發當然不止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啓示,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會大有裨益,我相信蒙臺梭利的著作會讓我更真實的瞭解兒童,讓我能根據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徵來施教,對他們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給父母更多準確的育兒信息,幫助他們達到生理健康,獲得選進的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