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尋找爲話題的作文600字

在時間的長河裏面,我們丟失的東西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尋找出來,至於怎樣尋找就要自己慢慢去領會。接下來小編來教你寫以尋找爲話題的作文作文吧!

以尋找爲話題的作文600字

  以尋找爲話題的作文篇一

自從魯迅先生小時候在他的課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後,這風格便開始影響歷代的莘莘學子,經過幾代人的更新改造,就成了我們此刻課桌上的“文化”了。

“課桌文化”真是廣泛,在班上走上一圈,你準能看見各種各樣的“文化真跡”。

課桌甲:“謝霆鋒,《只要爲你再活一天》。”很明顯,課桌的主人是一個喜愛流行歌曲的人。他必須十分喜愛謝霆鋒,不管是喜愛他的歌還是喜愛他的人。有自我喜愛的偶像,當然不是一件壞事,把偶像的歌曲和人名寫在課桌上,天天看見當然能顯示其“鐵”的程度。但這種追星的方式太老土,也沒什麼內涵,它們與“課桌文化”也關聯不大,於是我走向下一張課桌。

課桌乙:“上課認真聽講,不講小話。”嘿,這句話寫得好。這不是跟當年的魯迅先生一樣嗎?該課桌的主人肯定是上課講小話被班主任抓住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於是決定“痛改前非”,立志以後再不講話,但又怕管不住自我,所以在課桌上寫下這麼一條刻骨銘心的語錄,時刻提醒着自我。這主人的主張和決心真讓我佩服。但我從這句話也看不出什麼“文化”,於是我的視線繼續往前探尋。

課桌丙:“他們怎樣這樣對我,我不活了!”哇!這種話也寫得出來。課桌真是讓主人發泄的好地方!這主人受到委屈之後怎樣不把這桌子打幾下,或乾脆把桌子拆掉算了。此刻的年輕人真是厲害,什麼都敢往上方寫。就算這主人真的受委屈了,也不就應不活了呀。唉,不明白這課桌的主人此刻還在不在人世。我向這桌子鞠了三個躬後,走向另一張課桌,尋找真正的“課桌文化”。

課桌丁:“走自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是我要找的“課桌文化”嗎?這句話跟前邊幾張桌子上寫的話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嗎?前面的都是凡人凡言,而這一句就是名人名言?也許本段文字的執筆者在塗鴉之時,曾受到旁人的勸阻,而他恰好堂而皇之地“走自我的路”,哪管他人怎樣說呢?這就比前邊桌上的資料有“文化”些嗎?

走了一圈回到自我的座位,我仍在琢磨:什麼樣的文字纔算得上真正的“課桌文化”呢?

看來是找不到準確答案了。我頹然地坐下來,忽然發現桌肚裏別有洞天:文--文人、文雅、禮貌;化--畫、劃、話。看起來沒什麼章法,但這起碼告訴我,如果不文雅、不禮貌、無論怎樣畫、怎樣劃、什麼話,都不能稱其爲“文化”。

我恍然大悟。

  以尋找爲話題的作文篇二

那一葉鄉愁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是什麼樣的樂聲,會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夠讓所有的徵人徹夜未眠?是什麼樣的感情有如此大的感召,直達所有人的心底?是鄉愁,是心靈深處對家鄉的思念。

小時候,我一向不懂,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家、擁有自我的親人嗎?爲何還要在尋找家的途中如此惆悵,如此苦惱?長大以後,我才明白生活的無奈——擁有有時也只是一種奢望。

總想起蘇軾在中秋月圓之夜不能與弟弟團圓的情形。一人獨飲美酒,遙望明月,寄思故鄉,尋找家人的影子,最終吟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

總想起老舍遊倫敦、住巴黎的情形,他在街上走着,尋找着北京城的喧鬧;與人交談,尋找着如北京樣的厚重的人情味,卻始終不能如願。他於是盼望着回國,盼望着去重新擁有那份只屬於家鄉的溫暖。

總想起,蕭乾的好友在美國旅居的的情形,將庭院裝扮得如故土一般,更像個孩子似的向友人要一顆棗核兒,只爲擁有那家鄉的一種感覺。

他們都因離開了故土而擁有了一份深深的鄉愁,而又都因爲這份鄉愁去四處尋找。尋找家鄉的味道,家鄉的氣息,無怨無悔。

記得在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散文裏,曾講到這樣一件事情。一位中年男子得知林先生是自我的老鄉時激動萬分,當即在臺北的街頭唱起了鄉歌。可憐一個壯年男子唱着唱着就號啕大哭。原先這是一個早年被抓來打仗的壯丁,從那時起,他就失去了妻子兒女。那淚眼朦朧中漂灑着多少對家鄉的酸楚的記憶和思念啊!

人們對家鄉的思念與找尋是何等的迫切,何等的執著。這其中包含的決不是徐志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淡然,而是不得不在乎的'鄉土情結。

因爲以前擁有過,所以我們瞭解家鄉的溫暖,於是就有了對家鄉的依戀。一張張親人的臉龐就是我們心靈最好的慰藉。所以當我們離開家鄉時,我們又開始去尋找。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們又擁有了另一份情感——鄉愁。一葉鄉愁,牽引着我們苦苦尋找。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擁有和尋找的過程。”

離家越遠,其實離家就越近。不再擁有,卻找到了對家的最深處的思念。“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物猶如此,人何以堪!而當有一天,我們真得“獨在異鄉爲異客”時,請不要放下尋找的信念,將那鄉愁寄予明月,我們會真的體會到“月,是故鄉明;茶,是故鄉濃”的滋味。

哦,那一葉鄉愁,穿梭在家鄉與心靈的輪迴中,穿梭在不斷擁有與尋找的過程中……

  以尋找爲話題的作文篇三

爺爺的字,蒼勁挺拔像一棵棵松樹,直逼雲霄。

小時候,我最喜愛跟着爺爺練字,夕陽斜斜映在斑駁的磚牆,我安安靜靜地和爺爺一齊坐在書桌前,每當這個時候,玩耍了一天的我會從浮躁中頓時靜下來,在爺爺安詳卻心切的教誨聲中認字、練字,尋找漢字的美麗。

書寫中國字,無論硬筆、軟筆,彷彿都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指引我前進。一筆一畫,抑揚、停頓、回峯,在弄弄的墨香中,我想探索到什麼,尋找到什麼。而爺爺端莊又不失個性的一手好字,一向是我努力地方向。

一次,我把一個練了許久,才模仿得像爺爺的字驕傲地拿給長輩看,自以爲我已經到達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境界。不想,奶奶點評說:“你啊,太過花哨,字的外表比你爺爺還龍飛鳳舞,但你爺爺字的骨架你還要好好學着。

我的眉頭頓時鎖住。是我過於浮誇了?

從那天起,我似乎領略到什麼了,寫字要端端正正,做人要堂堂正正,我想一向尋找下去。

之後啊,會考壓力過大,同學們紛紛只求答案的正確率,寫字輕率潦草以節省時光。老師體諒我們的辛苦也就不管這麼嚴了。

爺爺看到我草率的作業本後,勃然大怒。他嚴厲地指着乾淨的白紙上“飛舞”的黑字問我:“你就這麼對待漢字的?你把中華千年的積澱的文化都扔到哪裏去了?不好好寫字!沒有認真的態度,怎樣能學好知識!”

距離上次奶奶點評已經時隔三年了,我又陷入沉思之中。

骨架,奶奶說過,字的骨架是我欠缺的,如今,我不僅僅沒有長進,更是把字的骨架“拆”的粉碎。

爺爺的話,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地落在我的心房。爺爺又問我:“孩子,你明白了麼?”

我啞口無言,衝爺爺點點頭。

爺爺又一次領我到書桌前,我們安安靜靜地坐着,爺爺握着我的手,一齊臨摹了一份字帖。每一次運筆,都像一次祭拜。黃金葛藤爬滿了雕花的木窗,我與爺爺一齊,向中國古老的文化投去敬仰的目光。爺爺的瞳仁深深,他筆直端正的身影嫣然成了一個“正”字。

千年文化凝在筆尖。寫好每一個字便是對古老文化最高的敬仰。每一個字都是一段歷史,每一個字,都藏着真意。我會用我的一生一向尋找下去。

字要有骨架,做人要堂堂正正。陶淵明“不爲五斗米而折腰”,追求淡泊清高;梅蘭芳抗戰期間蓄鬚明志,不爲侵略者表演,可覓其炎黃子孫的傲骨。這是我們應當追求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