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作文(彙編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元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元節作文(彙編15篇)

中元節作文1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爲地官赦罪日,下元爲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有些地方,尤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爲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爲中元節,佛教稱爲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稱謂,相對於中秋爲八月半)。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曆七月初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着重於爲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爲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爲,"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衆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爲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中元節作文2

宗教佛教:爲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

到了宋朝的時候,儒、釋、道合流日趨明顯。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並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衆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

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亦即爲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餓鬼但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盂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道教:"中元普渡"習俗是道佛習合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爲禍人間。地方 每逢農曆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

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爲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爲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爲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節作文3

盂蘭盆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爲“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爲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爲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爲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元節作文4

農曆七月十四是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爸爸帶我一起回老家過節祭祖。

一路上,爸爸與車上的叔叔談的很投機,竟然忘記在街上買冥錢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爺爺家,爸爸看到正騎着摩托車到街上購物的叔叔,連忙叫叔叔帶東西回來。叔叔回來後,爸爸問多少錢,叔叔說算了,只有幾元錢。爸爸堅持要付錢,爸爸說:“祭祖當然要誠心,我是誠心誠意買的,錢當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錢接了過去。

吃過中飯,爺爺奶奶開始舂粑粑。他們把浸泡過的黏米放進石臼裏,用一根很長兩頭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後將舂過的米粉過篩子粗的繼續放進石臼裏舂直到米粉細滑到滿意爲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團,在用手捏成一個個長長的橢圓形的粑團,然後用水洗乾淨的桐樹葉包好,放進蒸鍋裏,蒸熟。揭開鍋蓋,香氣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訴我說:“只有讓先祖吃過後,我們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願地走出去玩了。

天漸漸暗了,爺爺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壇,擺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紙冥衣冥錢等東西解開堆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按照長幼次序排定,燃放煙花,點燃冥俱,祭祖正式開始。只見爺爺口中唸唸有詞,左手拿起燃燒的冥紙,右手拿起酒壺,祭天祭地祭祖。禮畢,大家一起雙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與幸福。

祭祖一結束,我立即從桌子上抓起一個粑粑,就吃了一口,頓清香撲鼻,軟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嚐過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這也許是託先祖的福吧!感謝先祖們,給我們以美食、平安、快樂和幸福。

中元節作文5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就是商業區還就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普度”儀式就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爲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爲主的普度稱爲“街普”,以市場爲主的普度稱爲“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爲“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爲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爲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就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就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爲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作文6

農曆七月七年級日,俗稱開息門,喜慶儘自此一個月避開。

在華人社會的傳統節日裏,陰曆七月稱爲鬼月,以中元節七月十五爲重要的節日。傳說中鬼月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閻羅王特別允許“好兄弟”(方言中對大小鬼的別稱)到人間度假,人們爲了祈求平安,便積極展開俗稱“普渡”的活動,因此,這個時期慶贊中元的盛典處處可見。

社會不斷地演進,生活方式逐漸改變,唯獨對敬鬼神以求平安、財運等的作法,仍甚少改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念仍普遍存在。

追溯華夏文化的源頭,祭/巫師在上古社會是具有崇高至上的地位。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洗禮,來到今時今日,法師、道士、牧師、神父等神職工作者,依然是人們的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崇高形象。一些迷信習俗與生活忌諱,據說在中國國內已逐漸消逝,但在海外的華社中卻開枝散葉,發揚光大。

漢文化源遠流長,華人生活中的忌諱也不少,有些忌諱是會造成不便,有些卻是詼諧有趣。例如人們買屋、買車或住醫院都爭挑“三”而不願挑“四”;“三”和“生”諧音,“四”則和“死”諧音。但如果在“四”的後邊是“八”,那麼意義就完全不同了。送禮時忌送鍾,“鍾”、“終”同音,不吉利。在醫院別切梨給病人,“分梨”即“分離”之諧音,大忌也。相對的,帶有好兆頭的諧音的事物也爲數不少,如“一六八”是“一路發”的諧音,尤其受市民喜愛。

民族文化不分優劣,迷信階級不分貴賤。我就認識一名受過高深教育的管理級人士,非常迷信風水八卦。當發現上門服務的電腦技師的母親病重時,急忙要求更換日期,待過了七月、“好兄弟”們“回家”後纔可上門維修電腦。

諸如此類迷信七月不吉利者,大有人在。不搬家、不買屋子、不定婚、不結婚,甚至於避免在七月份生孩子。類似根深蒂固的觀念,世代相傳,同樣的迷信造成鼠年嬰兒少,鼠年嬰兒潮的社會現象。

中元節作文7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我和媽媽在家搬出一張桌子來燒香拜拜。我問媽媽:爲什麼要燒香拜拜。媽媽說:“今天是鬼節。”等一下要回外婆家吃飯。爲什麼會有鬼節?我上網查了一番,原來:“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七年級)。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爲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爲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家家戶戶要準備紙錢、果盤、供桌“燒經”了。特意供奉水蒸餛飩、餃子。家有新亡,除靈前則在七月十三燒經。何謂燒經,一般理解爲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燒燒紙錢叩叩頭。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在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爲,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爲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衆,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我恍然大悟,鬼節還有這樣的歷史啊!!

中元節作文8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衆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爲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係。“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爲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鉢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爲灰燼。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衆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衆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衆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衆僧,這樣做既可爲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爲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爲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爲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爲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爲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爲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元節作文9

 貴州省

畢節地區、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爲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爲“駝錢馬”。燒包前,於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爲防止無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爲「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爲「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麪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麪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爲「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爲「麪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爲「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爲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中元節作文10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翻開地藏經,這樣一段文字映入眼簾,這是一代女皇武則天所題,作爲《地藏經》的開經偈。

佛教至今流傳兩三千載,對中華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在佛教家庭長大的我,從小就飽讀經書,對佛教文化自然崇敬又喜愛,今天重讀《地藏經》,那深奧不凡的語句,再一次給我以心靈的啓迪。

在佛教中,佛可以幻化成任何人。他時時刻刻都在爲世人呈現生老病死,善惡美醜,貧富貴賤,爲求普度衆生,超脫五濁惡世。地藏經的經卷上,講述了地藏王菩薩因發大願而成佛的三個故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光目女救母的故事。說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衆生,因爲緣分,遇到一女名曰光目,光目設食供養羅漢,羅漢爲作感謝,問光目有何願望,光目說:我母剛死不久,不知現在在何處。

羅漢隨後入定,觀到光目母墮在了無間地獄,告訴了光目。光目悲憫,問羅漢有何可以解救其母的辦法,羅漢說:“汝可至誠念清淨蓮花目如來名號,塑化形象,存亡獲報。光目知道了之後,舍掉了自己所愛的一切。

光目找人畫出清淨蓮華目如來,並念其名號。當晚,她夢到清淨蓮花目如來對她說:“不久之後,你的母親將會在你家出生。”幾日之後,光目家婢女生一子,這孩子剛出生沒幾天就開始說話,光目知道這一定是她的母親,便去看那婢子,那婢子對光目說:“光目啊,我就是你的母親,地獄實在痛苦,度日如年,有什麼辦法可以解脫我嗎?”

光目聽了十分痛苦,便爲其母發願:我願生生世世度脫地獄裏罪苦衆生!等到地獄裏沒有苦難衆生之後,我光目纔可成佛!”那一刻,地獄裏罪苦衆生都消失了,其母最後也修成了正果。

讀完地藏經,我被光目的意念與執着感動了,也爲他們對長輩的孝道所震懾。就像上文的光目,爲了幫助母親解脫苦難,她變賣所愛,爲了幫助罪苦衆生,她說只要地獄裏還有一絲生靈她便誓不成佛!不僅這些,這部經還教會了我做事要堅守原則,凡事恪盡職守,要珍惜福報,要學會孝順感恩……

佛教是神聖的,中國文化亦是如此,從開始到現在,從過去到將來,一代代的傳承,創新,可與人爲善的本質依然不變。

學習佛教,令我更好地理解了中華文化,而這些都在滋養着我的心靈,教我做人的道理。

中元節作文11

在富士康工作的大哥給我打來電話,讓我抽空幫助富士康寫一篇祭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他們要做祭祀活動。

中元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鬼節”。印象中, “鬼節”期間,我們這裏沒有什麼重大活動。但是,常年在外奔波的經驗告訴我,東南沿海一帶包括在其他國家、地區生活的華人,在此期間,應該有所動作。

我爽快地答應了大哥。

乘閒,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中元節的祭文。搜了將近一個小時,也沒有看到一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的文章。看來大哥給我佈置的,不是一個小任務。於是,我就把中元節的資料仔細地消化了一下。接着,我繼續在一個有許多祭文的網站仔細甄別。遺憾的是,網上無數文章,均與此無關。不過,細心的我還是看到了這個網站的客服電話。我撥通了,對方告訴我,可以在線請求工作人員支持。我按照她的指點,與在線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繫,工作人員用QQ與我交流。當我把問題告訴她時,她告訴我,她們沒有這項服務,但是她可以提供一個網址,讓我在上面搜尋。

我欣喜若狂,但是鏈接了她給我的地址以後,我發現,我又回到了剛剛那個網站。我知道,指望她們,看來是不可能了。只好靜下心來,仔細揣度祭文的寫法。

盛傳的各種祭文,它們或者是祭祀祖先,或者是祭祀某個近期遠去的親人、朋友,這些文章,非常欠缺專業性,遠遠不能符合我的要求。我接觸過真正的祭文,那是應中國海洋文化節之邀,在浙江岱山祭海期間,由岱山縣的縣委書記親自爲我們誦讀的。祭文非常工整,每四字爲一句,全文流暢、押韻,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那篇祭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汶川地震之後,《江西日報》發表了我一篇祭奠汶川遇難同胞的詩歌,還發表了別人寫的一篇祭文。那篇祭文,前半部分寫得比較規範,後半部分則較爲鬆散,規範性稍許弱了一些。

中元節作文12

爬起來,拿出手機一看,五點二十了,這一覺又睡了一個多小時,

感覺頭昏昏的,似醒非醒,渾渾噩噩的感覺,恍如隔世,又恍如生死,一瞬間極度的迷茫與彷徨,那一瞬間我似產生了幻覺,彷彿感覺自己……。。。

感覺自己身在疆場,頭枕馬革,手握矛戟,左邊是死去的同袍戰友,右邊是沉睡的生死兄弟,擡眼望去,而前方,是敵人殺聲震天的奔雷滾滾,奮身一躍,叫醒旁邊的戰友,握緊手中的鋼刀,往前衝去。。。。。我知道今天就是我生命的終結,這裏既是我含恨埋骨之所,懷着那無盡的牽掛,向前衝去……。

這一幕是如此如此的熟悉,也許那真的是我上一世終結的結點,只因心中有那無盡的牽掛,所以才生生世世不願忘記,百世的輪迴磨滅也抹不掉那生死的記憶,恍恍惚,恍恍惚。。。。。

夢又醒了,又回來了,推開窗戶跨到陽臺,天很暗,要下雨了,奧?今天又是中元節了?怪不得,不知道是不是什麼又在呼喚,才喚起來那久未出現的記憶,喚起來那百世磨滅不掉的牽掛……

放眼望去,外面影影重重,迷迷茫茫,會暗暗,霧濛濛的,讓人看不真切,看不真實,就像處在這座城市的心一樣,一樣的迷茫,一樣的不真實,一樣的看不清前方、……

往前看去,外面到處都是,中元了?都出來了?都要回家了?什麼樣的都有,完的的,不完整的,缺一邊的,少一截的,像左的像右邊,好像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們都好像渾渾噩噩,好像都迷路了,都找不到家了,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彷彿得到指引一般,飛速的往一個方向遠去,也許,哪裏真的有牽掛的地方吧,希望如此,但多數,都還是渾噩迷茫的不知所往,看上去是如此的可憐,又如此的辛酸,因爲,它們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

再回身往另一個方向看看,一樣的是很多人,只不過是華燈初上,車水馬龍之象而已,同樣的都是在往家趕,騎車的,開車的,走路的,都是急急忙忙,匆匆而過,同樣的是熙熙攘攘,只不過比剛纔那羣多了些靈氣而已,忽然有種感覺,難道這兩羣人有什麼不一樣嗎?同樣的都是在找,只不過一羣是渾渾噩噩的,而另一羣是在朝着那不知道是不是方向的方向往前走……。

到底是爲了什麼?到底在哪裏?到底該怎麼走?或者說。。。。輪迴了一圈,今生,我又到底是爲何而來?

也許哪天,我會放下一切,回到我那熟而又熟的夢境中去,衝上前,結束這場戰爭,結束這一切,然後去完結那百世的牽掛。。。。。完結這百世迷茫的而又彷徨的輪迴……。

突然感覺自己有點迷茫,不知道心裏在牽掛着什麼的東西,不知道該往哪走,亂糟糟的想喝酒,是想家嗎?還是在想什麼?哎,日子啊,還是充實了好啊……。。

昨兒又做這夢了,今兒就忽然想起來了去年的這篇感慨,忽然又拿出來了。。。。

中元節作文13

我是紹興人,紹興是水鄉,紹興人天生對水有一種敬畏之情,特別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尤爲突顯。

七月十五爲中元節,這一天雖不很喜慶,但那氛圍卻很隆重——我們那兒許多人都齊聚河沿,可不熱鬧嗎?那爲什麼要聚在河邊呢?爲的是祭拜河中判官。這一天,奶奶買了許多瓜果糕點,就是爲了這件事。在七月十五的下午,老老少少趕至河邊,老人們要擺好供品菜肉,還要預備蠟燭紙元寶之類的東西,小孩子們並不是很在意這種祭拜,而老人們這種事卻一向很是重視,在那之前還要念經唸佛。

在做好了一系列準備之後,祭拜才正式開始。人們點上蠟燭與香,開始祭拜河判官。一堆火在河沿熊熊燃起,祭拜前所備好的紙元寶之類的統統放了進去,熊熊的火光與隆重的儀式吸引了不少他鄉之人甚至外國人駐足觀之。

祭拜儀式結束後,人們先回家休養並準備湖燈。據奶奶說她小時候,雖然也放湖燈,但用的卻是河蚌殼加香油。以前的湖燈多麼樸素哇!隨着生活條件之變,湖燈之狀也有所變了,如今之湖燈較以前精緻之許多呀。

許多人家都拿着自家制的湖燈趕來了,此時天還未黑,如若天黑了下來,那時便有更多人了。所以一些人在這一天傍晚會早早吃完飯便趕去河邊。

這湖燈先前全得靠人推動水才能移動,有的運氣差的湖燈飄到橋的另一邊,偏離航向,則無法挽救;有的好運的湖燈順着風與浪一路向前,火力全開,便一帆風順。據說,在放時飄得越快越遠越好。

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特色,各處地區有各處地區的風俗,但我相信每個人最難忘的節日風俗來自故鄉。這就是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節日,它是故鄉的中元節。

中元節作文14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爲“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民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意。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着以家爲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爲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如果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已成爲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峯。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已成爲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中元節作文15

早晨,窗外一陣陣鴨叫聲把我從美妙的夢境中拉了出來。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從房間裏走向客廳。我習慣性地看了看日曆,今天是8月27日,下方註釋着“中元節”這幾個字,所謂中元節,就是人們農曆七月十四殺鴨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回來了。”只見媽媽拎着大袋小袋,滿載而歸,跨進家門。

“媽媽,您起得真早。”我看着滿頭大汗的媽媽說,“怎麼不叫我一起和您一起去購物呢?”

“ 呵呵,等你起來,街上的東西都賣光了。”媽媽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中元節,購物的人非常多!”

媽媽買回來的是今天晚餐的主食和用來祭祀祖先的祭品。到了中午,我們全家都忙開了:媽媽殺鴨,外婆煎魚,我煮豬肉。一個小時後,我把煮熟的菜擺放在一張桌子上,媽媽再擺上五杯酒,兩雙金筷子,這就是祭品了。最後我跟媽媽把桌子擡起放在陽臺,再在後院插上幾根香,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來就是燒紙錢,外婆拿了一隻簸箕和一捆紙錢,一切準備就緒。外婆先從紙堆裏抽出一張紙,點燃後,一張放在大門前,再用另一張引火放在簸箕裏,待火燒起來後,外婆再慢慢地把一捆紙錢一張一張放在簸箕裏,過了一會兒,紙錢燒成了灰,再用“酒”把火給滅掉,外婆就把簸箕拿走倒掉,外婆一邊燒紙錢,一邊嘴裏低聲地念着,大概的意思就是希望祖宗保佑我們幸福安康!生活美滿!

傍晚,在外打工的爸爸也急匆匆地趕了回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桌前,享用可口的飯菜,因爲我們全家難得能圍坐在一起吃一頓晚飯,所以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十分開心,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開心地說:“過中元節,能祭祖,又能吃鴨肉,真好!”外婆不住地點頭:“好,現在的生活就是好!”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祖先:沒有祖先的勤勞,我們也不能過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