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作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作文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作文1

一提到正月十五,非常多人都知道這一天是元宵節。

早晨,鞭炮噼裏啪啦,這是人們迎接元宵節的到來。外面白皚皚的一片,連雪花也來向我們慶祝元宵佳節的到來。

一轉眼到下午了,迎來了元宵節最熱鬧的時刻。

晚上,我們吃着香噴噴的元宵,爸爸說:"在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的傳統,代表全家團團圓圓,生活像元宵一樣甜蜜,元宵是在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又稱''元夕節''"燈節”和“燈夕”。”

在元宵節的夜晚,我們在外散步,走在充滿喜氣的大街上,看見了一個人羣,裏面還傳出敲鑼打鼓聲,我趕緊擠進去一看:原來是一羣老人們在扭秧歌,她們在腰間繫了根紅色的絲綢帶,向左,右,前,後地扭着,她們雖是老年人,但她們非常靈活,在扭秧歌的時候,猶如一隻只美麗的蝴蝶,上下翻飛着,非常有秩序,

非常整齊。看的人有的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節奏扭起來。

然後我們又去了商場,商場的燈各形各色,有玻璃的,塑料的,紙糊的……燈的種類也有非常多如:走馬燈,宮燈,紙燈,還有紗燈。但燈的形狀大多是虎頭形的,燈上的圖案大多也是老虎。

當我們回家時,廣場上放起了煙花。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見深黑的夜空中頓時盛開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金花,又像一顆顆拖着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得如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被迷住了,那一顆顆騰空而起的五彩的禮花炸開以後,一朵朵紙花飄落下來,帶着亮晶晶的東西,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的往下落,還有的如同一道提到道彩色的光環,把天空變得光彩奪目!

這就是熱鬧歡騰的元宵之夜!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作文2

塔子山公園在我的記憶裏幾乎快被遺忘了,可是今天它又重現在我的腦海中了。是什麼原因讓塔子山公園又出現在我腦海中的?原來是第45屆熊貓燈會開幕了!

媽媽說第45屆燈會在塔子山公園舉辦,聽了這個消息後,我就死纏着媽媽要去看燈會。媽媽沒有辦法,只好帶我去。

一進門,眼前就出現一座用綢布做成的宮殿,一排米老鼠在宮殿門前立着。居然沒有燈亮!那些紮成了景物雖然十分好看,但是沒有燈光,仍然冷清。

一路上看見了很多的燈。由於天漸漸了,那些用綢布紮成的景物我越看就越覺得冷清,於是乾脆不看了。我們來到一條巨大的'龍前旁邊時,四處的燈唿地全亮了。那條龍全身也發出紅光。那條龍可真大啊!光龍頭就有二十多米高。它的眼睛在動,嘴也在活動,那條龍活靈活現的,好像隨時要騰飛上天,吞雲吐霧一般。

還有那機械燈展芝麻官,它展示出芝麻官在審理案件時候的樣子。只見他戴着一頂烏紗帽,手持一把扇子,在堂中來回踱步。兩邊的衙役揮舞着水火棍,一副隨時要拷打犯人的樣子。兩名老百姓一個跪在堂前,一個站在堂前。這些場景真是逼真極了。

《水漫金山》這個故事也被搬到了燈展上。白娘子和小青坐在船上,法海在寺廟裏唸經。白娘子的身邊有許多的蝦兵蟹將,看來是來攻打寺廟的。法海的身邊有許多法師和拿着棍棒的和尚。本來白娘子已經是善良的妖精了,但是法海卻堅信人妖不能共存。所以白娘子只好用武力來奪許仙。這燈景運用了許多燈光,一閃一閃的,讓那些人物看起來像真的一樣。再加上水中的倒影和燈光交相輝映,十分好看。

我們還看了一組三國故事的燈和以世界著名景點爲內容的燈,都很好看。

這次賞燈讓我學到了許多的東西:它讓我瞭解了歷史上知識和一些美麗的傳說。我希望46屆燈展會辦得更好。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作文3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xx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1]。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

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