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後感2000字作文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此詩雖沒有中國四大名著那般名揚中外,卻也是享譽古今的不朽之作。唐玄忠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爲流傳,唐玄宗荒淫誤國的教訓也勸誡後人要引以爲戒。作爲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婉轉動人,纏綿悱惻的故事情節感染和吸引着千百年來的讀者,更是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長恨歌》讀後感2000字作文

千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都在爲它謳歌,每個人獨特的見解也形成了不同的主題說,因此《長恨歌》的主題便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經常討論的話題,總結下來有“政治諷喻說”,“讚頌愛情說”,“雙重主題說”。每種主題都有其獨特的見解,但在我再一次細讀這篇《長恨歌》後,我認爲,《長恨歌》的主題更偏於政治諷喻說,我們可以從歷史背景,寫作風格,史書記載,國家影響等四個方面來細細品味。

從歷史背景來看,《長恨歌》寫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在寫此詩時白居易35歲,據說是他和陳鴻、王質夫三人在元和元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偶然談論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時有感而作。樂天在公元808年任左拾遺,任職期間,爲報皇帝知遇之恩,頻繁上書言事,並寫了大量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在《長恨歌》中說到:“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然而從歷史文獻上我們得知,楊貴妃於開元二十二年嫁與壽王李瑁,婚後的兩人恩愛幸福,甜美異常,並非是“一朝選在君王側”,作者這樣寫,表面上看似是在輕描淡寫楊玉環成爲貴妃,實則是在諷喻唐明皇奪兒媳有違道德,荒淫誤國,纔有了後來的安史之亂。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也有勸諫君王的意味,由此來看,《長恨歌》的主題也是政治諷喻說。

從寫作風格來看,白居易的詩總的分爲閒適詩、諷喻詩、感傷詩、雜律,而《長恨歌》便是感傷詩的代表作,《長恨歌》雖爲感傷詩,但並不影響它其中的諷刺意味。白居易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是:“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詩歌是爲了反映時事,爲現實而作,一種對時代的關注,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總而言之,爲君、爲臣、爲民、爲物、爲事而作,不爲文而作也。”爲時爲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爲“君”而作,在這樣的寫作風格上,在這樣一個關心國家大事的詩人心裏,再動人的感情也只能是陪襯,描寫李楊愛情的悲壯,詩人是要以這個愛情悲劇來勸誡後來的封建統治者要引以爲戒,不能再重蹈覆轍,引來千古遺恨。

從史書記載來看,在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一詩文中,並未談及楊玉環曾爲壽王妃,而在陳鴻寫的.《長恨歌傳》中寫到:“召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楊玄琰女於壽邸,既矣。鬢髮膩理,纖穠中度,舉止閒,如漢武帝李夫人。別疏湯泉,詔賜澡瑩,既出水,體弱力微,若不任羅綺。”讀後感在陳鴻的《長恨歌傳》中明白清楚的寫了唐明皇的荒淫無道,而作爲愛國且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白居易又怎會輕易放過這段歷史呢,顯然,詩人寫李楊愛情的悲壯就是和歷史形成鮮明的對比,實質上對於深諳其中荒唐緣由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更大的諷刺。李商隱在《馬嵬》詩中所說的“次日六君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運用對比的手法,將唐玄宗和楊貴妃今日的處境與曾經的浪漫愛情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出唐玄宗的怯弱、自私和虛僞,與《長恨歌》中的悲壯相比,形成了莫大的諷刺。

從國家影響來看,李楊愛情流傳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諷刺。在《長恨歌》中有說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楊貴妃受寵之後,楊家開始顯貴,京城流傳着這樣的歌謠:“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歡”“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爲門上楣”,在哪個封建思想盛行的朝代,能夠流傳出這樣的歌謠,足以見因楊玉環受寵,家族得到的恩惠是多麼的大,李楊的愛情涉及到家族的利益,這對國家的安寧是存在潛在威脅的。荒淫誤國導致政治悲劇,毀滅了愛情。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長恨歌》能夠成爲千古絕唱,感染千百年來的讀者,也許是因爲李楊的愛情悲劇讓人們感到同情,也許是對後世有更強更有力的勸誡作用,更深遠的文學價值,但是從上面的四個方面來看《長恨歌》的主題更偏於政治諷喻詩,且樂天在創作《長恨歌》時是帶有兼濟天下之意,在他詩歌前期的作品是以鍼砭時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諷喻詩”爲主,因此,在我看來,這篇流傳千古的不朽佳作的主題是“諷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