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批作文

語文老師應如何批作文

如何批作文

前面談過範敬宜先生寫的《莫忘博物館》,今天,我想來談一下我讀《敬宜筆記》中的《變黃的作文卷子》的感想

範老說他至今還保存着不少50年前學生時代的作文卷子(當時他寫《變黃的作文卷子》時爲1999年6月19日,範老是2010年11月13日去世的)。他說自己當初保存這些作文卷子,只不過是“想留下一點大學時代的痕跡,喚起些許校園生活的舊夢”,可是,“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越來越體會到這裏滲透着當年老師們爲精心培育學生付出的心血。”

爲什麼這樣說呢?他說“當時大學的語文課,每週必做一次作文。一個班一般有四五十名學生,就有四五十分卷子,摞起來足有一尺多高。”這些似乎沒有什麼,我們現在似乎也這樣。可是“那時的教授,爲生計所迫,多半在幾所學校兼課,負擔之重可想而知。”幾所學校,就有幾個四五十名學生。這些教授總是“按時批改,按時發放。”而且,當時的規矩是:“老師批改作文,必須逐字逐句斷句、加圈、加點、潤色、寫眉批、寫總評。”“有時批改一篇作文,所費時間不亞於寫一篇文章”。

範老重點談了他印象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如何批改作文的,一位是無錫國專教辭賦的吳丕績先生,一位是聖約翰大學(院系調整後併入復旦大學)的王欣夫先生。範老說有一年雪後,吳丕績教授命題作《小園賞雪賦》,他文中有一段:“……三千世界,似蒙素縠;十二亭臺,如飾琳璐。使百尺長鬆益增虯結之勢,千林枯木似綴鶴羽之素。梅萼盈枝,添江渚之春色;蟾光耀霽,招裙屐於晚渡。”結果吳教授給他改成“……三千世界,一片冰清;十二亭臺,萬竿琳璐。長鬆益增虯結之勢,老木似綴鶴羽之素。而梅萼盈枝,香添孟春,蟾光耀霽,祥徵歲暮,猶其餘事也。”大家可以對照一下,看看吳教授的批改,到底下了多大的功夫!另外,文中的“彤雲密佈,柳絮紛飛”,“鴛瓦鋪霜,院庭堆鹽”之句,吳先生在眉批中提出批評:“柳絮雖有典實,於此用之每使讀者誤會。以霜比雪亦不妙”,吳先生將“柳絮紛飛”改爲“六出紛飛”,將“鋪霜”改爲“被素”,“ 堆鹽”改爲“如銀”。範老感嘆:“真可謂字斟句酌,煞費苦心。”何況那時候的吳教授“正是生活窘迫,重病在身!”文中範老還附上了吳教授給他批改作文的原稿樣本。密密麻麻的圈圈點點,不由讓我想起葉聖陶老先生給年少的肖復興修改作文的`事情。老一輩的批改應該說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現在有不少老師說尊重學生的寫作,因此很少修改學生的作品。我想,我們畢竟要給學生以正確的導向和榜樣,因此,給學生修改出完全符合語法、更精準的表達是我們做老師所應該做的。如今,我們僅要求給全班三分之一學生的作文進行精批精改,卻仍有老師做不到,何況像吳教授這樣的批改。而如何使發作文的時候成爲“學生最興奮也最緊張的日子,特別是得到高分和好評的,更是一個個喜形於色,如獲至寶”,這應該成爲我們追求的目標。

範老談到:“老師們批改作文的認真精神和學識修養,不僅令學生由衷佩服,而且在後來的工作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我擔任總編輯的時候,每當審稿、改稿稍有懈怠,往往想起老師的手澤,於是那些發黃變脆的作文卷子又浮現在眼前,似乎在督促我,鞭策我,告誡我勿負師恩、勿忘師訓。”作爲老師,我們如何克服浮躁,沉下心來,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文,給學生做好榜樣,難道不是我們應該思考和麪對的問題嗎?願我們能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像吳教授、葉老一樣,多年後仍被學生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