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是爲大用國中作文

無用之用是爲大用先賢早有言“無用之用,是爲大用”。可今人多已不懂“無用”的“大用”了。看看身邊,學鋼琴繪畫是爲了考級;上大學是爲了找個好工作;學英語是爲了職稱、百萬國考大軍公務員熱…… 面對這樣“有用的學,沒用的不學”的教育,盧梭認爲這樣“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華夏文明,浩浩湯湯,歷經千年,儒家強調的“六藝”,至聖先師孔子認爲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傳統文化等直指精神內核,看似幾乎沒有一點實際用處,卻是精神領域、人文領域裏的無價之寶。記得陳蔡斷糧時,孔子在困厄之地仍絃歌不止,信仰如此堅定。“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無用之用是爲大用國中作文

正是這不足果腹的學術擎起東方新天地。當下人類苦苦經營幾個世紀的啓蒙聖殿因“無用”而風雨飄搖,繁華聲浪中奏響文化輓歌,文學日漸式微。莫言在獲獎的採訪時說道,“文學不是糧食棉花……文學就像頭髮。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連骨頭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來的是頭髮……”“大用”正蘊藏在這些“無用”之事裏。我們呼喚歷千年而不朽,穿透心靈,引領高貴靈魂的文化。放眼世界,我彷彿看到了高加索山脈托爾斯泰隱綽的身影;多瑙河畔大詩人荷爾德林的`吟行;美國瓦爾登湖旁的梭羅;在“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裏的狄更斯,美洲神祕的土地的馬克西姆…… 他們用精神的力量托起了一個個時代。正所謂“無用之用”,甚至“無用大用”。當下現代的西方文明每年也會培養出幾百萬個細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熟讀《理想國》、《荷馬史詩》等富有人文素養的公民。這種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築起來的高牆任一萬個好萊塢也是擊不破的。正是“無用於事,卻有用於心”。回到現實,“考大學是爲了好工作,讀碩博是爲了更好的工作”,這些想法過分強調“有用”,我們應該臉紅;“文科生不愛學數學,理科生學史哲多此一舉” 這些想法忽視“無用大用”。熟不知愛因斯坦鍾情小提琴,錢學森的藝術修養也很高,恰是藝術的形象思維助力他們激發出創新的火花。文科生加強抽象思維培養,理工科學生充實人文底蘊,無用之中蘊含着“大用”。如此才能更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無用之用 是爲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