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關於仁義的優秀作文

如果說一個人不仁不義,必定是貶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敗壞。下面是小編精心爲大家準備的國小生描寫仁義的優秀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國小生關於仁義的優秀作文

  國小生關於仁義的優秀作文篇1:仁義之香

一本好書,會散發出淡淡的香氣,愈久,香味愈濃郁,沁人心脾。―――題記

你是誰我本以爲,你只是步人後塵。因爲人們只要想到你,就一定會想到孔仲尼,就連人們加封於你的名字,也是“亞聖公”,即使你的論辨能力再強,也彷彿是孔子的影子。世人就把你放在陰影之下,從戰國到今,又有誰會靜心而坐,欣賞、品咂你那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又富有鼓動性的說理散文呢?不過,我能告訴你,這個特別欣賞你政治學說的人,就是我。保民而王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是故得乎丘民爲天子,得乎天子爲諸侯,得乎諸侯爲大夫。”

“仁政”在你的學說裏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就是以民爲主的政法。你認爲“天意乃民意也”,因此君應以民爲貴,而後則民擁君矣。你強烈抵制欺害百姓,不顧民心民意的專制暴君,希望能夠改善天下的政治制度,於是你來到不少的諸侯國進行遊說。

你將很大的期望寄託在梁惠王身上,在《五十步笑百步》中,梁惠王自詡治國“盡心”,而在你看來,這只是愛民的臨時措施,與鄰國之政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比,而根治的方法,只有二字:仁政.你用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一針見血地指出梁惠王從政的不足之處和"盡心"的實質內容,說理既形象,又有說服力.

然而,這個期望在梁惠王身上並沒有實現。你拜訪過魏國後梁惠王就死了,繼任的是樑襄王,他看上去就不是一個會施行仁政的人。

希望破滅,你又去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你很客氣,但始終不用。

當時你像一隻無頭蒼蠅四處碰壁,空有滿腹經綸,最終只能鬱郁而去。靈魂在夕陽的餘暉下搖曳盪滌,卻唯有你深知“政事以民爲歸宿”纔是真正的“王道”

千百年悄然離去,百姓再也沒有回到那個充滿民主氣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堯舜時期,人人都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次次政治的革新。有人說你是政治上的落敗者,像一隻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遊說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卻仍不見成效,殊不知是那些暴君不聽信你說的正確的治國之道,纔會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的悲慘局面。

有生之年,你的抱負未曾實現,“仁政”二字在你的書中沉睡良久,我試着,去理解,去喚醒。捨生取義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

你在《魚我所欲也》中指責了“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社會現象。這不但批判了當時的貪官污吏不擇手段地追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的違法亂紀的行爲,也同時提醒了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不要因爲貪求利祿而丟失了人性裏本來就有的向善的種子。(即〈〈告子上〉〉中提到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即使是在生死關頭,我們也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我想,這充分體現了你對“義”的詮釋,記得你在《萬章下》中說:“義,路……惟君子能由是路."不錯的,義就是道德君子必須遵循的正路。

你還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在齊國任卿時,你曾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卿回家,齊王託人挽留,條件則是給你在首都中心建一座房子住,而且還送萬鍾糧食給你的弟子們,結果遭到你的嚴辭拒絕。

我想,這便是“萬鍾“二字的由來,在這件事上,體現出你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令我欽佩。

之後的很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表達了對“捨生取義”的見解,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夏明翰的《就義詩》等,都是大力渲染了“捨生取義”的精神。

你看,你的地位雖然在理論上僅次於孔子,但早在中唐時期韓愈的《原道》一書中,你就被列爲先秦儒家中的重要辯士,你讓我知道,“至仁至義”纔是真正體現了自我價值,而這份書卷香氣,會一直圍繞在我的身邊,伴隨着我,直到永遠。

  國小生關於仁義的優秀作文篇2:做一個仁義之人

如果說一個人不仁不義,必定是貶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敗壞。自古以來,聖人賢士都以仁義來嚴格律己,孟軻“捨生取義”,譚嗣同“殺身成仁”,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仁義”二字,可見,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兩個字是支撐人的兩塊基石,做人,就要做仁義之人。

“仁” 是大聖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那麼何謂惻隱之心?如果你看到東風無力百花殘,原本絢爛的事物在一個溼冷的夜在記憶中離去,只剩滿地殘破的軀體,你是否心中有所觸動,慼慼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襤褸,眼神因爲飢餓而黯然無光,雙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頓生憐憫,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惻隱之心在暗中慫恿,而人之爲人,是不可離了這顆惻隱之心的。沒有惻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仁”,人,就成了高山上無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熱心,社會也就永遠處於冰凍狀態,沒有情感,沒有光明,沒有溫暖,試問這樣的世界怎麼會惹人留戀?都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應當胸懷仁心,讓人間有情。

“義”的本義是“儀”,中國人習慣於以平衡的原則來處世,所以也把“正義”作爲行爲的準則之一。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何謂羞惡之心?《詩經》有言:“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爲人,要懂羞惡,顧廉恥。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也正是指的這一點。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誘惑肯堅持自我,做到爲人有“義”的?今年四月震驚全國的邯鄲農行金庫特大盜竊案結案,金庫被盜款數達5100萬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貪念是爲了買彩票,小中了幾次之後就頻頻向金庫伸出黑手,而這兩個人竟都是該銀行現金管理中心管庫員,難怪結案后街巷老人要連罵他們“不顧廉恥”了。義,應當成爲做人的根本立足點和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積澱的.精蘊。

仁和義向來是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作爲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人生理想,它不僅是這千年的迴音,也要成爲當今社會中人們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堅持仁義,做仁義之人,才能成就坦蕩蕩凜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昇華,社會纔有桃源之和諧。

  國小生關於仁義的優秀作文篇3:仁義是一種美德

“仁義”是一種美德,一種崇高無尚的美德。仁義體現於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或對某一個人身上。不會去傷害他、她、它。

仁義只能在道德品質高的人的身上體現出來,我的仁義體現在對親人朋友身上,很少體現在陌生人身上。

仁義有時候會導致一個人把一件可以做對的事情,給做失敗,如戰國時期的宋襄公:

宋、楚大戰,雙方之間隔着一條泓河,宋襄公自己掛着“仁義之師”的大旗與比自己強大好幾倍的楚軍作戰,楚軍在過河時,宋軍明明有利可乘攻擊楚軍,而宋襄公卻說自己是“仁義之師”不能趁別人不備之時去攻擊別人。在楚軍擺陣之時,宋軍明明可以在這一時進攻去打敗楚軍,而宋襄公還是不抓住有利時機去攻擊楚軍。最終導致了“仁義”做到了,而自己國民與軍隊卻失去了,導致最終的失敗。

“仁義”是一種美德,而不是掛在嘴邊說說而已,在面對戰爭之時,是無法講究“仁義”的。如果在面對戰爭之時講究“仁義”的話,那樣最終失敗的是自己。

“仁義”不光在中國內部體現了出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外面的國家也是那樣的“仁義”,像在這次日本大地震中,我們中華民族不都是忘掉那整整十年的抗日仇恨,去幫助日本抗災的麼?這種品質就是“仁”的體現。

“義”是“仗義”“義氣”的簡便形式,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摯友或身邊的任何人都會講“義氣”,不會去刻意的欺騙他(她)也不願去刻意的傷害他(她)。

“仁義”是一種無形的美德;無形的品質;無形的話語??????讓“仁義”這種高貴的品質永遠地存在下去。要去努力的擁有它,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