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思念故鄉作文合集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思念故鄉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思念故鄉作文合集5篇

思念故鄉作文 篇1

對食物我有份執着的愛好,喜歡綠色。只要桌子上有綠色的菜,我就能多吃一些飯,就算是青菜粥或是青菜飯,我不要菜都能吃上一兩碗。

老公一向無法理解我的這種固執,連我自我也無法理解爲什麼這樣偏愛綠色食物。

吃過羣衆飯堂的人都就應有這種體會:走到飯堂,打到那些大鍋炒出來的菜,就沒有半點食慾了,往往剩的比吃的多。

那是一個初春的中午,我在公司飯堂打到一份豆角,這不是一個生長豆角的季節,想來豆角的價格就應不便宜,很奇怪這天飯堂怎樣會有這種菜呢。菜的顏色看起來個性鮮綠,居然引起我的胃口,放在嘴裏邊吃起來,脆生生的,沒有熟透,但我喜歡那股青菜特有澀味,感覺聞到了春天的味道。

吃着吃着,我居然吃出一股熟悉的暖暖的味道來。

老家是個青山綠水環繞的小鎮,小時候看得最多的是綠色的竹子,有大的有小的都叫不出具體的名字,山上也有,水邊也有,房前屋後也到處都是,吃的水都是天然的山間水或河裏的水,水底流動也是青山翠竹綠樹的影子,看起來幹靜明亮。

我的祖輩一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小鎮裏。

父母是農民,生了我們姐弟4個,小的時候我們常常爲學費發愁,家裏的菜都是自個地裏長的,幾乎所有的菜都是綠的,青菜、豆角、青椒是最常見的,幾乎一年有三個季節在吃,那時候,炒菜的油也是自我產的,每年我們家都會養些豬,殺掉之後賣掉的錢除了交學費之外剩餘的肉我們自我炸豬油用,量少得可憐,所以燒出來的青菜都有一股青青的澀味,我們吃了近二十年。

想來我一向把這種味道留在心底深處,沒意識的一向偏愛這種顏色,這種味道。

那是家鄉的顏色,家鄉的味道,看起來秀色可餐,想起來暖心,那種純淨的綠色一向印在我的腦子裏,抹煞不掉。

於是,想家鄉,想親人的念頭在我心中來回奔走,似乎就在這個早春的中午,又似乎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天涯。

結婚之後雖然有了自我的家,可我心裏一向念着那個裝着自我少女夢想的家;於是,家在心中的感覺,變得忽近忽遠起來。

城市的喧譁,腳步的匆忙,整天把一顆心包圍在緊張的工作中,這天突然想起那遙遠的遠離塵囂的小鎮,?光裏依稀可見父母的佇望與期盼。

我想家中煙燻的黑壁牆,木桌油燈下讀書的夜晚;想村落裏散發着麥草氣息的裊裊炊煙;想家門口那條清潔如皎月裝滿我所有歡樂的小河;想滿眼碧綠、撒滿笑語的茶山。

回家的時候總在夢裏,醒來還在他鄉。這時的心忽然變得蟬翼般的透明和脆弱,所有的心結都在這時似網一樣滿身纏繞開來,越來越緊,越緊越心痛。

家是心的根,沒人能夠把自我從生命裏連根撥去。

步履匆匆,事務繁忙,我常常把家遺忘在心底某處。但歲月依舊,時光依舊,想家總是在不經意間反覆重現,構成一種揮不去抹不掉的愁。一種略帶憂傷的、遙遠而又美麗的愁。這愁伴着歲月在心中構成一道風景,歲月愈長,風景愈美麗;憂傷愈深,風景愈動人。

於是,身在異地遠嫁他鄉的我把自我想成風景裏的一片樹葉,總做着來年重上枝頭的夢。

然而,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長呢?

才上眉頭卻上心頭呵。

思念故鄉作文 篇2

故鄉是每一個人的伊甸園,它給了你生命的源頭,讓你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我1955年夏天考到天津讀中學。離開了家,才知道什麼叫想家。出門在外反把家鄉的千般好萬般妙都想起來了,卻已沒有退路。若半途而廢,將無顏見家鄉父老。特別是後來的“遣送回鄉”,變成一種嚴酷的政治懲罰,讓人形同罪犯。久而久之,一般人對故鄉的感情被異化,或被嚴重扭曲,一旦離開就很難再回去了。正由於此,至今60多年來,我做夢大多還是故鄉的情景,特別是做好夢的時候。當然,那背景和色彩是我童年時故鄉的樣子。不僅故鄉的形貌像刀刻般印在我腦子裏,就連我們家那幾塊好地的形狀和方位,我也記得清清楚楚……

我的老家是個大村子,南北狹長,村子中間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主街,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鋪街,每隔五天有集市。即便不是趕集的日子,一到晚上,羊雜碎湯、烤燒餅、豆腐腦、煎燜子的香味便從主街彌散開來,犒勞所有村民的鼻子。如果我表現得好,比如在全區會考中拿了第一,或者在秋涼草敗的時節還能給牲口割回一筐嫩草,老孃就會給我三分錢和一個巴掌大的棒麪餅子,讓我去主街上,或喝羊湯,或吃燜子,任由我意。現在想起來還覺得齒頰生香。

在村西有一片茂密的松樹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野豬林”。雖然沒碰到過野豬,卻不止一次見過拳頭般粗的大蛇。有人放羊時躲到林子裏乘涼,盤在樹上的巨蟒竟明目張膽地吸走了羊羔。村東有一片深水,人們稱它爲“東坑”。據村裏的老人講,幾輩子沒見它幹過,大家都相信坑底一定有王八精。村北還有一片水域,那兒纔是孩子們的樂園,夏天在裏面洗澡、摸魚捉蝦,冬天在冰上玩耍。只有在乾旱的年月,這片水域纔會縮小成一個水坑,然而水面小了又容易“翻坑”,魚把水攪混,混水又把魚蝦嗆得動彈不得,魚蝦便將嘴伸到水面上喘氣,這時人們下坑就跟撿魚一樣。有一回我下窪割草回來,正趕上“翻坑”,把筐裏的草卸下來,下坑不一會兒就撈了大半筐的魚。

還有瓜地、果園、棗林、滿窪的莊稼、一年四季富於變化的色彩……如果世上有天堂,就該是自己的家鄉。有一年暑期因貪玩誤了迴天津的火車,只好沿着南運河堤走到滄州站趕快車。河堤上下均是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清風習習,十分涼爽。古老的林帶從滄州一直鋪展到天津,於是我想好一個主意,來年暑假提前備好乾糧,豁出去兩三天時間,順着森林走回老家。可惜第二年全國“大躍進”,我也要勤工儉學,不能再回家了。隔了許多年纔有機會還鄉,竟見識了真實版的“家鄉鉅變”:滿眼光禿禿,護衛着南運河堤的千年老林消失了,我站在天津的站臺上似乎就能看到滄州城。南運河在我的記憶中是一條童話般的長河,如今竟然只剩下幹河牀,裏邊長滿野草,中間還可以跑拖拉機。

我的村子也禿了、矮了、幹了,村頭道邊的大樹都沒了,幾個滋潤了我整個童年的大水坑也消失了……這讓我失去了方位感,我不知該從哪兒進村,甚至懷疑這兒不是我夢牽魂繞的老家。最恐怖的是,緊靠村子的西邊修了個飛機場,把村裏最好的一片土地變成白惶惶的跑道,像一刀砍掉了半個村子。自那次回家後,我的思鄉夢裏就有了一道抹不掉的傷痕。

在我的'記憶裏,老家是很乾淨的,冬天一片潔白,到春天大雪融化後麥苗就開始泛綠,夏天蔥綠,秋天金黃……那個年代的人們沒有“垃圾”的概念,生活中也幾乎沒有垃圾。無論春夏秋冬,鄉村人都起得很早,而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先將自己的庭院和大門外面打掃乾淨,把清掃出來的髒東西鏟到糞堆上漚肥。而今還沒進村子卻先看到垃圾,村外的樹枝上掛着絲絲縷縷、花花綠綠的髒東西,凡是溝溝坎坎的地方都堆積着跟城市裏的垃圾一樣的廢棄物……我無法相信村子裏怎麼能產生這麼多垃圾,抑或是沾了飛機場和滄州市的光?

這還是那個60多年來讓我魂牽夢縈的故鄉嗎?如今似乎只剩下村名沒變,其餘的都變了。蒼涼、麻木,無法觸摸到故鄉的心房,這讓我覺得自己的所有思戀都是一種愚蠢。讓我感到內心刺痛的還有家鄉人的變化,有熱情沒有親情,熱情中有太多客氣,客氣裏有拒絕、有算計。我有一個發了財的同鄉,跟我商量要回鄉投資,回報老家。我大喜,歡欣鼓舞地陪着他見老鄉,商談具體事宜。待到要真正付諸實現,始知連擡腳動步都是麻煩,已經談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一變就是多要錢,鄉里鄉親既惱不得也氣不得,比他在別處上項目成本要高得多,效率也慢得多,而且估計最終難有好結果。同鄉便擦乾屁股,帶着絕望逃離了故鄉。

自那件事之後我也很少回老家了,這才知“家山萬里夢依稀”不只是空間距離,更重要的是心理距離。“不是不歸歸不得,夢裏鄉關春復秋”。每到清明和除夕,夜深人靜之後,我便到一偏僻十字路口,給父母和蔣家的列祖列宗燒些紙錢,口中唸叨一些不肖子孫道歉該說的話。有時話說得多了難免心生悲涼。今夕爲何夕,何鄉說故鄉?其實故鄉就是爹孃,有爹孃在就有故鄉,無論故鄉變成什麼樣子。沒有爹孃了,故鄉就只能留在夢裏了。

但故鄉是一定要回去的。活着回不去,死了也得回去。西方人死後願意見上帝,中國人死後希望能認祖歸宗。我此生如果還有心願,那就是死後能躺在父母身邊。少年喪母后離家,累父親牽掛,長大後當兵未能盡孝,到有了盡孝的條件,父親又走了。這是我一輩子的心結。真希望死後能有另外一個世界,能讓我好好地陪伴父母。然而改革開放後農村重新分配土地,把有蔣家祖墳的那塊原本屬於我們家的地分給了一個外姓人,蔣家後人分得的地裏卻有別人家的祖墳。我不知道村裏爲什麼非要這樣分地。如果我一直沒有離開過老家,不管那戶人家願不願意,我死後都得葬在蔣家墳圈子裏。現在可就難說了,要得到外人的同意,要看人家的臉色,要多方買好……

即便我不顧一切、千方百計地爭取百年後能回到故鄉,也會給我的孩子們帶來無窮的麻煩,他們若想看看我、給我掃墓,又會重新面對現代農村的潛規則……其實我心裏很清楚,故鄉要麼終生不離不棄,一旦離開,再回去就難了。有一天晚上讀向未神遊的詩:“生我的人死了,養我的人死了,埋葬了父親等於埋葬了故鄉!處處他鄉處處異鄉,從此我一個人揹着故鄉,走啊走啊看不到前面的路,驀然回首也找不到來世的方向。”忽然,我的眼淚就下來了,情不自禁衝着故鄉的方向跪倒,腦袋磕了下去……

思念故鄉作文 篇3

記得,我第一次離開故鄉是一個淒涼的春天。那時,已經是黃昏,西下的斜陽散在水面上就如玫瑰花瓣的顏色一樣紅得耀眼。

表妹哭着站在車窗外爲我送行,當車開走時她便追着車跑,還好有大人跟着,當時,我們才五歲,看着這樣的情景我也哭了起來,漸漸的故鄉離我越來越遠表妹的身影也越來越遠直到變成一個點,在我的視線裏消失,我依舊沒有將頭轉過來。我依舊坐在車裏看着倒退的風景回望着我美麗的故土,望着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它就像一個風燭殘年的母親靜靜的望着遠處的風景和離開它的兒女們,雖是陽春三月依然不能掩蓋住她滄桑的面容和它內心的悲傷。我想,這三月零落的桃花便是她滄桑的眼淚吧!當車開到收費站的時候,太陽只露着它的頭髮,餘輝照在這位老人滄桑的面容上,我終於看到了她臉上的淚痕。於是,我便不忍再看這位滄桑的老人,我轉過頭來靜靜的懷念過去的日子。

而後,我們一家人就只有到過節的時候纔回故鄉與那裏的家人團聚。可是,每到離別之時都免不了哭泣,每次離別之時當年的場景也會一遍遍的重演。直到我們都上到了六年級,當我們再次回到故鄉時,那時正好是中秋節。沒想到那一次我竟然在那裏遇到了我最好的朋友小萍,我更沒想到的是她的外婆家就住在那裏,所以那個中秋她是和我們一起過的。那天,大概在七點多中的時候我們拿了一點吃的東西還有水然後就到房頂去過我們的中秋節,我們先是背靠着背坐在房頂上仰望着閃爍的星星,望着皎潔的月亮,欣賞着房頂的景色,聽着蟋蟀的鳴叫聲,聽着不遠處小河流淌的聲音和絲絲的風聲,一切顯得是那樣的寂靜,我們就像坐在高高的雲端上一樣。我想,詩中所寫的:“高處不勝寒,起舞弄輕影”的意境就是這樣的吧!不一會兒到了八點,四處都放起了煙花,我們的心裏也就沒有了那“高處不勝寒,起舞弄輕影”的意境了。於是,我們就開始對對方說着自己的心裏話,說着各自在學校裏的故事。然後又說到了古人詩中的中秋是怎樣的。我們就這樣一直在房頂待到了十二點,感到很困了才從房頂下來。

第二天,又到了離別之時。可我們再也沒有哭了,因爲在前一個夜晚我們變得懂事了一些。而後,我和我的家人還有朋友的一家都回到了昆明。在上學的時候,我和我的朋友只要提到那個中秋我們都會會心一笑。在後來的日子裏,每到過節回家妹妹也總會提起她,我和妹妹也會像那個中秋一樣跑到房頂上去,說着各自的成功和喜悅。後來,我們都學會了下我們,而我們就在棋中體會着那些成功和喜悅……

可是,每到離別之時我依然能夠看到那位風燭殘年的母親靜靜的望着遠處的風景和離開它的兒女們,依然能夠看到她滄桑的面容和它內心的悲傷還有她滄桑的眼淚。

思念故鄉作文 篇4

巍巍興安嶺,滔滔呼倫水,千里草原鋪翡翠,天鵝飛來不想回。這就是我美麗的故鄉—內蒙古。

星期一,我在電視裏看到了一期關於草原的節目。晚上,故鄉草原的樣子又縈繞在我的腦海裏,想着想着,我便像雲一樣飄到了我夢中的故鄉的大草原。這裏一望無際,幾朵白雲飄在空中,牧人揮動手中的鞭子,一羣羣牛羊緩緩向前移動,時不時低頭吃草,又時不時擡頭髮出“咪咪”的叫聲。遠遠望去,那一羣羣牛羊就像天上的白雲飄到人間,迎接勤勞善良的草原牧人。

回想起我和我的朋友坐在草地上,拉着馬頭琴,唱着優雅的歌聲。突然我似乎真的聽見了不遠處傳來吵鬧聲,原來是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想到這,我又不得不提一下故鄉的那達慕大會,牧民們都穿着鮮豔的蒙古袍,他們最拿手的就是摔跤,騎馬和射箭了,人們載歌載舞,那場面別提多熱鬧了。

真想再回到故鄉去看看那美麗的草原,去感受那節日的快樂!

不知不覺我離開故鄉已經很長時間了,我想這幾年故鄉變化一定很大,但我對故鄉的思念卻不會改變,我在夢中都會思念我美麗的故鄉!

思念故鄉作文 篇5

故鄉,是我永遠想起的地方,那是我兒時的唯一世界。直到我16歲離開家鄉去合肥省城讀書以前。我從沒有離開過我生活的小鎮,兒時我眼中的小鎮,比現在我待的大上海還要大,還有意義。

一晃20年過去了,每每想起家鄉的許多事中,中秋也是我最不可以忘記的日子,兒時的村莊裏和我差不多大的夥伴有好幾十,每年快到中秋的時候,每個小夥伴都會用一根3米長左右的竹竿,或者細木樹在上面用野草紮成一根大火把,放在門前曬上十多日,單等中秋之夜。

等啊等,終於等到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了,中秋的夜晚月分外的亮圓。村中的幾十個小夥伴早早地把家裏的稻草抱到田野上,成片成片地鋪成一塊又一塊,大約7點的時候,小夥伴們一起把所有的稻草燃起,當所有稻草都燃起後,打火仗就開始了,每個小夥伴們把竹竿,木棍紮起的火把也燃起了,幾十個小夥伴們持着幾十根火把互相嬉鬧追逐着,用火把對打,一時間,家鄉的田野上,火光四起,人聲吶喊,全村的男男女女全部圍在火堆旁爲小夥伴們助威。直打到火把燃盡,大家又開始摸秋。

月升中天,瓦亮瓦亮的,棉花葉子和草上落了重重的露水,如珍珠一般。

“摸秋啦!”不知誰的聲音在野地裏輕輕一喊,於是我們立即四散融入濃濃的月色之中。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各種瓜果在田野裏飄香,早誘得人垂涎三尺,大家早巴望摸秋時好好過一把癮。摸秋一定要揀熟的摘,不然,摘了生瓜果不能吃,扔了,就被看作是“作孽”。許多人家都要留上一些成熟的瓜果在地裏供人摸秋。也有小氣的人家,頭天將成熟的全部摘回,讓摸秋的人撲個空。如果遇到惡作劇的,會把他的生瓜紐子摘了扔進棉花地裏,把他的葵花擰斷脖子。那小氣鬼可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一會兒功夫,我們的“人馬”帶着各自的“戰果”從四方匯合到那塊地裏,大家“有福同享”,嘻嘻哈哈,海吃胡吃,直到一個個肚大腰圓,打着飽嗝,才十分滿足地四散回去。

相傳,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有幾位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等天明瞭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爲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爲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後來,“偷摘”者多爲調皮的小孩。此夜,家長放縱孩子到別人家田中“摸秋”,如果是摘得蔥,則認爲小孩長大後能聰明,如果是摘得瓜,則認爲以後小孩吃喝不愁。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從不叫罵。所以兒時的我最喜歡中秋的打火把仗和摸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