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道德爲題的作文4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爲題的作文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道德爲題的作文4篇

道德爲題的作文 篇1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爲規範約束着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爲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讀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之後,我感慨萬千。又一次想起上次去西湖遊玩的事。早就聽說人們對西湖的讚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春來南國花如繡,雨過西湖水似油”......抱着對西湖的遐想,我來到了西湖。西湖果然名副其實.碧波盪漾,小花朵朵。捧一捧西湖的水,是那麼清涼。荷花在風中微微搖擺,荷葉託着珍珠似的露珠。這是一幅多麼美的風景圖啊!怪不得歷代詩人對西湖流連忘返。

可是,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漂着一張嶄新的報紙,報紙的主人卻不知何去何從,留下那張報紙在湖面上孤獨地漂着;一個叔叔喝完飲料,就把飲料瓶隨手一扔,垃圾箱裏他僅有3米;一個阿姨吃完棉花糖,就悄悄地把餐巾紙扔進草叢裏......此時此刻,我無暇再欣賞風景,而是一個人思考:西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人們卻若無旁人的破壞它。如今全球變暖已給人們敲響了警鐘,西湖若再破壞下去,恐怕會面目全非。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西湖是大自然的恩賜,我們沒理由去破壞它!

道德需要我們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行動,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美好的心靈,那麼這個世界將會多麼美好呀!

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只有道德,才能引導人們走向美好的未來。對我們這些正在成長的小花來說,應該生活中作到遵守道德、弘揚道德,相信我們一定能長成一朵朵絢麗的花朵 .

道德爲題的作文 篇2

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我們應給予最真誠的幫助。道德,是一種美德,有時是一種誠信,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做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用心作好身邊的事。一位電焊工在一個體育場加工護欄,加工了一段時間後,老闆嚴厲地說:“你這樣做費工、費料,照這樣的速度掙到的錢還不夠你的工資,你只要在接頭處簡單焊一下就可以了。”電焊工說道,“那樣做不結實,用戶會不信任我們的。”老闆大聲道:“讓你怎麼做就怎麼做,別管那麼多!”一氣這下,電焊工辭去了工作,自己單幹。他還是幹着老本行,爲了產品的質量與工人一起加班加點,從不幹粗製濫造、偷工減料的活。正是因爲電焊工的誠實守信和可靠的產品質量,訂貨的單子越來越多,效意越來越好,而原來那家企業由於他們的利慾薰心,最後不得不倒閉了。

這件事充分說明:“誠信”是每個人都應擁有,它是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處事根本。誠信是一束燦爛的陽光,溫暖着人們的胸膛;誠信是掛在天邊的彩虹橋,溝通着橋兩頭的人們;誠信是黑夜路旁的一盞明燈,爲我們照亮正確的方向。

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只需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

一個小男孩在路旁見到一隻流浪狗,他拿起一根長木棍使勁撥弄着小狗,小狗發出陣陣的`哀叫,那男孩發出得意的笑聲,突然流浪狗發出更悽慘的哀叫,跛着腿跑逃起來,男孩緊追不捨。這時,流浪狗踩到香蕉皮一滑,重重地摔倒在地,男孩手中的木棍雨點般落在已經奄奄一息的流浪狗身上,一個行人忍無可忍地走過來,大聲喊道:“住手!”男孩驚慌極了,因爲那人正是自己的父親,父親非常生氣,但還是強壓怒火,低吼道:“快把你的衣服脫下來,給小狗包上,抱回家去。”孩子看見父親難看的臉色,只好照辦。回家後父親嚴厲地問:“知道自己錯了嗎?”孩子搖搖頭馬上又膽怯地說:“是因爲不愛護動物吧”“你只想到一方面,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父親又說,“希特勒小時候喜歡用刀齊刷刷地削掉成排小樹的樹梢,還喜歡砍小泥人的腦袋,後來他變得無愛心,成爲世界頭號‘法西斯’……你知道折磨小動物的性質嗎?”兒子埋頭半晌,慚愧地說:“我錯了,這樣做將來會成爲壞蛋、惡人……”

這則故事使我深刻地體會到古人說過的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如果孩子的爸爸不及時加以制止、教育,我想男孩長大後會丟失我們可貴的愛心、善良之心,成爲一個“冷血動物”,更不說會成爲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以此教導過他的兒子。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爲。

去年的四川地震更能體現出國人的血脈相連,愛心體現,災難的無情,人間卻是有情。看到電視上,一支支救援隊伍,一個個捐款箱排起長龍,一位位捐款的人們爲了捐款有的甚至排上好幾個小時的隊,一個個醫護人員精心照顧自己的病人,自己卻幾夜沒閤眼……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時時暖人心,總有這麼一種愛心叫道德,道德時時暖人心田。“爲災區人民獻上每月的零用錢”,這是許多小朋友從心底發出愛心呼喊,錢的數目可能很小,但這也是一個小小的善良之舉啊!我們應該儘自己的所能去幫助身邊的人,一個小小舉動,也是一份“善”的表現,“善”不分大小。在路邊欺侮流浪狗,覺得沒有什麼錯誤,但它也是一個生命,更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啊!

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僅要擁有誠信,待人真誠,有顆善良的心,還有許多許多,它們都是不可缺少的,“道”由足和首組成,說明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做;“德”由人和心組成,說明我們要在實現生活中認真實踐。道德更是一種社會性的意識,是人們共同生活的標準和行爲規範,只要我們能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成爲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爲題的作文 篇3

做人要懂得感恩,這是淺顯易見的道理,不懂得感恩的人在道德上是有重大缺失的,按民間通俗的說法就是沒良心的人。古今中外,說感恩的人很多,讚頌感恩的人也很多,西方甚至還有感恩節,這說明感恩是道德的張揚,感恩的道德光輝天理昭彰。

感恩的道理人人都懂,感恩的話人人都會說,但往往是說得容易做得難,小感恩容易大感恩難,一時感恩容易一輩子感恩難,一句話,感恩從口頭落實到行動,並持之以恆很難。一個人是否會感恩,是否常懷感恩之心,這是對一個人道德良心的嚴酷拷問。

感恩應該是大感恩而不是拘泥於小的感恩。

父母於我們有生身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開智之恩,組織對我們有提攜知遇之恩,朋友對我們有鼎力扶助之恩。這些都是我們此生必須報答的恩情,此恩不報圖爲人啊!爲人者就必須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父母、老師、組織、朋友對我們的施恩相對天下大恩來說當然是小恩了,但天下大恩是由無數小恩匯聚而成的,小恩不報何以報天下呢?小恩不報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之爲,是對父母的不孝,是對老師不仁,是對組織的不忠,是對朋友的不義。父母、老師、組織、朋友對我們施恩的目的歸根結底並不圖報,他們之所以施恩就因爲希望我們成爲有益於天下的人,我們能夠報答天下就是對施恩者最大的感恩。一個知道報小恩,更能報天下大恩的人,一定是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定是個高尚的人,一定是個有益於國家的人,善報恩者其德必優,德優者必能懷遠博見。

感恩應該是一輩子而不是一時對等的感恩。

有恩必報是道德優良的體現,受人滴水之恩,即意味着受者負人一輩子恩情債。欠債還錢容易,但欠恩情債卻是窮盡一輩子都還不清的。在我們最爲需要時,施恩者那怕是最微小的幫助,也將對我們的`未來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無論失敗成功,都傾注了施恩者的仁愛厚朴之情,都令我們今生感激涕零,不敢有忘。知感恩者乃大仁大義之人,忘恩者乃不仁不義之徒,其順勢發展,正如西邊就要落山的太陽而墜入末路窮途,陷淵而不可拔也。所以,感恩決不是一時一地的報答,更不是對等的報答,感恩要的是在報答之餘常懷感恩之心,常存善仁之舉,常做濟世之行。一個人對施恩者一時報答並不難,難的是終身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的心常懷,感恩的義常有,時時不忘感恩,處處不忘報恩,我們每個人要懂得感恩,要讓身邊的人懂得感恩,更要讓世界充滿感恩的心。

道德爲題的作文 篇4

還記得前幾天在微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羅一笑事件嗎?且不論該事件的真假,單就轉發該事件的朋友圈來看,就足以讓筆者感慨萬千。

我是在上體育課的間隙玩手機刷朋友圈時看到衆朋友同學都在瘋狂轉發羅一笑的募捐文章的。說實話,我一直是不喜歡發朋友圈的,除了剛玩微信時興致勃勃地發了幾條朋友圈外,就一直處於潛水狀態,但每當我看到朋友圈大肆轉發同一條募捐信息時,都會在指間猶豫,要不要跟風轉發,可是我真的不喜歡發朋友圈,而且覺得轉發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於是之前我一直堅持堅決不發朋友圈的原則,可是,這次我卻妥協了,也許是因爲同爲文人,對賣文章募捐這一新形式有種深深的同情,也許是因爲這次太多人轉發,特別是微信裏的同學全都轉發了,自己如果不轉發,會不會給同學留下冷血的印象,我覺得是後者的原因爲主,於是,我在道德綁架中無奈地點擊了轉發,轉發後,覺得自己的良心得到了釋然,但又覺得自己像個被強權打倒的士兵,狼狽不已,只不過,這次的強權變成了人們高尚的道德。

道德綁架,是指以道德爲砝碼,要挾個人或衆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我覺得道德綁架現如今已l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連自由的微信,都受到了束縛。

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道德綁架,或許就在公交車上,公車的讓座問題,本來是種自發的美德,現在卻成了年輕人的道德綁架,老年人一上車,年輕人就必須讓座,若有不讓座者,輕則被指責,重則被毆打,年輕人不讓座反被老人掌捆的事件已不少見,讓座本來是爲了讓年老體弱者提供更舒服的條件,可現在有些老年人每天退休生活過得舒適,精神飽滿,有些身體素質比年輕人還好,站一會可能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相比之下,每天忙忙碌碌的年輕人疲於生活,勞累了一天,剛想在公車上眯一會,卻被不分青紅皁白的所謂道德給要求讓座,如果只是勞累還好,還能撐下,讓就讓吧,站會也沒什麼,可若年輕人遇到身體不適時,是否也要強行站起給健壯的老年人讓座?我的朋友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天她正好身體不適,頭暈的很,本想去醫院看病,可就在公交車上,遇到一位老人,一上車看到她沒有主動讓座,就在她身邊喋喋不休地指責她,說她沒有禮貌,不懂得尊老,最後我朋友無法,只好撐着站起來給老人讓座,而她自己卻差點暈倒。我聽了她的講述後不禁唏噓,如果不讓座就被視爲道德敗壞,那麼這種衡量實在是太偏頗了。

而在虛擬生活中,如微信中的道德綁架,也讓人頭疼不已,就像前文中提到的,當朋友們都轉發了募捐信息,或轉發尋物啓事,這時,你是不是也要必須轉發諸如此類的信息,方能顯得你有愛心,不冷血,有人情?這樣或那樣的道德綁架,不管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虛擬網絡中,都如蜘蛛絲般纏繞着我們,讓我們逃脫不得,感到厭惡的窒息。

道德如法律般,本是起着促進規範作用,讓人們有更良好的行爲,但美德的.形成應是人人發自內心的實踐,從而傳播開來,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道德綁架卻讓這種美德成爲了個人的作秀,人們做得不情不願,每每在道德的高壓下做出所謂的善行,都會感到一種噁心與反感,這樣的善行,在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會不會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從而索性不做了,如此這般,又怎麼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而善行,本來是人們發自內心做出的,人們之所以做善行,是爲了獲得內心的愉悅,可是被道德綁架的人,是在不自願的情況下做出的,他們無法在踐行美德後獲得內心的愉悅,也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美德,在下次沒有道德的監控下,會不會變成一種可怕的冷漠?

我們尊重道德,但拒絕道德綁架,讓道德在空氣中自由的呼吸,比將它強行加壓到人的身上,會更讓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