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廠爲題目的作文

老廠建於1958年,建廠那會兒,老媽還是個小P孩,我就更不知道在哪座仙山修道了。70年代,老媽作爲知青,上山下鄉接受鍛鍊。4年之後,被招到廠裏開始學徒生涯。好在廠離家不遠,不到20公里地,老媽休息時可以常回家看看。不過,那時的交通不發達,錯過了班車,老媽只能暴走回家,聽說3小時以內能解決戰鬥。想想我現在每次上峨眉山,從萬年寺停車場走到五顯崗,單邊也是15公里的山路。

老廠爲題目的作文

老媽那會兒住在廠裏的單身宿舍,類似於筒子樓的4層建築,每間約10平米,8人一間。許是那會兒和室友們相處的不錯,後來好多年,看見那時的室友阿姨,老媽都會很熱情的招呼,很高興的給我介紹阿姨的過去現在。

老廠的車間很多,廠區也很大,鼎盛時期全廠職工過萬人。廠區共四個門,一道門運送物資;一道門臨河,據說是領導來訪時纔開的;剩下兩道門剛好開在相反的方向,我們稱爲前廠門和後廠門。前廠門地勢低,後廠門位於烏龜山上。職工上下班就從這兩道門走,因爲生活區就位於這兩道門外。每個生活區都有超過30棟的建築,包括各類配套設施在內。比如哺乳室、幼兒園、醫務室、水廠位於後廠門;中國小和技工校、預製廠、磚廠在前廠門。食堂、澡堂則兩個生活區都有。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老廠儼然一座熱鬧的小城鎮。

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就是上下班時間。上千人像潮水似的,進出廠門。前廠門口的10餘輛廠車一字排開,接送住在市區的職工和家屬,老廠離中心城區有3、4公里的距離。廠車走了,食堂就成了最熱鬧的地方。單身職工們就不用說了,我們這些小P孩也是那裏的常客。早上買個饅頭、蛋糕,晚上打個菜之類的,跑腿人員都是家家戶戶的小孩兒。最喜歡看那些個大蒸籠了,並排躺兩小孩在裏面不成問題,好多層碼的比成人還高,冒着團團熱氣。食堂的叔叔們用拖車拖着出來,白白胖胖的饅頭,整整齊齊的睡在蒸格里,看着就想下口整。那時的饅頭真心便宜,二兩一個的,不到一毛錢。偶最愛啃饅頭皮,每次都是邊走邊扒皮,等回到家饅頭已成躶體。多年後食堂拆了,也曾自己動手做過。面揉幹了,饅頭不潤,不化渣;面揉溼了,饅頭不成型。酵母放少了,死麪,饅頭不泡。鹼少了,饅頭酸;鹼多了,饅頭黃,開裂。總之,“白白胖胖”真心是技術活啊!

廠區沿河而建,在某次百年不遇的洪水中,整個廠區變成了一片紅色的汪洋。包括整個前廠門,後廠門的'幼兒園等,都進水了。我猜想當年設計廠址的人,腦子肯定也進過水。洪水佔據着廠區達半月之久,一直漲到寺廟中,千手觀音娘娘的腳下才褪了。老媽說重新開工時,車間裏還有1米多深的積水,後來整個廠區建了10來米高的防洪牆。很慶幸老媽在那次洪水中安然無恙,但是不幸的人也很多。比如我的一位同學,從穿開襠褲時就一個班的同學。印象中一直特別的瘦小,左手有殘疾。長大了聽老媽說是因爲洪水阻斷了道路,延誤了接生時間,一對好好的雙胞胎,一個死了,一個活下來了,卻落下病根成了終生的殘疾。他的父母幾年後,離婚,各奔東西了。

幼兒園被淹了,可是雙職工的小朋友們照樣得有地方看管吶,幼兒園搬到了寺廟中暫時過渡。依稀的印象中,我們班的教室,就在千手觀音娘娘的院裏。寺廟裏有股山泉水,冬暖夏涼,信衆說是聖水,能治百病。整個寺廟的建築物外都有水道,接屋檐的雨水,同時交錯相連的引導着山泉水。泉水清亮見底,一年四季水中都有半透明的小蝦米。這個就是小朋友偶,渡過週末的一大樂趣:抓小蝦,順帶洗腳。當然有玩的忘了回家的時候,被老爹老媽親候到,就是一頓筍子炒肉。現在想來被炒的時候真心不少,輕微懲罰打手心,嚴重情況整坐墩嘎嘎。那塊青綠色的小竹板至今記憶猶新,什麼到河邊搬個螃蟹;拐帶家裏的香腸燒烤;玩彈弓把別人家玻璃打了……各位小夥伴們,小時候都沒少幹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