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 900字

碑_900字

碑 900字

大概是從有了神話開始,也就有了祖先這個概念。再沒過多久,人們就有了爲死者立碑的行爲。

在那樣生產力極其不發達的年代裏,這樣的事,真是奇妙。與其說他們是飽含着懷念來做這樣的事,不如說,他們心有敬畏。如果說祭天是在與神交流的話,那麼立碑無疑也是與鬼神的一種交流形式,人們不敢怠慢,不敢褻瀆。但又不完全如此。埋的既是親人,也就讓立碑的過程顯得有了很多人情味,不如祭天儀式那樣生硬、冰冷。這就是最初的碑,儀式感十足,略帶些溫情。

也不知是什麼時候,人們開始在碑上刻字了。上面大多寫着死者的生平事蹟,加之螭首龜趺。碑文中,有歌功頌德的,有滿紙辛酸的,更多的,不過是平凡的一生。隔那麼幾十年,幾百年,讓後人去讀,纔會發現,人的一生,也只有那麼區區數百字。甚至有時候我們也說不清,古代碑文對於後世而言,表現得到底是一個故事,還是一種書法。不是沒有空着的'碑。武則天的墓碑上就沒有碑文,不過應了那個大學聯考題——“給生命留一點空白”。貧民也好,天子也罷,無論碑上寫的多寒酸或多華麗,碑下埋的,都終究會變成一堆白骨。生命,從來就與碑無關,碑,只屬於後人。它被時常清掃,被人寄託以哀思與懷念。

然而,更多的人使沒有碑的。戰火裏死去士兵與平民,大多橫屍荒野,就如同自然界永恆的法則——能量守恆。他們從動植物身上獲取的能量,最終都隨着他們的死而融入泥土,說不上欣喜,也說不上悲傷,有借有還一般的理所應當。而我們此時此刻所踩着的土地,又是誰身軀的化身呢?我們無從得知。彷彿——他們不曾活過,更不存在於這個世上。這便讓我淺薄地察覺到了碑的意義——立在一塊地上,以表示曾經活過。如此說來,有碑的亡靈,也算芸芸衆生中幸運的那一部分人了。

在時光流轉之中,我們現代人已經與碑,格格不入了。

試想在一個微雨的傍晚,你若路過荒郊野嶺的一座孤墳——它高高拱起的黃土,以及白字黑石的碑,彷彿是與死神簽署的生死契約,上面寫着“顯考某公某某”,像是借債人籤的名,表示債已還清——此時的你,是心懷敬畏,還是無比恐懼呢?

現代人更習慣的事將死人送進殯儀館,然後是火葬場,最後挑一處公墓。刻碑那種事,已經漲到五六千了。也不知是該怪刻碑的人,還是送葬的人。現在甚至公墓所要交的錢也漲了,更有甚的是又使用期限——二十年。也不知政府要怎樣收——這飽含悲痛的錢?

農村,也不爲樂觀。立碑,都成了一種負擔。

至此,碑也就少了敬畏與溫情,多了麻木與冷漠。

至少,心裏也應當立一座碑吧,或爲一個人,或爲一種溫情,或爲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