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魄_900字

山自是山,水自是水,山水迷茫處,不過是夢的迷茫,而夢裏的落花,原本都有宿。 ——題記一張素琴拂起,喚回古典情懷,自然之中的明淨與清澄,是歷代文人生命裏的一種默契。古琴藝術發展至今,在琴曲的內容裏,我們讀到的,是琴家寄予自然的情調與意蘊,以及對其韻味意境的追求。

琴魄_900字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司馬相如的一曲鳳求凰打動才女卓文君,與其遠走結爲伉儷。如果說,一段古琴成就了一段愛情,如梁祝一般成了浪漫愛情的化身,那麼另一段古琴,卻譜寫了震撼人心的一幕。那就是嵇康的《廣陵散》,廣陵止息,嵇康絕響。還有那家喻戶曉的高山流水覓知音,更是千古傳頌。泠泠七絃,暗訴了三千年前伏羲與大鳥的美麗邂逅,因此有了琴的史制;悠悠古韻,潛蘊着古今尋覓的知音之琴情。在古代,古琴成了世人君子的常御之器,古琴音樂與琴藝、書法、繪畫構成一體,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幾乎成了古代文人的必修課。古琴,一種英雄的樂器,一種隱修的樂器,琴與心合,琴是心的表達,是生命與思想的完美體現。在文人的詩句中,“琴”也有着完美的體現。從《詩經》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到《論語》中的“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再到唐代白居易的“琴中古曲是幽蘭,爲我殷勤更弄看”直至宋詞中易安的“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但時至今日,音樂文化的潮流早已今非昔比。從高雅的西方交響樂,到富於表現性觀賞性的搖滾樂,從風風火火的“三高”演唱會,到備受冷落的民族音樂,古琴的地位,也呈現出頹勢。本爲“琴,、書、畫”四藝之首的七絃古琴,現在又有幾人知曉,而又有多少人是琴箏不分。在各大樂器店裏。琳琅滿目的是西洋樂器,卻沒有古琴的一席之地。如今,古琴傳統再不能像以前一樣在溫室般的.環境下受到栽培與保護,而必須像其它樂種一樣,在社會上掙存。

歷史的塵埃裏,古琴文化傳承的是古代先人們的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將生活方式藝術化,而又將藝術生活化的寫照原本,心是一條綿延千里的河牀,不流淌歡樂,就流淌悲哀,不流淌關於未來的美夢,就流淌關於往事的傷痕。原本,心都有岸,岸上的青草,原本都有夢,而夢裏的落花,原本都有歸宿。歷史的選擇,不會將我們中華文化的經典所拋棄,經歷磨難過後,會更加燦爛的傳承下去。跟隨古人的腳步,探求中國的味道,我們會發現:一切皆在於激活現實生命個體的情感因素。這就是古琴文化的終極價值。有一種聲音,它是獨特的,能讓每一位流淌着同樣血液的龍的傳人爲之深深打動和沉迷。一種雅樂,讓人們的生活親近自然,從天籟裏,獲取一種震撼,一種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