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六盡巷的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六盡巷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六盡巷的作文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這是今年春晚趙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中的歌詞,歌中所唱到的“六尺巷”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老家——安徽桐城。

安徽桐城曾是清代最重要學術流派桐城派的故地,有“中國文都”之稱。“六尺巷”更是桐城人家喻戶曉的地方,記得我第一次隨父母回安徽老家看望爺爺奶奶時,爸爸便帶我去“六尺巷”參觀遊覽。爸爸說,作爲桐城人,一定要知道“六尺巷”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桐城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問題上發生爭執,兩家各不相讓,將官司打到了縣衙。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的名門望族,縣官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給在京城的張英求援。收到家鄉書信後,這位當朝宰輔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流傳至今的打油詩:“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見回信,張家人豁然開朗,將圍牆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便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從此以後,這條六尺寬的巷子就以“六尺巷”之名聞名鄉里,成爲我們桐城人禮讓的一段佳話。

我們在生活和學習當中,可能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糾紛和矛盾。記得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因爲班裏的同學人數太多,每個人的座位空間都很狹窄。有一次,我的鄰桌同學就因爲前後的距離太擠,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鬧得很不愉快。我看到他們這樣,便想起家鄉桐城“六盡巷”的故事,於是,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兩人聽,勸他們學學當年張、吳兩家互相禮讓的精神,要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謙讓。在我的耐心勸說下,這兩位同學終於握手言和了。

“六盡巷”的故事,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體現,作爲桐城人,我更要繼承和傳承禮讓精神,讓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能夠發揚光大。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懷着一顆禮讓的心與人相處,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