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冬至的作文600字錦集五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冬至的作文600字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冬至的作文600字錦集五篇
冬至的作文600字 篇1

據說在古代冬至是一個盛大的節日。人們都是放假的,會跟過年一般熱鬧。在冬至要祭祀祖先,要吃熱氣騰騰的餛飩餃子,還有諺語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可見這個節日是真實存在的。在我國的北方則認爲冬至這天,是一年當中最冷的一天,也是最適宜滋補的一天,所以人們會吃羊肉啊狗肉啊!因爲中醫認爲狗肉羊肉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吃了以後,冬天就不會怕冷了。

轉眼間,又是冬天了,又到冬至了。

今年的冬至,我知道了德清的冬至習俗,就是冬至上墳!感覺上這冬至和清明有些雷同,也是祭祀,也是到已故親人的墳上掃一掃。但是好像又有點不一樣。至少叫法不同,清明叫掃墓,冬至叫上墳。

冬至,我跟着奶奶和爸爸來到山上。我的爺爺和他的母親都葬在同一座山上,只是一個在東面,一個在北面,彼此孤零零的兀立着。西北風颳過,呼呼地響,好像他們知道我們來了一般。

上墳,要先給年長的上,所以我們一行人先來到祖奶奶的墳前,我不記得我有過這個祖奶奶,因爲沒有見到過,所以她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遙遠了。可是作爲她的後代子孫,我還是很恭謹地在墳前彎腰行了三個禮。然後我就認真地看起墓碑上的字,碑面上的紅漆經過這許多年,早已掉下來了,只能勉勉強強看出上面的字跡。看着這斑駁的碑,看着這有些年歲的墳,看着墳上長着的野草,感覺這墳不僅是冷清,還感覺特別的蕭瑟。我其實心裏有點怕怕的感覺。可是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距,規距不可忘記,我們要傳承,也要恪守。接下來,我跟爸爸兩個人清理了一下墳上的雜草,再給老祖宗的墳添上一層新土。

然後我們來到爺爺的墳前,雖然我同樣沒有見過爺爺,但是奶奶和爸爸經常說起爺爺,所以感覺熟悉一點。我們同樣給爺爺的住所清理了一下,然後添上一層新土。

離開祖墳,下山時,我又回頭看了看墳上新添的黃土,感覺這好像是給老祖宗們新添了一牀被子,冬至以後就是小寒大寒,會很冷,如今老祖宗們有了這牀新被子,估計整個冬天都不會凍壞了!

今年的冬至有點冷,但是我想我的先人們會睡的很安寧。因爲冷冷的冬天,暖暖的冬至,以及冬至後的每一天。

冬至的作文600字 篇2

已經過世的太姥爺享年九十三歲。他生前結交了許多朋友,他們經常到太姥爺家串門兒。

一天,一位與太姥爺關係很好的朋友來到他家。他們坐在炕上聊天,聊着聊着,那位朋友就半開玩笑地問:“老爺子,你啥時候死呀?”不想,太姥爺對這個玩笑還挺認真,他思索了一會兒,一臉嚴肅地說:“我今年冬至那天死。”那位朋友被太姥爺的“幽默”給“逗”樂了,大夥兒也都以爲太老爺在開玩笑,哈哈地笑成一團,誰也沒把他的話當回事兒。可是太姥爺卻沒有笑,他還是一臉嚴肅,一言不發地坐着。

一轉眼,天氣變涼了。冬至前兩天的晚上,太姥爺坐在炕上,眼睛呆呆地瞅着前方,許久,他嘆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明兒就是冬至了。”大家都聽到了,可是沒人吭聲。儘管他們都知道,後天纔是冬至,可他們想,人歲數太大都會犯糊塗,而且哪一天是冬至也不重要。顯然,他們都已經把那個“玩笑”拋到了九霄雲外。

第二天(也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早上,太姥爺沒有像以前一樣,起個大早去澆菜地。大夥兒都覺得奇怪,進屋一看,太姥爺躺在牀上,正呼哧呼哧地喘氣,眼睛死死地盯着天花板,一動也不動。大家趕緊圍過去,四姨趕緊摸了摸太姥爺的手——冷得像冰一樣!大家十分驚慌,顯得不知所措。這時大夥才恍然想起那兩句話,他們後悔沒有重視這兩句話,可現在什麼都晚了。

那天下午四點,太姥爺離開了我們,哀哀的哭聲在房間里長久地迴盪……

在這長久迴盪的哭聲裏,我們彷彿看見了太姥爺在田間勞作時滾滾的汗水,彷彿聽到了太姥爺教誨我們如何做人時諄諄的聲音,我們腦海中像過電影似的播放着太姥爺辛勞清苦的一生……

唉,太姥爺終究死在了自己選定的日子裏。這事說起來真是有點兒奇怪,太姥爺怎麼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呢?難道真有什麼神呀鬼呀之類的東西託夢給他不成?可惜這些我們已無從考證了。儘管我們都知道太姥爺死的那天不是冬至,可是從那天起,每年的那天成了我們的冬至,永遠的冬至。

姜思楚 指導老師 高詠梅

冬至的作文600字 篇3

聽老人們常說,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難熬的日子就到了,數九寒天的日記就開始了。可今天並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節。古老的節氣,遙遠的由來,卻是今天的好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天文學角度看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陽幾乎直射在南迴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着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所以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人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吃餃子,你知道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嗎?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的作文600字 篇4

溫暖冬至當香味嫋嫋升起,竈火漸息,用那雪白的糯米粉包裹的湯圓啊!那甜甜的,黏黏的,熱氣騰騰,幸福滿滿的湯圓呀,滿是我們同學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

今天是冬至,學校竟然安排我們做湯圓,真是意想不到啊,大家都開心極了,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學校裏做湯圓。老師先幫我們分好糯米糰和麻心,再把我們每8人分成一個小組開展活動。好,湯圓開做啦!我們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球,然後壓扁加入少量麻心,像包餃子一樣,把皮粘合在一起搓成圓球。

當然,我遇到了問題總是不能把湯圓搓圓,總是有一個一個的“小尖角”。裝着餡的湯圓裏頭似乎有許多調皮的小人,像是把腳一隻一隻翹出來,形成一個一個尖尖的角,真是難看。哎,都是軟軟的糯米粉惹的禍,任我們怎麼努力搓都沒用。後來,我乾脆等“湯圓們”幹一點了,硬一點了再去搓,裏面的“小人”安心了,不會再動了,真是“軟的不服,得來硬的”!

再看看其他組的同學瞧,有的同學把餡放得太多了,結果成了“黑煤球”;有的同學沒放餡,湯圓就成了“實心球”。施捷仁同學在做的時候,禁不住鮮美的麻心餡的誘惑,往嘴裏一點一點的塞,引起了同學們陣陣笑聲。一節課過去了,我們的湯圓做得差不多了,一個個白白的“胖娃娃”整整齊齊地擺在桌子上,像“孩兒兵”排着隊伍等隊長檢閱呢!做好了,當然少不了吃這個環節。

嗨,熱氣騰騰的湯圓來啦!湯圓冒着熱氣,在盆裏等待我們品嚐。“咦?這湯圓湯的顏色怎麼跟在家裏吃得不一樣?”哦,是湯圓的“餡漏”了!後來我們知道,原來“罪魁禍首”是王子木。他做了一個“黑煤球”湯圓,外頭是餡,而餡的裏頭纔是糯米粉,所以,我們的湯圓湯全被它“污染”了。雖然湯圓包得不是很好,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一碗碗熱熱的、親手包的湯圓,一碗碗承載着同學們歡聲笑語的湯圓,在寒冷的冬天散發出陣陣暖意。

冬至的作文600字 篇5

還在兒時就知道冬至這天必吃餃子,當時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只記得媽媽的那句話: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個年月餃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況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來可以有餃子吃了,這是我家的傳統習慣一直沿續到現在。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程,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不斷的被國民所認同和傳承。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民間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辭官回家鄉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的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分給來求藥的每個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學着“妖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醫聖張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今人們講究進補養生保健,在嚴冬季節裏進補是多數人的選擇。從中醫養生方面講,冬令進補也是在冬至前後;三九天開始。民間早就有“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爲,在冬至前後進補爲最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九九歌》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