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爲盾,堅守是矛作文

面對他人的侮辱,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快意恩仇針鋒相對,妥協好像已經成爲公認的一種有失尊嚴的做法。然而,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妥協爲盾,堅守是矛作文

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韓信被一幫好事少年阻攔,這些“小混混”以胯下之辱向他發出挑釁。是奮起反擊,還是忍氣吞聲?自己的理想還在遠方,爲一時的快意而與一羣連生命都不當回事的挑釁者一爭高下實在沒有意義,所以韓信選擇了妥協。這種妥協不是懦弱,是一種大智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妥協之餘,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正是這般豁達的心胸成就了他,使之成爲一代名將。

妥協並不代表失敗,有時反而是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徑。越王臥薪嚐膽,最終三千越甲吞吳。面對兵敗國破的慘痛現實,越王勾踐選擇向吳王夫差妥協,自願赴吳爲奴。穿粗衣,吃劣糧,甚至爲吳王嘗糞……這樣的屈辱,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來,但是勾踐做到了。不僅如此,他還臥薪嚐膽,砥礪意志,最終在吳越之戰中,大敗吳軍,一雪前恥。顯而易見,勾踐的妥協乃是一種迂迴戰術,是通向成功的有力途徑。

與勾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大敗潰逃至烏江時,項羽堅守自己的所謂的氣節,自認爲愧對江東父老,自刎烏江。但正如杜牧詩中所慨嘆的`那樣——“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堅守着他的信仰,卻不知道妥協並非與堅守完全對立,他不曾意識到堅守與妥協有時乃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像勾踐那樣,懂得堅守與妥協,才能在絕境中力挽狂瀾。

面對強盛的敵軍,晉文公選擇了妥協,退避三舍,避敵鋒芒,然後出其不意,遂成一代霸主;面對慘淡的人生,司馬遷選擇了妥協,最終完成了《史記》;甚至日本向大唐派出遣唐使、留學生也可以看作是日本人的一種妥協,面對強敵,暫且隱忍,學習對方長處,強大自身力量,最終成爲世界強國……這些事例無一不在明示我們:適度妥協正是助力成功的一種手段。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正是水“不爭”的妥協,“利萬物”的堅守,才使它處於道的最高境界——“上善”。所以以妥協爲盾,用堅守爲矛,我們才更容易在人生的困境中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