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悽美,氣吞山河。它向世人所傳達的,是一個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風格。今天小編就爲大家提供了介紹端午節的作文,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介紹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一:介紹端午節的作文

端午吃糉子作爲全國性風俗最早始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糉子已 經成爲端午節的必備食品。隨着時代的變遷,如今端午節的糉子品種繁多,在黔西南州最受歡迎的是肉糉、板栗糉、 火腿糉等,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調節,如加入桂圓、蜜餞等甜口味的糉子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對於端午節 吃糉子的由來,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將它視爲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在我州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紀念一位藥 王,因爲民間說法五月是“毒月”,這位藥王就將藥材包裹在糉子裏分發給羣衆們吃,人們吃了糉子後都一直平平安 安,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他,就在每個端陽節的時候包上糉子,除了具有紀念意義,更是希望自己及家人都平平安安。

掛艾條和菖蒲。艾,又名家艾、艾蒿,它有一種奇特的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而菖蒲是多年生水生 草本植物,它也是一味中藥,能提神醒腦、殺蟲滅菌。每年端午節,黔西南州家家戶戶都會在門頭上掛上艾條和菖蒲 ,菖蒲可以驅魔祛鬼保平安,艾條則代表招百福,更可使身體健康,在安龍等地,尤其是婦女,在端午節這天都是會隨身帶上一兩片艾葉,據說是能僻邪驅瘴。

飲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因此,黔西南州民間認爲雄黃酒能讓蛇 、蠍、蜈蚣等毒蟲畏懼,於是在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讓身體健康。

“遊百病”。“遊百病”是黔西南州端午節一種很特別的習俗,就是端午節當天人們總要到中草藥市場逛一逛, 看看各種中草藥,聞一聞滿街的中草藥味道,順便帶上一些菖蒲和艾葉回家掛在門口,據說這一聞就能驅除百病。

佩戴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在冊亨縣者樓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 布依族,每年的端午節,大人們就縫製一些小動物掛在孩童的胸前,以祈求驅邪避災。在香囊中有的塞入艾葉,有的 撒上一點雄黃,以避除穢惡之氣,因此民間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篇二:介紹端午節的作文

“端午節”伴隨着驕陽似火的五月如期而至。端午這天最重要的就是吃糉子,我最喜歡吃糉子了,那又甜又粘的 糯米,美味可口的陷料,讓人一想起來就流口水。

端午節還沒到,我就嚷嚷着讓媽媽給我買糉子吃,我專門挑我最喜歡的“叉燒”味糉子,一下子買了一大袋。到 了端午節那天,我家“召集”了超市裏的所有種類的糉子,什麼“薏米果仁”啦,“蜜棗山藥”啦,等等等等,應有 盡有。

媽媽先端上來了一盤“三全龍舟棕”,我哪裏顧得面子,只是搶。爸爸好像早有預謀,也沒有伸手拿糉子,清清 嗓子,慢條斯理地說:“今天我們別隻顧吃,來點新花樣,咱們來說一說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能說出來的,就可以吃糉子,說不出來的,就不可以吃糉子。”我心裏悶悶不樂:吃個糉子嘛,幹嘛搞那麼多的條件。唉,父命難違,爲了吃到美味的糉子,我只好講一段了。於是,我放下了剛搶到手的糉子,便眉飛色舞:“糉子源自於屈原。屈原是春 秋時期楚國人,在楚國當宰相,可是由於當時楚王昏庸無能,聽信奸臣的挑撥離間,把屈原放流到了江南一帶。屈原 在江南教人們讀書,給人們分發他那僅有的一點積蓄,當地人都是分愛戴他。當屈原得知楚國滅亡後,十分的悲痛,就懷抱一塊巨石跳江自殺。當人們知道後,連忙的駕船到江上打撈屈原的屍體,可是怎麼也撈不到,只好失望的回到了岸 邊,可人們又怕河裏的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用蘆葦包了幾個飯糰投入江中,讓魚和蝦餓了就吃飯糰,千萬別吃屈原 的屍體。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吃糉子的原因。”

聽完我的演講,連爸爸都給豎起了大拇指,不過我纔不關心呢,我只是埋頭吃那令我朝思夜想的糉子,過了一會 兒,媽媽又端上來一盤糉子,我一看,不禁的大叫一聲:“我的媽呀,這也算是糉子?”原來這幾個糉子又長又粗,還 是圓筒形的,不論大小還是形狀都酷似我最愛吃的“天冰小神童”冰淇淋。我拿起一個嚐了嚐,味道還不錯呢!

品着這獨具風味的糉子,我真爲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篇三:介紹端午節的作文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是爲紀念屈原而寫下的。端午節也是因爲屈原而流傳於世的。包糉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因爲當時撈救投泊羅江而死的屈原所傳承下來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賽龍舟不再只是單純爲紀念屈原而舉行的了。它演變成了一項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的精神的運動。賽龍舟這項具有紀念意義的運動,不僅是突破了時間、地域的界限,還成爲了國際性的賽事,得到了新的發展。

包糉子也是爲了紀念屈原,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糉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蘆葦葉在外圍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當然,糉子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地區,就會包出不同的糉子。雖然形狀各異,但是都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雖然風味大不相同,但都寄託着老百姓對屈原這位偉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了。可是,心中卻有一種淡淡的失落感。隨着社會的發展,端午節的節日氣氛也在逐漸的減弱。端午節和衆多的中國傳統佳節一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之說不只是爲了紀念屈原這一個,但卻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說,雖是衆說紛紜,卻也爲它增添了不少神祕與魅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端午節在我國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澱,從而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內涵。

其次,端午節還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節的每一種延續下來的紀念活動,無不是寄託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與心願。如果說端午節是因爲傳說而顯得更加動人,那浸透在端午節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則讓它散發出永恆的魅力。傳說可以動人,而情更加感人

節日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於挖掘和弘揚,有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爲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後”的代名詞,而應該成爲新時代我們引以爲豪、爲傲的民族瑰寶。

篇四:介紹端午節的作文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裏多放些東西,堅持幾天不去菜市場而已。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節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節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候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的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節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在能親自做的時候,不要買了吧,因爲一個簡單的“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篇五:介紹端午節的作文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篇六:介紹端午節的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是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端午節最早源於戰國時期,當時有個叫屈原的楚國人,他在楚王身邊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的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而賽龍舟是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而糉子則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魚蝦吃食,故而將米飯等食品做成糉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屍。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好好的繼承下來!

篇七:介紹端午節的作文

“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今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在這江南青青的色彩裏、溼溼的雨季中緩然而來。在江南的雨中,那清涼的春雨淅瀝瀝的一直下着,伴着我們舒緩閒適地度過了這個美好的節日。

推開家門,一陣如風鈴般清脆的笑聲和着青青的糉草葉香味便向我襲,一定是姐姐和媽媽正在包糉子。我看狗夠黑豆也彷彿受到糉草葉清香的誘惑,興奮的在客廳裏亂竄,似要嗅上一口這個季節的味道。姐姐聽見開門聲響從廚房裏跑了出來。一見到我就撲過來抱我,連連的說我又長高了,可是姐姐依舊沒變還是那麼樂觀依舊笑靨如花。

接着大家開始吃糉子,今年我們家的糉子形狀可謂千奇百怪,有方的有圓的還有像牛角一樣尖尖得。大概是姐姐的傑作。綠剝開墨綠色的糉葉,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團裏鑲嵌着幾顆深油紅亮的瑪瑙棗。綠白紅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豔麗動人。散發出淡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膩,黏黏而爽口。

端午節,是傳統的節日,我固然不會忘記關於端午的來歷,不會忘記詩人屈原,不會忘記圍繞端午的許多故事。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天空也會飄着牛毛細雨,而小小我總是倚在祖母的懷裏看着祖母嫺熟的包糉子,認真的幫我做着香袋。

如今打開我的衣櫃,還能看見一隻紅緞綢的香袋,它用五彩線繫着,香袋下面的穗子是用蒜梗和五顏六色的花布剪成的小圓圈綴成的,是的這便是那年香袋是祖母爲我縫製的只可惜,如今物在人去,花落花開,鶯歸燕已十餘個春秋。

端午!你給我帶來需多快樂也勾起我對如煙往事的無限懷念。端午的味道,是我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