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廣東大學聯考語文真題試題及答案彙總「A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

2015年廣東大學聯考語文真題試題及答案彙總「A卷」

  語 文

試卷共8頁,24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和考生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A)填塗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

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後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塗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作答選做題時,請先用2B鉛筆填塗選做題的題組號對應的信息點,再作答。漏塗、錯塗、多塗的,答案無效。

5.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後,將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棱角/菱形 窒息/對峙 稽首/稽查

B.僥倖/阻撓 絢爛/馴服 稱職/職稱

C.塑料/朔風 叫囂/發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礫/罹難 挑三揀四/挑撥離間

2.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石鐘山上那些錯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記載着天下興衰的石刻令人歎爲觀止。石鐘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圍繞這一名字的由來,人們開展了激烈的爭論。捲入這場爭論的,有名揚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馬倥傯的赳赳武夫,還有名不見經傳的山野村人。無論結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鐘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歎爲觀止 B. 戎馬倥傯 C. 名不見經傳 D. 不容置喙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今年五一節前夕,發改委發出緊急通知,禁止空調廠商和經銷商不得以價格戰的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

B.據報道,某市場被發現存在銷售假冒僞劣產品,僞造質檢報告書,管理部門將對此開展專項檢查行動,進一步規範經營行爲。

C.隨着個人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互聯網以不可阻擋之勢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影響社會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變革浪潮。

D.打車軟件爲乘客和司機搭建起溝通平臺,方便了市民打車,但出租車無論是否使用打車軟件,均應遵守運營規則,這才能維護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和合理要求。

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語段,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從漢字筆畫的統計分佈規律來看,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認爲簡化漢字的理想目標是把十畫以上的字簡化到十畫或不足十畫。

③爲了增強區別性,對那些筆畫較多的非常用字還是不去簡化爲好。

④文字的應用首先要保證看和讀的方便,要有相當的清晰性和和區別性。

⑤但把筆畫簡化的十畫或不足十畫,勢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給看和讀帶來困難。

⑥其次纔是筆畫簡單,寫起來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個“□”是爲考查而設) ,完成5—9小題。

盧象昇,宜興人。象昇雖文士,善射,嫺將略。(崇禎)六年,賊流入 輔,據西山,象昇擊卻之。賊走還西山,圍冷水村 ,象昇設伏大破之。象昇每臨陣,身先士卒,與賊格鬥,刃及鞍勿顧,識馬即步戰。逐賊危崖,一賊自巔射中象昇額,象昇提刀戰益疾。賊駭走,相潔曰:“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駐與牛蘭。召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賜象昇尚方劍,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師及郊。當是時,嗣昌起潛主和議。 象昇聞之,頓足嘆曰:“予受國恩,恨不得死所,有如萬分一不幸,寧捐軀斷脰耳。”決策議戰,然事多□嗣昌、起潛撓。疏請分兵,則議宣、大、山西三帥屬象昇,關、寧諸路屬起潛。象昇名督天下兵,實不及二萬。次順義。

清兵南下,三路出師······象晟提殘卒,宿三宮野外。十二月十一日,進師至賈莊。起潛擁關、寧兵在雞澤,距賈莊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應。師至蒿水橋,遇清兵。

象晟將中軍,大威帥左,國柱帥右,遂戰。旦日,騎數萬環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楊陸凱懼衆之殘其屍□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死。一軍盡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財,募滇軍隨象升討賊。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撫王夢尹以擾驛聞。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贊曰: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摯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爲之要之亦天意也。

(選自《明史·盧象昇傳》,有刪改)

【住】①嗣昌、起潛:指楊嗣昌、高起潛。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善射,嫺將略 熟習

B.逐賊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順義 駐紮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虛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潛撓

②楊陸凱懼衆之殘其屍□伏其上

③揹負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 ①爲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 ①爲 ②且 ③乃

7.下列文句中,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爲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爲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爲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爲之要之/亦天意也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盧象昇作戰總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負重傷也鬥志不減,令賊寇聞風喪膽。

B.楊嗣昌、高起潛主張同清軍和談,盧象昇反對這種妥協行爲,決心以死報效祖國。

C.盧象昇陷入清軍的重圍之中,仍然奮勇殺敵,體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D.侯弘文追隨盧象昇討伐賊寇,在驛站受到圍攻,盧象昇趕去救援,但未成功。

9.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①象昇麾兵作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4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2)盧象昇爲什麼會兵敗?請根據文本分析。(3分)

10.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7分)

早過大通驛①

查慎行

夙霧才醒後,朝陽未吐間。翠煙遙辨市,紅樹忽移灣。

風軟一江水,雲清九子山。畫家濃淡意,斟酌在荊關②。

①大通驛:在安徽銅陵,大通河由此入長江,作者乘船途經此地。

②荊關:五代後梁畫家荊浩、關仝,二人擅長山水畫。

(1) 第三聯的“軟”字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特色,請作賞析。(4分)

(2) 詩題的“過”字在詩句中是如何體現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11.補習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選3題,多選只按前3題計分)(6分)

(1)__________,何時可掇?____________,不可斷絕。(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雁陣驚雁,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3)昨夜閒潭夢落花,,______。江水流春去欲盡,,______。(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險以遠,_________。(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每個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個社會是可能不死的。“社會”爲什麼能長久存在?因爲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於人的羣體性。羣體可以超越個體的侷限性。每個個體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與死是有時間差的,生不同時,死不同刻,而不同時間生死的人,不同代際的人,會有共處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個體的人生經驗、知識、感覺、發現、發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傳遞,可以i變成別人的東西,保存在別人那裏。一個人的生命會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識積累,不一定隨他的`生命結束而消失,它們會傳遞給繼續活着的人,可以傳遞給很多人。這種不斷傳遞,就成爲社會很多人共同的知識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形成一個不斷增加的、動態的、分數的“信息庫”,這個信息庫又反過來不斷塑造着新的社會成員的態度和行爲,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同時,由於各種信息載體(石刻、竹筒、書本、磁帶、光盤等)的存在,人們可以把在世記錄下來,儲存起來,留給後人,這樣,即使一個社會真的消失了,一個文化中斷了,但後來的社會,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從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裏學習各種知識——人和人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障礙,進行交流和學習,分享知識和經驗。

文化傳承中,有很多這種跨越時間、空間繼承的例子。比如我們今天經常說“西方文化來自古希臘羅馬文明”,實際上,儘管古希臘羅馬本來就屬於歐洲,但他們的很多文化成就,並不是通過他們自己生物性的後人直接傳到近代歐洲的,而是通過阿拉伯人“轉手”的。因爲在中世紀,歐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東西中斷了,而這些東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裏,後來“文藝復興”,歐洲人不是從自己的前輩手裏,而是從阿拉伯人那裏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臘羅馬人創建的知識。

社會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詩人李白,是一個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種文獻中的詩和詩的風格,則是“文化”。“人”是會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來了,社會長存,文化不死,創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個人創造的文化不僅能保留,還能傳遞,還能影響別人,能激發別人的靈感,實現“再創造” ,所以傳統可以成爲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傳遞,必須是一種歷史過程,所有文化都必須是積累的,沒有積累,沒有超越生死、時空的這種積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從“個人和羣體”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會”這種羣體形勢下,把歷史上衆多個體的、有限的生命的經驗積累起來,變成一種社會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識財富,又以各種方式保存在今天一個個活着的個體的生活、思想、態度、行爲中,成爲一種超越個體的東西。當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這套文化傳統已經存在了,這個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這種由很多人在很長時間裏逐步創造、積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歷史性。

文化的歷史性是廣義的,不僅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是在歷史長河中積累傳承的,更深層、更抽象的很多東西,比如認識問題的方法、思維方式、人生態度等,也同樣是隨文化傳承的。進一步說,文化的傳承,也同樣包含了“社會”的傳承。一個社會基本的結構,夫妻、父母、社區結構,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傳下來的,是晚輩向長輩、後人向前人學來的。學習,繼承中不斷有修正和創新,但只有在繼承中才可能有創新。沒有一個社

會結構是完全憑空構建的,它總是要基於前一個社會結構,繼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東西。比如,即使像美國這樣一個“人造”的國家,其社會結構也不是從美國建立時突然開始的,而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從歐洲移植過去的,實際上是歐洲文化的延伸和變體。

(選自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刪改)

12-13題爲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關於“文化”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如果沒有人的羣體性,文化就不會得以保存和傳遞。

B.在文化傳遞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載體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載體是相同的。

C.歐洲的“文藝復興”和美國社會結構的構建,其文化傳承的具體方式是不同的。

D.一個人可以“不朽”,因爲有文化傳承的作用;一個社會可以不死,因爲有文化的存在。

13.下列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現代社會每個個體的思想和行爲,都會受到前人思想的影響。

B.一個國家失傳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國家的文獻中找到。

C.傳統的宣紙生產工藝,既是前人生產經驗的總結,也體現了前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D.儘管社會面貌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在社會基本的結構上,我們今天與唐代並沒有什麼不同。

14.文化爲什麼“具有歷史性”,請結合本文回答。(4分)

15.下面這段話說明了文中什麼觀點?你是怎麼理解的?(4分)

1994年,上海博物館獲得一批戰國楚竹簡,其內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見過的。比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中收錄的《恆先》,是一部完整的戰國道家佚作,它的出現爲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