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2017屆高三一模語文考試試卷及答案

2017年大學聯考備考工作正在火熱進行中,爲幫助考生們熟悉考試題型特點,有針對性備考,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山東濟南2017屆高三一模語文考試試卷及答案,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山東濟南2017屆高三一模語文考試試卷及答案

本試題分爲第I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10頁。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考試科目塗寫在答題卡和試卷規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

3.第Ⅱ卷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後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塗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第I卷(36分)

  一、(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3題。

車過山丹,遠遠地,像一把摺扇,張掖綠洲緩緩地(漸次/依次)打開了。看啊,浩浩湯湯的十萬蘆葦,密匝匝地開進溼地。詩經裏的蘆葦是愛着的蘆葦,相思的蘆葦。愛得繾綣滄桑,愛得恍恍惚惚,愛到很高很高的境界裏去了。張掖的蘆葦不。有點肥碩,有點霸氣,有點無敵。____________,像一個女孩,青春的底氣十足,讓人除了(愛慕/羨慕),一點辦法也沒有。眼前的蘆葦,沒有憂傷,是大野裏盛開的一朵綠色的蓮,飽滿,乾淨,喜氣揚揚。這樣的蘆葦,_____________。踩在棧道上,是空空蕩蕩的一種聲音,棧道下是水,清凌凌的水。蘆葦的葉子小心地從棧道木板的縫隙裏探出來,柔弱的,可人的,也在風裏輕輕招搖。走一走,棧道突然拱起,搭成一座小小的橋,隨即又平展起來。讓人禁不住驚喜一下。棧道兩邊,蘆葦就推推搡搡地(擠/撲)過來,密不透風。

1.文中加點的字的注音和加點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項是

A.綣(quǎn) 浩浩湯湯 B.滄桑 凌(líng)

C.棧(zhàn) 喜氣揚揚 D.拱起 禁(jìn)

2.依次選用文中括號裏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漸次 羨慕 擠 B.依次 愛慕 擠

C.漸次 愛慕 撲 D.依次 羨慕 撲

3.在文中兩處橫線上依次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它們生命力的旺盛和長勢兇猛沒有什麼能阻止得了

是小女子在世俗裏,滿足,幸福,一臉得意

B.沒有什麼能阻止得了它們生命力的旺盛和長勢兇猛

是世俗裏的小女子,滿足,幸福,一臉得意

C.沒有什麼能阻止得了它們生命力的旺盛和長勢兇猛

是小女子在世俗裏,滿足,幸福,一臉得意

D.它們生命力的旺盛和長勢兇猛沒有什麼能阻止得了

是世俗裏的小女子,滿足,幸福,一臉得意

4.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有霧霾罵市長”是地方民衆的公共訴求,治理霧霾應該大而化之,強調每個人、每個單位、每個企業都能盡一份力。

②人民幣匯率風險、國內股債市場缺乏趨勢性機會、美元升值,投資者希望資產配置全球化,工銀瑞信全球美元債券應運而生。

③從假手機、假移動電源、假移動硬盤到假歐元硬幣,淘寶上的假貨可謂應有盡有,也難怪大家都稱之爲“萬能的淘寶”。

④人的善行要是這麼自然而然,那就真是從善如流了,但在道德學步的階段,搞點“吾日三省吾身”,還是極爲必要的。

⑤50餘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主要負責人,數以千計的全球商業精英紛至沓來,出席了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

⑥陳老先生長期致力於國內民俗學研究,如今他已80歲高齡,還親臨一線調查研究,苦心孤詣,這種精神令人感佩。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5.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如今,無論元宵佳節還是情人節,當熱戀男女已經熟練掌握了互贈鮮花與巧克力,不知還會否有人送給對方一首真摯動人的情詩?

B.同樣是講述歷經磨難而成功的學霸故事,《愛樂之城》不像《爆裂鼓手》那樣,看上去溫情其實慘烈,成爲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C.廣大黨員幹部以傳承紅色基因爲己任,和貧困羣衆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領大家從骨子裏挖掉了“窮根”,讓井岡山率先脫貧。

D.解決民生難點、聚焦發展重點,一年一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時間成爲推動社會發展的“高光時刻”,吸引着來自各行各業的關注,牽動着億萬百姓的心絃。

  二、(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詩產生於西周的禮樂政治活動而非原始宗教儀式,是政壇言說的產物,與歌並不同源,但卻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過,它們的聯繫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樂。在西周,詩的言說主體的身份爲朝廷官員,言說對象爲君臣,言說內容自然也不能脫離政治,故“詩”一開始就承擔着政治言說的特殊功能。《國語·周語上》載厲王時的邵公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見詩在西周時期的功能是補察時政。周代的禮樂政治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禮樂教化向臣民灌輸禮樂倫理道德觀念,所以周代設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這一工作。《禮記·孔子閒居》載孔子說:“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可見,在周代,戰國以前的人將詩看做是禮樂的一部分,詩所承載的是禮樂道德的價值取向。

歌則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質是音樂,適合抒情而不適合言事。歌是一種大衆表達情感意願的形式,而非專門用來表達和傳播禮樂倫理道德,不可能用來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顯然已不能滿足教化需要。於是,有了“詩”這一專門用於朝廷政治文體的產生和“歌”向“詩”的轉變。

這一轉變,在“歌”之外確立了一種新的韻文形態,即詩的形態。這一形態與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質不再是音樂而是“文學”。二是詩一產生就被賦予了政治君臣關係政治言說的性質。這一性質,除決定“詩”最初的作者主要應是朝廷的官員外,還確立了“詩”作爲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的工具性。因而,詩的言說主體的身份是朝廷官員而非普通百姓,言說的內容爲政治而非個體的情感。三是詩多非即時即事的言說,多先爲文字創作。且由於政治演說形式具有一定的規定性,故詩句式齊整,口語成分和雜言較少,如《大雅》《小雅》。

由於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樂,音樂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聖性,又能起着愉悅作用,所以,適應着禮樂政治而產生的“詩”,很自然地繼承了宗教禮樂儀式之歌“音樂+語言”這一形式。將詩與音樂結合,有助於提高詩的地位。另外,當時的書寫工具不發達,藉助音樂可以使詩便於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作用。詩與音樂融爲一體,更有利於承擔禮樂政治的職能。

不過,即使是使用文字與音樂結合這一形式,詩也與歌不一樣。歌的語言和音樂的融合是原生態的存在。歌產生時,音樂與語言是相伴相隨的,沒有音樂不能謂之歌。詩則是先有文字,後來配樂,用於儀式的演唱。由於詩納入了周代“樂”的系統,音樂和詩的對接才被固定下來,但配詩之樂是後來附加的。

(選自趙輝《歌與詩的起源及原始功能異同》,有刪改)

6.下列有關先秦“詩”與“歌”的比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是政壇言說的產物併爲西周的禮樂政治服務,與起源於原始宗教儀式的的.歌不同源。

B.詩與歌雖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詩卻有歌的一些元素,它們的聯繫方式只在音樂。

C.“歌”向“詩”的轉變,是因爲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滿足通過禮樂教化臣民的需要。

D.詩是先有文字,後來配樂用於儀式的演唱,而歌產生時是先有音樂,後來纔有語言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在西周言說主體的身份是朝廷官員,所以詩就具有了政壇君臣關係政治言說的性質。

B.從周代到戰國以前,人們把詩看作是禮樂的一部分,因爲它所承載的是禮樂道德的價值取向。

C.早期的歌適合於抒發個體的情感,藉助音樂可以使歌便於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的作用。

D.“詩”在繼承了宗教禮樂儀式之歌“音樂+語言”這一形式後,詩與音樂就開始結合起來。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在當時社會承擔着政治言說的兩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補察時政,二是向臣民灌輸禮樂倫理道德觀念。

B.第一段中引用《國語》和《禮記》,論證了“詩”的產生與當時統治階級的禮樂政治活動的緊密聯繫。

C.通過與“歌”的大量比較分析,本文重點論述了“詩”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擔的更多的社會功能。

D.本文作者認爲,隨着社會的發展,“歌”無法滿足統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產生了“詩”這種形式。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貞現初,太宗謂蕭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則脈理多斜,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猶不得其理;況朕有天下之日淺,得爲理之意,固未及於弓;弓猶失之,而況於理乎?”自是詔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每召見皆賜坐與語詢訪外事務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苟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若惟署詔敕、行文書而已,人誰不堪?何煩簡擇,以相委付?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治國與養病無異也。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治國亦然,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今天下安危,系之於朕,故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於卿輩,既義均一體,宜協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極言無隱。倘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爲治國之大害也。”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爲蔽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於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爲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書》雲:‘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爲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徵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爲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內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歷數,自然靈長。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爲可畏,誠如聖旨。”

貞現十九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觀古來帝王,驕矜而取敗者,不可勝數。朕恐懷驕矜,恆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讜言直諫,可以施於政教者,當拭目以師友待之。如此,庶幾於時康道秦爾。”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政體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