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研究文獻分析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命題與試題呈現論文

命題文本選擇、命題點選取以及試題呈現,是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的三個核心環節,本文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對現有的研究加以綜述。

參照研究文獻分析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命題與試題呈現論文

  一、命題文本研究

一般來說,在命題過程中,閱讀文本的最終確定需要經歷兩個階段:文本的選擇和文本的刪改。

(一)閱讀文本的選擇

1.選文內容

關於選文內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選文的思想要求和內容要求兩個方面。

選文的思想要求。潘新和認爲,“命題負有言說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的使命”,“命題者不但要在命題上避免負面誘導,使大學聯考成爲文字遊戲,或成爲巧言令色者的遊樂園,而且要負起價值引領的責任。”他進一步指出:“只要是真實的表達,在整體上不違背基本的爲人處事的社會規範和普世的價值觀,就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

劉躍夫也指出:“現代文閱讀材料的選擇應該擯棄功利主義,迴歸到對學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上來。”

另有學者針對某一類文體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如顧之川在分析大學聯考傳記類閱讀文本時明確指出:“所選人物及其事蹟對學生都具有某種人生啓迪或勵志作用,有利於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於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傳遞正能量。”

可以看出,關於閱讀文本的思想性要求,專家們達成了一致認識,即注重正面、積極、健康的思想內容的選擇,使閱讀文本對學生“三觀”及思想道德情操起到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

選文的內容要求。李晶晶認爲:“我國語文閱讀測試,應拓展閱讀材料選擇的視野,廣泛選擇各種類型的閱讀材料,密切聯繫學生的自身生活實際,強調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以真實的生活情境呈現問題,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體現學生真實的閱讀水平,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發展。”

嶽偉等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指出:“試題的素材緊緊圍繞社會生活、時代發展、科技前沿和中學生的客觀實際,通過中學生所關心、熟悉的事例,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陳玉根則提出了更爲概括性的認識,他認爲語料貼近考生的實際即所選材料應符合生活化、地域性和時代感等三個具體的要求。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對選文內容的批判上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如鄭友霄以2004年大學聯考語文的科技文閱讀爲例,認爲目前的科技文閱讀嚴重背離了學生的生活:“出題者混淆了普通閱讀和專業閱讀的界限,這種只有相關專業人員才能閱讀和只有他們纔可能讀到的閱讀文本拿來給我們這些可能一輩子都在進行普通的常規的閱讀的考生,其閱讀的價值何在呢?”

以上正反兩個方面,都表現出專家對這個問題的一致性認識:閱讀文本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2.選文形式

對選文形式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選文文體類型、語言、長度三個方面。

選文的文體類型。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閱讀不同文體的文本需要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缺乏“文體”思維,缺乏“文體感”即“胡讀”、“瞎寫”,“就是不得要領,勞而無功”。命題文本的選擇“要突出選文材料的文體特徵”。然而對於大學聯考到底應選擇何種文本類型,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一些研究者從實際需要出發討論選文類型的問題。有學者從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認爲高中語文課本所教的絕大多數都是經典文學作品,將文學類作品作爲選考內容與高中教學實際不符,並可能導致學生文學素養下降等不利影響,因此主張應將文學類文本作爲必考內容。有學者從高校學習需要出發,認爲高校大學生主要的閱讀對象爲學術類論文,因此應該注重論述類文本閱讀能力的考查(單學文,2009)。也有學者從生活工作的實際需要看,認爲實用文體要比文學作品有更廣泛的運用,因此應該更爲重視實用類文本的考查(徐默凡、李明潔,2009;李晶晶,2010)。另一些研究者從命題的可操作性角度討論選文類型問題。馮爲民認爲:“小說這幾年都未涉及,因爲千字以內的小小說極不好找,也不易命製出有效檢測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好題來,詩歌和戲劇也可以肯定地說是不會選的,原因也很簡單:‘合適’的好詩歌和千字戲劇都不易找,也不易命製出好題來,加之幾年來江蘇卷從未涉及該類選文,論文和雜文不易選文,調查報告篇幅一般都較長,科普文的涵蓋面較廣,選擇的概率相對較低。”

顧之川也曾說:“按照《考試大綱》的規定,實用類文本包括傳記、新聞、報告及科普類文章等,按說這幾類文本都可以考,也應該考的。但是,由於高中課改是逐年推進的,每年都有新課改實驗區的學生首次使用課標卷,如果所選文本的文體變來變去,對後進入課改地區的考生顯然不利。爲了維護大學聯考的公平公正,實現由大綱捲到課標卷的平穩過渡,從2007年以來,全國課標卷實用類文本考查一直選用人物傳記作爲閱讀材料。”

以上關於大學聯考應選用的文體類型,目前還存在較大的分歧,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所持的結論全然不同。到底大學聯考閱讀應該選哪些文本類型?應該以哪種類型爲主?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如果就事論事,似乎都有道理。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更高位的視點,綜合各種影響因素,綜合決策。

選文的語言。文本的語言也是文本形式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與文體類型問題不同,許多研究者把它作爲默會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少見討論。只有當閱讀文本出現語言方面的問題時,才以此作爲標準加以評判。如郭宗明、劉長河在評價2001年大學聯考語文全國卷現代文《門》時,認爲該文文字不夠清通暢達,語意晦澀,是劣質文稿。張悅羣對近年閱讀文本出現的形式問題進行了羅列,“屬於思維單向缺陷的,有四川卷《抗生素濫用》;屬於論證邏輯欠嚴密的,有福建卷《尺度》的隨意發揮”。選文的語言不僅僅是文本內容的表現形式,更是文本語言風格的直接體現,同時還決定着文本的易讀性。命題文本語言也絕非文字清通即可,至少應和學生所接觸的語言風格、語言難易程度相一致。對於選文的語言,應進行深入研究。

選文的長度。關於選文的文本長度,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也少有專門的研究,一般從兩個方面考慮選文長度問題。一是文本的信息量,如顧之川認爲,“所選材料信息量大而且集中,有所謂‘題眼’,篇幅都不太長,字數在1500字左右”。二是綜合考慮答題時間及全卷的閱讀量和書寫量,從目前大學聯考閱讀文本的長度看,一般單篇字數在千字左右。

對於單篇選文的字數,以上都是基於當前試卷字數的判斷。雖然提出了判斷字數的兩條標準,但在命題時也難以準確把握。選文的長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它至少和文本的信息量、易讀性、內容的熟悉程度以及整卷的長度、試題的難度、答題的書寫量以及考試時間等多種因素相關,值得深入研究。

(二)閱讀文本的刪改

對閱讀文本的刪改這一問題,近年來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多數研究者認爲真實的閱讀能力應以真實的閱讀材料加以考查,一般不主張對閱讀文本進行修改,力求保證閱讀材料的原始風貌(楊書鬆,2008;馮淵,2010;孟佳,2011)。然而,由於難以找到完全符合命題要求的文本,所以文本刪改已經成爲命題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學者們對閱讀文本的刪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文本的對比分析

趙道夫曾對2010年江蘇卷《溜索》一文的刪改情況進行了統計,一篇2000餘字的文本,刪改竟達59處之多。馮淵對同被2008年湖南卷和2010年江蘇卷選爲現代文閱讀文本的《談靜》(作者:朱光潛)一文的刪改進行了對比分析,原文1800多字,湖南卷命題時刪爲1514字,江蘇卷刪爲872字。這些研究將閱讀文本的刪改細節一一呈現,並做了適當的分析。這一方面爲後續研究準備了研究資料,另一方面也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文本刪改問題的關注,從而推動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2.刪改失誤分析

孫富中針對2008年江蘇卷《侯銀匠》一文的刪改,指出:“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是小說豐富情節、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試卷文本中刪去了這一段(對侯菊動手改裝的花轎的描寫),使小說關鍵的‘花轎’描寫顯得空泛,侯菊的心靈手巧表現得不夠生動具體,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小說的表現力,對考試分析解答試題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難。”

趙道夫以2010年江蘇大學聯考文學類閱讀《溜索》爲例,指出刪改影響了考生對文章意象的理解把握,增加了考生答題的難度;全文的思路連貫性遭到了破壞,伏筆的缺失使情節突兀;改動的語言,不及原作語言生動傳神。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更爲嚴重,即改編導致知識性的錯誤。周維軍在對照原作對2010年大學聯考(新課標卷)現代文閱讀《筆墨的超越》進行分析時發現,試卷文本中共有4個句子因改編出現了錯誤。如將第二段第2句話改爲“所以到了晉朝後,真書(又叫楷書、正書)開始出現並逐漸定形”,與啓功的原文“所以到了晉朝後,真書(又叫楷書、正書)開始定形”相比,改編中因加了“出現”一詞造成了知識性的錯誤。目前關於閱讀文本刪改失誤的分析,雖然都是針對具體文本中的具體問題,但透過它們卻反映出閱讀文本的刪改過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3.刪改的原則和方法

馮淵認爲“刪”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第一,不要任意改變原文的行文習慣。每個成熟的作家都有其行文風格,相同的意思,每個人的表達不一樣。命題者對名家作品的語氣和行文風格的隨意改動,既無必要,又有失尊重。第二,不要只爲了命題而割裂文氣,特別是文學作品,因爲文學作品除了行文的邏輯主幹,還有許多文采搖曳的風姿,這些順應氣脈而生的文字,如果隨意剪裁,看上去似乎無關宏旨,實際上破壞了文氣。周維軍也認爲:“命題人在整編(或摘編、改變)原作時,儘量不要改變原作的基本意思;不要無中生有;不要任意篡改原文的內容,至少應做到‘可刪不可增’;不要編纂自己並不熟悉領域的材料,防止造成對原作的誤讀。”

目前關於刪改原則及方法的研究較少,研究不夠全面、深入,對文本刪改的指導性不強。

總體而言,在命題文本的研究中,關於選文的內容要求,目前已形成幾條相對統一的認識,而關於閱讀文本的形式,尤其是命題文本的文體類型、文本的語言、文本的易讀性等方面,或沒有充分展開研究,或因立場和視角不同而分歧很大。對於閱讀文本的刪改研究,主要還停留在文本的對比分析以及刪改失誤分析等方面,而對文本刪改的方法等問題還未深入探討。

  二、命題點研究

在閱讀文本確定後,就進入了命題點的選取這一環節。現代文閱讀的命題點,一般由“閱讀能力動詞”+“閱讀文本信息”組合而成。對於命題點選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基於文體特徵的命題點研究

章熊在其着作《中國當代寫作與閱讀測試》中呼籲,“注重測試材料的特點,試題的編制要從材料實際出發,注重體現材料的個性”,“測試材料的特點以及考生能夠而且應該理解的內容,決定着命題的重點”。

基於這一認識,研究者們開展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基於大學聯考對閱讀文本文體的劃分,對不同文體類別文本的命題點選取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鄭正認爲:“不同文體的選文應該有着各自的測試重點。社會科學類文章的主要特點是有客觀的研究對象,嚴謹的思維,獨到的觀點以及嚴密的論證過程,因此對於這類文體,測試要點應該放在對主要觀點的把握以及對論據材料和邏輯思維的判斷上,即考查學生對言語內容的理解,而不是放在詞句意義的辨析與理解。文學類作品的特點是主觀性強,有着豐富的情感特徵,語言優美,富有哲理,這樣的文本着重考查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即考察言語形式。”

張悅羣對三種類型的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文本的命題點進行了探討,認爲:“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側重語文審美能力的考查,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側重語文實用能力的考查,論說類文本閱讀題側重語文思辨能力的考查。”

此外,還有研究者對於某一類型的閱讀文本的命題點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如針對論述類文本,徐殿東認爲:“結合大學聯考試題中論述類文章來看這兩大方面的六種能力,歸納起來其實是一種根本的能力:理性的邏輯分析能力。如果抓住了這個根本,論述類文章閱讀中的許多重點、難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趙康針對文學類文本,指出:“需圍繞學生對文章的線索的把握、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語言的賞析方面出題。”

從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對於不同文體的命題點的選取,學界達成了相對一致的意見,即論述類文本取點於分析論證過程,文學類文本取點於語言形式,實用類文本取點於文章的主要內容。

2.基於整體理解的命題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國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曾一度侷限於考覈閱讀文本的細枝末節,只重視閱讀材料中字、詞、句、修辭、語法的考查。因其片面性、淺層次理解和肢解閱讀文本的整體而遭到批判(朱偉鵬,1993)。在這一背景下,整體理解的命題逐漸受到重視,並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國着名的語文教育家章熊先生認爲:“閱讀測試的整體性就是在較高的層次上把握一個認識的核心,然後判斷考生哪些是已經理解的,哪些是難於理解的,確定測試重點,使試題形成一個有機的網絡系統,使各題都趨向這個統一的核心。試題是分散的,但回答這些試題所構成的總的印象卻是完整的。”

他還從我國篇章學理論以及國人閱讀理解與欣賞習慣的角度,認爲閱讀測試應該是整體性的。倪文錦先生則對閱讀整體性命題的類型做了具體的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涉及全文的總體構思的試題;(2)涉及全文或段落的中心意思的試題;(3)涉及全文段落層次劃分的試題;(4)涉及全文或段落的表達方式或表現手法的試題;(5)從全文或段落出發來考慮句子的銜接與呼應的試題;(6)涉及到透視全文中心意思或表現手法的關鍵詞、句、段落(亦即所謂“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詞句和重點段落)的試題等。章熊、倪文錦等人的研究帶動了幸興、肖中等(幸興,2006;肖中,2006)一批新的研究人員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推動了整體性命題在大學聯考命題實踐中的發展。

3.基於語言形式的命題

近年來,張悅羣、彭萬俠、沈文濤等幾位學者提出“語文學科測試的重心在語言形式”,這代表了現代文閱讀命題點選取方面的一種觀點。2010年,張悅羣在《關於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的建設性批判》一文中提出:“人類創造的每一種文體都有其各自的測試要點。對有的文體來說,形式上的特徵甚至更具有本質性,更值得考查。”

2011年,沈文濤、張悅羣更明確提出,“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所測試的重心是言語內容,而語文學科所測試的重心則是言語形式”,“測試言語形式,方可‘種自己的地,肥自家的田’。”與張悅羣等觀點相同,彭萬俠也認爲:“語言的學習關注的不在於言語‘內容’是什麼,而在於言語‘形式’怎麼樣,這是語文學科本體性的體現,是語文課有別於其他包括政治課等人文科目的主要特徵”。基於語言形式的命題與基於文體特徵的命題不同,它強調只要是語文閱讀考試,不分文體類型,所有文本都應緊緊圍繞語言形式這個中心命題。

綜上,學者們對於命題點選取的研究,在“基於文體特徵命題”和“基於文本整體理解命題”兩個方面已經達成了基本的共識,並在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實踐中積極運用,從而推動了命題的發展。而對於“基於語言形式命題”這一新的觀點,目前研究尚少,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三、試題呈現研究

試題的`呈現就是將命題點以合適的題型和精確的語言表現出來,一般包括題型的選擇和試題的表述兩個方面。

1.關於閱讀題型的研究

關於閱讀題型的選擇,學者曾做過大量的實驗性探索,前後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1984年現代文閱讀正式登陸大學聯考語文,選擇題出現在閱讀題中,直至1986年,閱讀題主客觀題並重。1987年,隨着標準化考試的實驗和推進,客觀題成爲現代文閱讀的主要題型,一直持續到1992年。自1993年起,主觀題比例大幅提升,並以主觀題爲主。

對於語文測試題型的選擇,李志強、祝新華提出了五條基本原則:根據測驗目的選擇題型;編制一種測驗,試題類型不宜過多;選擇題型還應考慮實用性原則;處理好試題的客觀性和有效性關係;語文測驗題型的確定,必須服從測驗內容的需要。

那麼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到底應選用哪種題型?多數專家認爲應以主觀題爲主。倪文錦教授認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考試中主觀試題的編制應該是主要的。”潘新和則從閱讀能力考查要求的角度指出:

“閱讀的檢測方式,在檢測‘語文素養’和‘高效度’的指標下,勢必也是以寫作來呈現。這也決定了語文大學聯考以考主觀題爲主。語文大學聯考只要以能力立意,就必須以主觀題進行檢測,這是毋庸置疑的。”

孫紹振一直主張閱讀應採用主觀題,他對客觀題進行了激烈的、全面的批判,認爲選擇題爲了提高難度而設置干擾項,“往好裏說是考覈學生思維的精確度,往壞裏說,是逼你鑽牛角尖。干擾項造成了一種人爲的難度,到了比較複雜的、富於人文精神的文學作品中,人爲的難度就變成了人爲的荒謬”,“其結果是越複雜的問題,其標準答案就越可能帶上主觀武斷的色彩,甚至文字遊戲的味道”。他還進一步指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絕對正確的、唯一的、標準的和客觀的答案。這種答案的正確性是不需要任何因果分析來支持的,與命題者確認的答案哪怕是有微小的差異的表述,都是絕對錯誤的。這種絕對化的思維模式,不僅對人文精神、審美價值的多元價值是一種悖離,而且,對於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想象力無疑是一種扼殺。”

總之,對於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題型的選擇,學者們依據大學聯考語文的考試目的、語文學科的特點、閱讀文本的特點、題型的特點等,形成了相對統一的觀點:即以主觀題爲主。

2.試題表述研究

倪文錦先生總結出編擬選擇題的十條要領,其中和試題表述有關的包括:選項要簡短,必要的敘述或相同的修飾語應全部置於題幹中;每題只能圍繞一箇中心,正確答案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不可特別突出,但其正確性必須確鑿無疑;題幹應當包含解題所必須的共同要素,並儘可能做到精煉、準確、清楚,不要把選項夾在題幹中間;錯誤答案應對考生具有迷惑性,不要錯得太明顯,此種答案可以是人們經常出現的錯誤,也可以是一般性的誤解和似是而非的內容;各個選項在形式上應該協調一致,或爲數字、圖形、人名等,不管是哪一種形式均應儘量統一,文字長短也應大體相當,以免對正確回答提供線索;選項之間不應相互重疊,相互包含,相互依賴;幾個選項最好隨機排列或按邏輯順序排列,正確答案在每個位置上出現的次數要大致相等,且不要形成固定格式;所有選項在邏輯上和語法上都能與題幹項銜接;題幹要儘量創設新的情景,文字要自己擬定,避免重複書本上的現成的實例和措詞。

對於命題語言,更多的研究者主要通過對具體試題的分析加以研究,如徐默凡在《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命題語言芻議》一文中,總結了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語言四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語言表述不清、關鍵詞含義模糊、內容分析和寫作分析無法區分及命題術語不統一,並由此提出:“命題語言必須避免歧義、含混、晦澀,儘量用簡潔明白的句式和詞語闡明答題要求。”

王雷通過對2006年全國大學聯考題《綿綿土》第三道題的分析,指出試題表述中應該避免出現專業性的術語。

試題的表述是命題語言的組織和運用,目前關於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語言的研究尚不深入,研究成果針對性不強,對試題表述的指導作用不大。

3.閱讀命題研究的主要特點

綜觀整個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研究,有三個十分突出的特點:

(1)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研究嚴重缺失。筆者曾以“中國知網”爲檢索平臺,以“大學聯考語文+命題”爲關鍵詞,按題名的方式進行檢索,共獲得論文51篇,其中與現代文閱讀有關的論文22篇;再以“閱讀+命題”爲關鍵詞檢索,獲得論文90篇,與現代文閱讀有關的論文僅13篇。兩項檢索共獲得與“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有關的論文35篇。相對於大學聯考語文的重要影響,研究成果的數量與之極不匹配。

(2)“試題分析”成爲“命題研究”的主體。這些以“命題”爲名的論文,多爲“大學聯考試題分析”,它們以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爲研究材料,主要探索現代文閱讀命題的特點、出題的規律和趨勢,並提出應試的策略。這種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爲大學聯考應考服務。而“命題研究”重在研究試題編制的基本理論和具體方法,爲大學聯考命題人員提供指導,從根本上說是爲命題實踐服務的。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研究必須從“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分析”中迴歸正軌,方能促進研究的發展和命題水平的提高。

(3)研究的經驗化、散點化特徵明顯。現有的關於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的觀點一般存在於試題分析之中,並多以對試題反思的形式出現。而這種反思多就題論題,對於爲什麼要這樣命題、應當如何命題、題目檢測的是什麼行爲目標、測試的效度和信度如何、試題背後的理論依據是什麼等問題較少思考,經驗化和散點化的特點十分明顯。

基於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的現狀,語文考試專家大聲呼籲“解決大學聯考問題重在研究”,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研究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36]潘新和.大學聯考語文命題問題舉隅及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1,(9).

[2][9]劉躍夫.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訓練命題策略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11).

[3][12][15]李玉蘭.從《光明日報》文章入選看大學聯考語文命題規律[N].光明日報,2013,7(2):004.

[4]李晶晶.國際PISA測評對語文閱讀測試命題的啓示[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2).

[5]嶽偉,王松嶺.大學聯考命題要有利於高中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天津市高中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大學聯考命題芻議[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2).

[6]陳玉根.新課程背景下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命題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鄭友霄.大學聯考試題背後的支撐知識及其引導價值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2005,(4).

[8]潘新和,鄭秉成.語文大學聯考“考什麼”[J].中學語文教學,2008,(9).

[10]楊先武.考綱不變,課改難行---評《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J].語文學習,2007,(5).

[11]馮爲民.2008年江蘇大學聯考語文命題蠡測[J].語文建設,2008,(3).

[13]郭宗明,劉長河.別再幹“烹金魚煮仙鶴”的勾當---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的20年怪現狀評析[N].南方週末,2004,9(23):B14.

[14][26][31]張悅羣.關於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的建設性批判[J].中學語文教學,2010,(5).

[16][17][20]趙道夫.大學聯考卷閱讀文本的刪改問題---以2010年江蘇大學聯考文學類閱讀《溜索》爲例[J].語文學習,2010,(9).

[18][22]馮淵.《談靜》作爲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材料的兩種命題方式分析[J].語文建設,2010,(9).

[19]孫富中.刪改:大學聯考小說閱讀命題的瓶頸---以2008年江蘇卷《侯銀匠》爲例[J].語文學習,2008,(11).

[21][23]周維軍.改編不夠嚴謹命題有欠科學---對2010年大學聯考(新課標卷)現代文閱讀題的評析指謬[J].語文學習,2010,(11).

[24][29]章熊.中國當代寫作與閱讀測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5]鄭正.對PISA啓示下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命題問題的思考[J].北方文學,2012,(1).

[27]徐殿東.用理性的邏輯分析突破論述類文章閱讀的瓶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高中版,2011,(4).

[28]趙康.中學現代文閱讀測試的命題研究[J].才智,2012,(22).

[30][38]倪文錦.語文考試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2]沈文濤,張悅羣.尋找回家的路---2011年大學聯考閱讀測試的“言語形式”趨勢[J].中學語文教學,2011,(7).

[33]彭萬俠.尊重學科本體關注言語“形式”---談2010年大學聯考試題對教學的導向意義[J].中學語文教學,2010,(10).

[34]李志強,祝新華.語文測驗原理與實施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5]倪文錦.語文考試之我見[J].語文教學通訊,2004,(6).

[37]孫紹振.語文大學聯考研究:標準化選擇題即將終結[J].中華讀書報,2003,11(5).

[39]徐默凡.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命題語言芻議---以2008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爲例[J].語文學習,2009,(2).

[40]王雷.遲早要被他們逼瘋---質疑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題[J].語文學習,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