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真題及參考答案(全國卷II)

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考試已結束,以下爲2017大學聯考語文真題(全國卷II)及參考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真題及參考答案(全國卷II)

  語文 2017年高三2017年全國甲卷語文

語文

考試時間:____分鐘

題型

簡答題

填空題

單選題

書面表達

總分

得分

  一、簡答題(綜合題) (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____分,共____分。)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爲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曆程推動了作爲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新,使青花瓷達到瓷器新工藝的頂峯,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着,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爲主流,更不會成爲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

作爲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爲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爲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化模式之後,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爲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爲一體,青花瓷成爲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爲世界時尚。

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誌。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於它與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瞭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的時代,其文化特徵是迴歸傳統,明初往往被認爲是保守的,那麼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峯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峯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可見,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爲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鄭和下西洋推動了瓷器生產、銷售和技術創新,帶來了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發展進入新階段,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係。

C.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爲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但是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動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係。

B.文章從民窯崛起、商業化和風格變化等方面論述了青花瓷成爲世界時尚的過程。

C.文章論述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爲中外交往推動明代社會轉型的觀點提供了例證。

D.文章提出問題之後,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並論證了崛起帶來的影響。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爲商品大量生產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誌,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啓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2.閱讀下面文字,完成4~6題。(14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話從哪裏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麼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着,是四個鄉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着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牆上休息。每人手裏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無疑地他們已經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菸以後,是還要走許多路的。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隨着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裏的,你並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區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麼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麼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並不一定能看見,因爲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裏罷,你坐在書房裏,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裏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權的一大枝;海棠因爲缺乏陽光,每年只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痕,還卷着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着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什麼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麼米送到了,一個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掛着皮口袋,手裏推着一輛自行車;更有時廚子來個朋友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什麼趙媽的丈夫來拿錢了,那是每月一號一點都不差的,早來了你就聽到兩個人唧唧噥噥爭吵的聲浪。那裏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只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做什麼生活!檢點行裝說,走了,走了,這沉悶沒有生氣的生活,實在受不了,我要換個樣子過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地純樸的人情風俗。走了,走了,天氣還不算太壞,就是走他一個月六禮拜也是值得的。

沒想到不管你走到那裏,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的。不錯,許多時髦的學者常常驕傲地帶上“考察”的神氣,架上科學的眼鏡,偶然走到哪裏一個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無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檢查他們的行李,有誰不帶着罐頭食品,帆布牀,以及別的證明你還在你窗子以內的種種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們的皮包,那裏短不了有些鈔票;一到一個地方,你有的是一個提樑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裏望,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隱隱約約你看到一些顏色,聽到一些聲音,如果你私下滿足了,那也沒有什麼,只是千萬別高興起說什麼接觸了,認識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過! (有刪改)

(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二段描寫窗外四個鄉下人的背影,筆觸細緻,表露出觀看者對他們的陌生與好奇,並引發下文關於窗子內外的感嘆。B. 既然所有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永遠都只在窗子之外,那麼通過健康的旅行,領略了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就會獲得深刻的認識。C. 本文寫“時髦的學者”架上“科學的眼鏡”,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調侃的方式來譏刺他們的“考察”不過是浮光掠影罷了。D. 開頭的“話從哪裏說起”一句看似多餘而突兀,但讀完全文之後,就會明白作者正是從那種渺茫之感開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結合全文,說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其中蘊涵着怎樣的態度?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6分)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隨着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總量也在不斷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對天氣、土壤、水的環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燒,產生有毒物質,威脅着居民健康,這種現象正在向農村地區漫延。

垃圾分類作爲垃圾處理的前端環節,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認,分類收集不僅能大幅度減少垃圾給環境帶來的污染,節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更能使資源得到重複利用,有人將垃圾稱爲“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據保守估計,我國城市每年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價值在300億元左右。但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難以有效推進,相關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爲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或完全沒有效果。

  材料二:

筆者所在的小區,居民樓前三個垃圾桶分別表示出應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廚垃圾。可是大多數居民還是把垃圾混雜在一起,一扔了之。問及原因時,有人說:“我辛辛苦苦分了類,環衛車輛卻混在一起運走了,分類還有什麼意義?”

這種現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垃圾分類處理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個環節必須分配套銜接,才能高效運行。分類投放是居民的責任,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是政府的責任。分類投放是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會影響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效果;而分類的目標和途徑不十分清晰,後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響前端居民分類的積極性。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給出了我國推進垃圾分類的總體路線圖。但是,這一方案即使再科學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動員、全民參與,也難以由藍圖變爲現實。我們應當認識到,生活垃圾雖然有資源屬性,但污染屬性更不可忽視。不按要求扔垃圾,並不只是“把資源放錯了地方”而已,實際上,那就是隨意丟棄污染物、危害環境的行爲。垃圾分類是我們作爲“污染者”的基本責任,責無旁貸。當然,各地政府同樣不能以“居民沒有分類”“缺乏資金”等理由拖延、觀望,應當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政府主導,根據本地特點,做好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體系建設,同時制定完善的懲罰和獎勵的政策措施。

隨着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國民素質的提升和垃圾處理設施的進步,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乾淨吧!各負其責,各盡氣力,形成合力,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垃圾分類前景可期。

(摘編自劉毅《垃圾分類應自掃門前雪》,2017年5月6日)

(7)下列關於民衆對垃圾分類認知與實踐相關情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多數民衆都知道垃圾分類的概念,而50.9%的民衆“僅瞭解常見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衆對垃圾分類的認知程度與實踐情況大致吻合,基本不瞭解和從未進行分類的都是少數。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類意識,而是後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挫傷了他們分類的積極性。

D.居民分類投放的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是我國以往垃圾分類工作難以有效推進的主要原因。

(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兩項是(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對民衆的認知與實踐情況作了統計;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類難以有效推進的原因並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與實踐制約着垃圾分類的實施效果,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有助於形成輿論氛圍,增強居民分類投放、分類收集的意識。

C.生活垃圾既有資源屬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屬性,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所謂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類說法並不準確。

D.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種理由對垃圾分類工作拖延、觀望的情況,《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懲罰和獎勵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發佈,明確了我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總體規劃,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

(9)怎樣纔能有效跪進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趙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操。從兄爲人所殺,無子,憙年十五,常思報之。乃挾兵結客,後遂往復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距者。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________更始乃徵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見,即除爲郎中,行偏將軍事,使詣舞陰,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尋、邑,憙被創,有戰勞,還拜中郎將,封勇功侯。鄧奉反於南陽,憙素與奉善,數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方憙與奉合謀,帝以爲疑。及奉敗,帝得憙書,乃驚曰:“趙憙真長者也。”後拜懷令。大姓李子春先爲琅邪相,豪猾併兼,爲人所患。憙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京師爲請者數十,終不聽。時趙王良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王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憙欲殺之,願乞其命。”____其年,遷憙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憙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餘黨當坐者數千人。憙上言:“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於是擢舉義行,誅鋤奸惡。____二十七年,拜太尉,賜爵關內侯。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插並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爲久長規。建初五年,憙疾病,帝親倖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諡曰正侯。(節選自《後漢書·趙憙傳》)

(10)下列對文中斜體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職。後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進監獄,然後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

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於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常提到“京師”,現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趙熹耿直磊落,爲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節操,從兄被害,爲給從兄報仇,他有備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後,不願乘人之困,因爲暫時放過仇家。

B.趙熹忠於朝廷,除惡得到支持。他雖與鄧奉友善,但屢次譴責鄧謀反,最終受到皇上讚賞。擔任懷令時,堅持誅殺李子春,皇上也拒絕了趙王求情。

C.趙熹制止禍患,大力推崇義行。他擔任平原太守時,誅殺盜賊首領,但對待餘黨卻能區別處理,只是將他們遷往異地,並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

D趙熹忠於職守,身後深享哀榮。他官拜太尉時,南單于稱臣,烏桓等來朝,於是受命對邊事作長久規劃。他患病去世期間,皇上親自前往慰問弔唁。

(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

②後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