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最易混淆專業解析

一些在高校常年從事招生工作的老師紛紛感嘆,無論是高三應屆生、學生家長,還是一些已經進入大學的學生,對於大學很多專業的認知都有偏差,宛如 “盲人摸象”:有人對專業名稱望文生義,有人跟風所謂的“熱門”專業,殊不知即便是同一名稱的專業,在各個大學的研究領域其實各有側重,甚至截然不同……

大學最易混淆專業解析

大學開學沒幾天,正在接受入學教育的新生中,卻有不少已經開始諮詢轉專業的事宜。

因爲考分不夠高而錯失第一志願,被調劑到了一個“陌生”專業;因爲大學聯考填報志願時父母越俎代庖;進了大學後才發現自己被專業名稱“誤導”了,頓時感到前途渺茫……每年這個時候,總有不少大學新生抱憾自己錯選了專業。

與此同時,高三應屆生的家長們也開始關注志願填報。目前,我國一千多所大學中,本科生專業設置超過六百多個,林林總總,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一、專業名稱差不多,研究領域“風馬牛不相及”

典型案例:材料專業、能源專業

比起文科,理工科的一些專業往往讓很多學生和家長“迷失”:看上去專業名稱相差無幾,但其實研究領域卻隔得很遠,堪稱風馬牛不相及。

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材料”。新材料應用前景廣闊,每年都會吸引一些理科學生填報,一些學生先根據自己的大學聯考實力選擇學校,然後看到有“材 料”的專業就填。很多大學都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但是具體的學科設置,其實大相徑庭。比如,一些大學的材料專業,其實叫“材料成型與控制”或是“材料 加工”,這類專業雖然研究的對象與材料有關,但主要研究的方向領域是材料鑄造、焊接、模具以及鍛壓。在一些理工科院校,這類專業都由過去的冶金系或者鑄造 系更名而來,歷史悠久,雖然不能算是“新興”學科,但隨着產業升級,這些專業的研究應用領域十分廣闊。而目前備受關注的納米材料,在一些學校被歸入高分子 材料專業,而另一些高校的材料專業則設有無機材料以及複合材料等專業。

與“材料”差不多讓人容易誤解的,還有“能源”。隨着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無論是“節能減排”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新能源領域備受關注。但 翻開國內大論是“節能減排”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新能源領域備受關注。但翻開國內大學專業設置,除了極個別學校近年來增設了“新能源專業”外,多數 工科院校開設的和能源有關的專業,其實都有別名。有的大學設有熱能與動力工程,但專業有細分,有的偏向汽車動力,有的涉及製冷空調智能控制,還有的是熱能 專業,由過去的鍋爐專業演變而來。而建築節能、電力節能,更多的`與能源管理有關的專業方向,則依據各校專業設置,各有分屬學院。

類似的專業還有“海洋”。滬上不少大學開設有海洋管理、海洋工程、海洋科學等專業,很難讓一名高中生或者家長從很技術的專業角度去理解,雖然不能說它們彼此之間差別巨大,但學習的內容和目標確有不同。

二、專業名稱一樣,院校內外差異極大

典型案例:復旦電子工程系授予理學士,上海交大電子工程系授予工學士

英語、計算機、經濟管理這類“大路”專業,幾乎可以在絕大多數大學的專業設置上找到。從課程設置看,專業基礎課大同小異。比如復旦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和上海交通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到底有啥區別?對很多學生和家長來說,這個問題或許已經被直接轉化爲:復旦和交大兩所高校,更傾心哪所?

不少大學招生老師由此感慨道:國內高中生及其家長填報志願的思路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絕大多數是先選學校再定專業,不太考慮各個學校之間同 名專業的差異,包括學科排名,專業優勢等等。加之滬上“985”、“211”院校不少,對於一些同名專業,要作出合乎自身情況的選擇確實不易。

仍以復旦和上海交大的電子工程爲例,兩者到底有啥區別?記者採訪“圈內人”後才獲知,雖然學校檔次不分伯仲,專業名稱相同,學的內容也大同小 異,但是兩校授予的學位卻有略微差異:同樣一個本科生,讀復旦後拿到的文憑是理學士;而如果讀了交大,畢業後被授予的則是工學士。

不過,還有一些同名專業在不同的院校,有截然不同的研究領域。典型的是交通。儘管名字裏帶着“交通”兩字,但是上海交大其實沒有交通工程專業,只有與交通相關的船舶海洋以及航空航天專業。在滬上院校,同濟大學和上海海洋大學都設有交通工程專業,但前者研究的是陸上交通,而後者研究的是海上交通。而若要談及空中交通,這一專業在中國民航大學可以找到,同樣也叫“交通工程”。

更需要提高警覺的是,同一所大學不同學院的專業,居然也有重名出現!同濟大學的汽車學院設有車輛工程專業,但該校軌道交通研究院也開設了車輛工程本科專業,差別何在?其實前者的研究方向是汽車,而後者研究的是軌道交通車輛。

三、行業分工與大學專業,並非一一對應

典型案例:醫學

無論是每年針對高中生及其家長的招生諮詢會,還是大學生提出的轉系申請,這兩類羣體雖然一個在大學門外,一個在大學門內,但選擇專業或要求重選專業背後的邏輯是一致的:以就業情況和薪水高低爲主要參考標準。

但實際上,社會上的很多行業分工和工作崗位,跟大學的專業設置並不呈現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今年一所高校的醫學院舉行現場招生諮詢會時,一位 學生家長就提問:孩子喜歡醫學,但今後要當外科醫生,而不要當皮膚科等科室的醫生,專業應該怎麼填?醫學院老師只能苦笑,因爲大學醫學院招生時只有臨牀醫 學專業,有區別的只是學制不同,而具體的專業方向則要到學完所有的基礎專業課後纔會分。

當然,還有一些專業和職場的行業劃分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但是又有專業差別。例如“建築工程”和“建築學”這兩個專業,考生和家長也難分兩者之間 的差異,但內行人士肯定知道它們的區別:前者涵蓋建築工程施工以及工程設計中的若干技術性問題,而建築學專業則側重建築的功能及美學設計。

四、大學專業劃分過細,填報志願莫被迷惑

典型案例:計算機軟件、計算機工程、計算機應用

國內大學很多學科和專業在設置上劃分過細,也是導致專業難選的原因之一。一位“海歸”教授告訴記者,在美國,計算機科學專業被統稱爲計算機科學 (Computer Science),不管學的是偏硬件還是偏軟件,都被統設在這個專業下。而目前國內的專業設置中,就有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計算機工程、計算機應用等 類似的專業名稱。與此類似的是電子工程專業,在國外都統稱爲Electronic Engineering,但國內則細分爲信息工程專業、通信工程專業、電子工程專業、微電子專業等。

這位教授還告訴記者,在國內大學,一些專業本來有鮮明的特色,但掛靠的“婆家”卻在客觀上給考生填報志願帶來麻煩。最典型的要數動漫專業,把它 歸入藝術類招生或者歸入創意學院、設計學院都情有可原,但在滬上個別院校,動漫專業卻被劃入了軟件學院。“如果動畫、漫畫設計是靠計算機教授們能夠培養出 來的,那這個專業大概叫‘動漫輔助設計技術’更爲合理。”

爲此,招生老師給高三生和有志於轉專業學生的建議是:切忌對專業名稱望文生義,詳細地通過互聯網查找一些與學科專業培養方向相關的信息,包括課程設置、重點學科、畢業生就業領域等,如果對於專業有疑問,可以進一步諮詢學院招生老師。

爲了幫助高中生對大學專業有一個清晰認識,避免填報志願中出現決策失誤,從下期開始,本版將開設“詳解大學專業”專欄,邀請高校專業教師、招辦負責人深入分析各個專業的名稱、內涵、課程和就業前景,釐清不同高校專業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