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美術大學聯考現狀及前景分析

信息時代的發展應樹立“大美術”的教學理念,應當充分認識到,美術教育已不再是單純的美術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綜合的美術文化教育,同時又是培養創造力、培養具有多元開放的文化胸襟的教育。那麼2017美術大學聯考的前景如何?下面跟yjbys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2017美術大學聯考現狀及前景分析

  一、宏觀透析(現狀與優勢)

1.全國高校都在擴招與新上美術專業。據統計除單獨的美院外、全國還有一千七百多所大學95%以上都開美術專業。學美術的考生比學文理的考生考入大學的機會多比率高。

2.不菲的精力、體力、物質投入與日趨激烈的入學競爭、使大批的文經、政法、理化大學及專業日漸褪色、至於就業關就更難預測。所以說讓孩子學美術是圓夢的最佳拐點。家長與學生都要認清形勢。理性的選擇、可說當下應是夢醒時分。

3.美術專業更顯優勢:平臺大、市場寬、路子廣。社會需求量與日俱增、他屬於複合型技能人才(與醫生工程師)相近、如他的就業方向:(工業設計、建築設計、視角傳達、園林設計、輕工業設計、電腦動畫、廣告公司、新聞媒體、行政與企事業單位宣傳)等等。

4.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全民素質更待提高。文理好的學生也需要提高綜合實力、下步國家的大政方針就是強調素質教育、文理差的學生更是一個圓大學夢的很好的捷徑拐點

  二、微觀看點:大學聯考分數的差距

1.大學聯考中美術生專業與文化各佔一半分數。文化學13年才考300多分。而美術專業一年就可取得300多分。這樣算來美術就佔絕對優勢啦。

2.學習美術就能衝出這種困難局面。如果有2---3年的努力學習、就能較好的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把握好基本的繪畫知識,現在高校的'培養目標是重基礎、大基礎、寬口徑培養的教育模式,專業要求相應寬鬆,把精英式教育目標放在研究生培養上。所以:同學們只要努力學習專業。有2—3年的努力完全可以達到高校的要求,步入藝術殿堂。享受高等教育資源,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想。

  三、美術大學聯考的火爆現象

1.“美術大學聯考”熱得不正常,當前美術大學聯考報名人數一年勝似一年。且競爭十分激烈。中國美院考生露宿操場排隊報名,人數達幾萬人,實際招生人數才1000多人。僧多粥少。

2.由於時下大學聯考招生人數逐年增多,很多高校都成立美術系、美術學院等。招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意味着培訓班生意興隆。速成現象多見,突擊學畫幾個月,竟然考上了大學的情況已經不是奇蹟。從生源情況看,一類是自己本身就比較喜歡繪畫,通過學習,既提高了專業知識,又鍛鍊了能力,對他們一生都有幫助;另一類是完全迫於大學聯考壓力來學習的,有應屆的,也有復讀的,也有少數高中低年級的。

3.美術,要求考生要有美術綜合能力,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美術不僅需要非常昂貴的資金投入,而且也需要天賦和靈氣。考生欲報考美術院校之前,不妨仔細考慮自己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並對自身的藝術素質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

4.面對藝術類高校報考熱持續升溫,“藝考”熱的背後究竟隱藏着什麼?有專家認爲,美術大學聯考已經過熱,該“降溫”了。因爲,錄取比例在十分之一左右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多年,足以說明美術大學聯考不再是一個捷徑。而且,社會對於美術人才需求的增長是和經濟發展同步的,高校的擴招也不是無限制的,目前美術大學聯考的“熱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現實的需求。如果真的有這麼多具有藝術天賦的學子鍾情美術,那倒是國家和民族的一件幸事。遺憾的是,這支應試大軍中的大多數人,是由於文化成績較差,常規大學聯考無望,在“提高大學聯考錄取率”這根魔棒的驅使下,接受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安排,走上這條“藝術人生”之路的。他們經過幾個月的美術常識“惡補”,就匆匆決定了自己的命運,直至被各個層次的美術院校錄取。

5.藝考熱讓很多的學生爲了應對大學聯考的優惠政策而“愛”上藝術,無疑這是藝術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所以,當藝考降溫之後,資源將優化並集中於有潛質的受教育者,這也是藝術的福音。

  四、學美術的出路在哪裏

1.“盲目的‘藝考’背後隱藏着巨大的就業風險。”藝術專業就業率低是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事實,除了一些知名的藝術院校外,一般學校的藝術專業畢業生實際就業率遠遠低於一些基礎學科的就業水平。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難,藝術生找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2.有關專家認爲,一些文化課較差的學生轉考藝術院校,這樣的藝術教育已誤入歧途,不符合藝術教育的規律,短期雖能達到升學的目的,但抹殺了藝術教育的本質意義。

3.現在的問題是,今後若干年內,我們的社會究竟能容納多少美術專門人才?有多少畢業生能真正找到工作?結論顯然是不容樂觀的。假如我們能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理智地細分這一藝術教育市場,整合現有的藝術教育資源,除了辦好一批真正具有實力的美術院校以外,更多地組建一批美術技師學院、美術技工學校,爲這支美術大學聯考大軍分流,爲社會培養大批實用型美術人才,可能將會使更多的人不再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