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死結

  (一)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管理尚須完善

破解中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死結

  1.農產業價值鏈過長,產業升級長期受制於“最後一公里”

農產品流通體系是指農產品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總和。農產品在流通體系中每一個階段都會耗費各種資源、發生成本並增加價值,從而也產生了生存、與獲利,這就形成了農產品價值體系(或稱農產品價值鏈)。價值鏈是從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到最終消費的價值創造、價值協調、價值增值以及價值分配的過程。

農產品流通中交易主體越多,流通效率越低。所以,應儘量減少交易主體,以提高流通效率,優化價值鏈。

據調查,農產品價格的70%左右的成本產生在流通環節。而流通環節中從市區一級批發市場到零售市場的最後環節被稱作“最後一公里”,正是這最後一公里所產生的成本佔總價格的五成以上,是整個流通過程中加價最高的環節。

而“最後一公里”大幅度漲價的主要原因,是流通商們在這個環節繳納的費用大幅度加重。據調查,流通商在批發市場至少要繳5種費用,諸如攤位費、進場費和招標費等等,而且繳費數額不斷上漲,繳費週期越來越短。過重的費用直接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

  2.“小農意識”氾濫成災,逐利意識危機及整個產業

最笨的農民都可以種出放心的菜,也可以養出放心的雞,但是沒有人願意這麼做,因爲他們都不笨!

農業合作社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新興的一種形式,作爲農業合作社應該如何做營銷呢?

從生產的角度來說,中國的企業完全有能力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那麼爲什麼消費者想買高品質的產品卻買不到呢?爲什麼消費者對中國的食品這麼不放心呢?核心在於整個模式有問題!那麼整個模式有什麼問題呢?

假設我的角色是一個養豬的,如果我不餵它瘦肉精,我餵它最好的糧食,生產出好豬肉來成本是不是要高?肯定是高的!當我把豬賣到屠宰場的時候,他們給我什麼價格?和別的豬一樣的價格!一樣的價格,那我肯定不生產好豬了呀!

現在假設我的角色是屠宰場,我收來的豬屠宰完以後,賣的肉是一樣的價格,那我會不會收高價豬?我當然是不收的!

有“世上奇卉、果中珍品”之稱的金華佛手遭遇“質量門”,高產量帶來的不是高效益,反而是“金華佛手”這一金字招牌的倒地。究其原因,是當地農民爲了獲得更多的'產量,濫用激素、膨大劑,甚至出現地栽佛手、柑橘嫁接等各種速成栽培法,導致佛手果實虛胖、香味不濃……短視的行爲招來禍害,他們只知道金華佛手在市場上能賣出好價錢,卻沒有認識到金華佛手的品牌價值是與產品的高品質密切相關的!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憤之慨之,但更重要的是發現其行爲的思想根源——傳承已久的“小農意識”,並逐漸加以改變。

  (二)確立以企業爲主導的健康產業體系

  1.企業本位,推動營銷體系升級

近年來,在農業產業化健康產業體系研究方面,濟南章丘市探索出了一條值得借鑑的路子。章丘市依託豐富獨特的資源稟賦,提出“品牌農業”的發展思路。市政府以依託特色資源,打造名牌產品,壯大支柱產業,致富廣大農民。連續組織開展品牌農業建設年、推進年、提升年活動,走出了一條“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產、科技化管理、組織化經營、品牌化運作、市場化營銷”的現代農業發展“章丘”模式,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

當然,競爭是殘酷的,創新是困難的。慘烈的市場競爭對於傳統農產品營銷人來講似乎真的有些望洋興嘆。因爲大家都很明白,創新需要成本,競爭需要實力。而這一切都必須有一個利益主體去付出和承受。縱觀我國目前的產品業運營模式,誰纔會是這個創新的利益主體呢?

很顯然,只有企業。

所以確立以企業爲本位的健康產業體系,是我國農產品營銷突破的必然選擇。見圖-農產品價值體系。

  2.農業龍頭企業缺失,嚴重製約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

我國農業企業的工業化水平較低,導致我國農業龍頭企業估值偏低。無論與食品飲料企業相比,還是與國外發達國家農業企業相比,我國農業企業凸顯弱質特徵。生產工藝落後,產品品質穩定性欠缺。深加工比例低,主要集中原始產品或簡單粗加工產品。營銷落後,品牌價值尚未形成,企業現代營銷也基本剛剛起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所以導致我國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市場佔有率普遍偏低。

食品飲料龍頭企業大多有自己的品牌,而且品牌價值相對較高,如五糧液白酒、安琪酵母、伊利乳製品、雙匯肉製品等等,而我國農業龍頭企業的品牌還處在形成階段。

如我國前十家水產品養殖企業市場佔有率不到10%,生豬養殖前十家市場佔有率不到5%,糧食生產則更低;玉米種子和飼料行業市場佔有率相對較高,前十家玉米種子銷量市場也僅爲35%;飼料前十家企業銷量市場佔有率也僅爲25%左右。相比之下,食品飲料龍頭企業市場佔有率相對較高。

  3.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升級

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兩端都是分散的千家萬戶。因此,要建立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大生產、大流通”格局,對農產品營銷顯得尤爲重要。而大生產、大流通格局的建立單獨依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企業力量,尤其是龍頭企業的力量是現代農業大發展的必然。

龍頭企業是農產品品牌經營的主體和核心。從全國農產品品牌企業和地區的成功經驗看,做大品牌必須靠龍頭企業和政府的雙向配合和互相拉動。例如山東的張裕,河南的三全、思念,內蒙古的蒙牛、伊利等企業在當地的產業圈效應,都充分體現了龍頭企業在品牌建設中的骨幹作用。所以,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創建更多品牌的重要途徑。政府也必須加強扶持具有創品牌能力的龍頭企業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