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景觀設計生態理念的探討

近年來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喜水的天性,不論是居住區、廣場還是公園,濱水景觀的建設隨處可見。但在濱水景觀的建造中大多未考慮水資源的生態環保,對自然河流、湖泊的人工改造和對水資源的過度開採及無節制排放污水,致使濱水區域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生硬的人爲景觀,水資源的污染、短缺等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受到有關專家的關注。

濱水景觀設計生態理念的探討

1 濱水景觀設計現狀

景觀設計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縱觀現今的濱水景觀設計,大多缺乏生態意識及河流、湖泊生境意識:河流、湖泊被裁彎取直、攔截隔斷,“渠化”現象嚴重;阻流、吸收污染物的水體屏障———溼地幾乎消失,水系消落帶的生境恢復已經成爲世界性難題;小規模水景和人工獨立小水景不能滿足生物島嶼生境;生活、生產污水未經處理排放,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水體自淨能力破壞,水系生態失衡,水質污染嚴重,曾經清澈美麗的河流、湖泊變得烏黑髮臭。對水系採取的一系列“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滲透情形越來越嚴重,加之對於地域性特徵考慮甚微,幾乎沒有考慮公衆參與的社會性,長此以往,濱水景觀設計將會千篇一律,其生態調節功能、可觀賞功能、可親近功能將被弱化。

2 濱水景觀設計的生態理念

濱水景觀是通過觀其形———自然形態及流動特徵,察其色———水系挾沙而形成的自然色澤,嗅其味———河水的清新和泥土的芳香,來宣泄情感、抒發情懷的。因此,基於景觀生態學原理的生態設計理念在濱水景觀設計中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通過控制景觀建設對水系生境的破壞,儘量連通城市水系,形成水系整體生境,利用大環境來調節小區域,促成小規模水系在整體生境中形成相對的島嶼生境[1],使整個水系生態環境達到平衡。梳理河流、湖泊的形態,還其自然、彎曲的水流,增大水與土地的接觸面,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峯壓力。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形態,保留、恢復原有的溼地生態環境,爲各種生物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減少硬化堤防,採取自然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採用植樹、植草、石籠、塊石等各種方式護堤,爲水生動植物的生長、繁育等活動創造條件。採用截污、治污的方法,控制、截斷水系污染源,並利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措施對水系水量進行補充,使水系流動起來。調整水生植物的物種,引進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

3 濱水景觀設計實例分析

3.1 項目概況

三峽大學位於西陵峽所在地宜昌,與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相鄰,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距校園僅28.5km。校園內爲低崗丘陵地形,可概括爲“七灣兩崗一水系”,四周山崗較高,圍成一帶形低丘盆地,山崗最高點海拔147.2m,最低水面海拔64.2m,用地周圍由運河水系連通長江。

校園內的水系由於校園建設被裁彎取直失去其自然形態且分佈分散,未形成整體水系。由於周圍村民隨意排放污水及邊界的硬化,影響了水生動植物的活動,使得水系生境平衡破壞嚴重,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水體自淨能力破壞,污染嚴重,曾經清澈美麗的河流、湖泊變得烏黑髮臭。工程建設對於水系的影響是水質污染、水土流失,濱水的可觀性、可達性、可參與性大打折扣。

3.2 設計方案構思

根據校園水系現狀制定方案,調整、恢復其生態環境,營造地域文化豐富、校園師生可參與的生態平衡的優美水景。依據校園總體規劃,將校園內水系分爲一溪二湖五點,蓮心湖位於求索溪上游,使之連通城市運河,爲求索溪提供水源,文思湖位於求索溪下游,直通黃泊河匯入長江,調節求索溪的水位,沁苑公寓、南苑景觀帶、逸夫樓、圖書館、教師公寓的點狀水景通過地下管道與求索溪相連,使整個校園水系連成一體,形成一相對的整體生境。

蓮心湖方圓15hm2,湖面水位爲75m,作爲整個校園水系的源頭,它的水質及生態至關重要。設計中採取控制污染源、營造生物溼地、調節生物羣落的方法,使其恢復生境活力。此處污染主要是周圍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水及農田林地的化學肥料隨地表水排入湖中所致。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匯入市政污水管網,農田的化學肥料污染採用控制、減少使用量進而達到控制其污染水系的作用。在湖邊淺灘區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結合水杉、池杉等林木形成景觀層次,同時營造溼地景觀,截污治污,淨化水質,調節氣候。蓮心湖景區的駁岸採取自然土質岸坡、自然緩坡,並沿自然的湖岸線設置濱水過渡空間,其寬度爲20m,以利於小型動物和兩棲動物的生存活動。其間散佈一些遊人觀景的親水生物立交步道(見圖1),一方面可使遊人參與到濱水景觀之中,另一方面又爲動物的活動留出通道。對於蓮心湖的`用水補給採取兩種方式,一是收集雨水、中水回用來作爲水源補充,二是連通校外的城市運河作爲水量儲備。

求索溪主要解決的是底部滲透問題及硬質駁岸的改造。由於工程建設使溪水底部的土層結構疏鬆,溪水沿土層毛細管滲透到周圍土層中無法存留,所以設計中採用密實黏土防滲技術,在底部鋪黏土逐層碾壓密實,防止水的滲透、流失。溪邊駁岸爲垂直硬質駁岸,直接造成水生動物、兩棲動物生存危機,同時硬質駁岸吸收、散發熱量快,使周圍的氣溫升高,且不利於遊人接觸、參與,因此設計中將垂直硬質駁岸改爲階梯形(見圖2),且階梯與階梯間填充泥土種植水生灌木和喬木,既增加了濱水景觀的親切性、空間層次,又調節了周圍的氣溫,促進了周圍環境的生態和諧。

文思湖由於水體富營養化,水葫蘆大量繁殖,造成湖水污染嚴重;同時,由於和長江連通,夏季江水倒灌水位上升,冬季水位下降,季節性水位差形成了湖邊消落帶,既影響濱水景觀,又造成湖邊污物殘留,影響水質。對此,引進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傘草、萬壽菊等,在水陸過渡區域配備溼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蘆葦、菖蒲)、浮水植物(如荷花等),可以去除水體中的營養物,使水質得到改善,還水體自然色澤。對於湖邊消落帶,考慮到水位變化對消落帶的沖刷,採用了三峽大學生物綠化技術,鋪砌多孔生態混凝土構件[2],在其孔洞中填充種植基(乾粉土、腐殖土、保水劑、長效肥的混合物)然後種植溼生植物(菖蒲、地衣等)。

濱水景觀的設計還考慮了和校園建築、師生交流、娛樂、休閒相匹配的濱水步道、觀景臺、小品建築,採用幹欄式建築的形式,體現出濃濃的地域特徵,提高了景觀的公衆可參與性。

3.3 預期效果

通過引進當地植物羣落,調整濱水景觀的空間層次,使三峽大學濱水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動植物羣落更加多樣化,景觀的公衆可參與性大大提高,景觀的地域特徵也更加突出。

4 結語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濱水景觀設計理念的更新及人們對於洪水更深層次認識的提高,濱水空間將不再以防洪、排洪爲主,其景觀效能與生態效能將被更多人所重視、研究。濱水陸地過渡空間的功能效應,將是今後一段時期要研究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