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中的意匠

西方古代雖然比中國重“形”,但在文藝復興以後也開始重意匠,康德美學提到,在園林建築中就它們是美的藝術而論,本質的東西是意匠。從意匠實質上是通過創造出能傳達心念,富有表現與意味的設計構思這一特點可以看出,要鑑別一個作品有無意匠是困難的,例如,作品是否傳達心念,不可能用概念來評價,作品表現力的強和弱,意味如何,都是模糊概念。“環境藝術”專業如何才能跳出膚淺的裝潢,居於專業水準進行環境意匠,可以從三個方面人手:

環境藝術中的意匠

  (1)重視表現

表現是美學術語,意思是用藝術方式表情達意,藝術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有美學目標,追求審美境界,二是選擇適當的表現手法。三是具有動人以情的表現力,在藝術界有一派叫表現論,他們將藝術的本質歸於表現,這派理論如何暫不說,不可否認的是,藝術離不開表現,意匠與表現力直接相關,暗示程度高者,表現力強,中國科技大學校門環境意匠是一個表現力強的例子。

  (2)傳達心念

只要重視表現,環境藝術就會“從物到人”、“深入人心”,人“心”到底如何?從藝術角度來講,人的“心’既有意識,也有下意識,前者產生概念,後者產生心念,如下圖所示:

概念自不待言,我們一直接受概念教育,對它自然熟悉,現在,我國建築界流行這樣一種時髦要搞“概念設計”,側重於物理,主要傳達概念,現代主義的特點是(傳達)側重於物理,所以有人批評它“目中無人”,我國20世紀後半葉的建築講實用、經濟、美觀,都有清晰明白的概念,被忽視了的就是傳達心念。因此多數建築缺乏不可言傳之妙,

心念(ENDOCEPT)。需要講一下,因爲我們很少接受心念培養,對它自然不熟悉。心念是指人們發自內心,特別是與下意識相關的一種不自覺的、模糊不清的經驗,我們都愛旅遊。實質上是進行環境體驗。在這當中,你們有時能用詞語評價一個特定環境,這是因爲環境傳達概念,你可以用概念來評概念,例如,面對南京長江大橋,誰都能講出他所傳達的概念:“三面紅旗”但是,也有另一種情況,你感到這個環境妙,但要講他妙在何處,困難來了,還是因爲環境傳達心念,它雖然能使你意會,卻無法用概念品評,就是上面提到的科大校門,你能說出它妙在何處?以上雖然說明了心念不明顯,但也並非完全不可捉摸,爲便於理解,下面講它的三點表現:

意向(INTENTIDN):意向既不是創作的主題思想目的',也不是由概念所規定的,合乎邏輯的意圖、意向既是設計者創作時不自覺的傾向流露,它含蓄,但並非故意隱諱,它模糊,又不是有意沖淡。簡言之。意向是心念的指向。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意向也會自然地表現出來。它有向無形。但卻可以被人們心領神會,例如:白宮環境,低層建築,離地一層的陽臺,開放式草坪。中山陵,臺階引道,簡樸的賓樓,列寧墓環境,比宮牆底的階狀造型,除列寧二字外,別無其他,可以進入,兼撿閱臺,所有這些都能使人意會到設計者的意向。

傾向TENDEN:設計者各種意向在指向上所表現出的一致性叫傾向,傾向按其大方向可以分爲兩類:前向性傾向與後向性傾向,媚俗、譁衆、求豪華,仿套,安於易操作形爲追求時尚屬後向性傾向堅持專業水準,努力提高文化差,克服困難搞獨創,面向未來都屬於前向性傾向。大家可以感覺到我國目前的歌曲,音樂、小說、電視、電影、建築、環境藝術等,後向性傾向佔上風。

意味(SIGNIFICANCE):帶有意向與傾向的“意”,通過“象”,形成藝術創作中所謂的“意象”。再經過意象造型表現出來的有形物就包含着意味,簡言之,意味是帶有意向的情味與趣味,意味中包含的“意”隱含而不明示,用推理語言無法表達,意味富有情感且有可塑性,爲再創造留有餘地。

  (3)追求意味

只要重視表現,傳達心念,環境藝術就有了可“品”之“味”,其中,偏於趣者叫趣味,重於情者叫情味,情與趣結合而達到生活動地步者叫韻味。總而言之,叫意味。意味對於藝術作品的意義如何?貝爾(藝術論)把藝術歸之於“有意味的形式”,這雖然有其侷限,但應當肯定的是“意味”與表現一樣,是藝術所不可缺少的內容。只要悟到了這一點。我們在環境藝術中就會特別重視。通過意匠,追求各種部分的意味,並將各部分組合成有意味的整體,其整體意味大幹諸分部意味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