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的絕筆之作講了什麼

導語:托爾斯泰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托爾斯泰的絕筆之作究竟講了些什麼,讓YJBYS小編告訴大家吧。

托爾斯泰的絕筆之作講了什麼

1910年1月,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在經過漫長的構思和醞釀後動筆寫作《生活之路》,10月15日書稿完成。在他去世前,這部書的部分清樣呈現在眼前,當時重病纏身的他已經無法修改清樣,生命彌留之際說道:“我做不了了……”

托爾斯泰,作爲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儘管在漫長的一生中以小說創作爲主,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優秀長篇小說,但在其創作生涯的最後10年裏,他轉身爲思想家、哲人,熱衷於非虛構作品的寫作。其中,《生活之路》便是他在生命最後一年完成的絕筆之作,給他波瀾壯闊的文學旅程畫上了一個重重的驚歎號。那麼,這部絕筆之作中,他到底談了些什麼?

《生活之路》分爲31章,每章探討一個特定的主題,如信仰、靈魂、愛、不平等、暴力、迷信、真、善、惡、死、幸福等主題。托爾斯泰之所以將書分爲31章,因爲他期望讀者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閱讀,每天恰好一章。書中,他儘可能吸收人類思想精華,因此本書內容龐雜,涵蓋了閱讀筆記、警句格言和思想札記;寫作手法上,他力求簡潔明瞭,有點類似《論語》的意味。在晚年的托爾斯泰看來,生與死這些存在於時間長河之中的東西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如何在現世做出努力,如何在克服困難、捨棄自我和道德完善中去感受幸福,正如其書名所言的“生活之路”。

托爾斯泰所處的歷史時代和文化背景與今天的中國相去甚遠,但是他所思考的問題卻跨越了時空界限。研讀書中的內容,依然具有啓發意義。愛是人的天性,超越了國家、民族、信仰和傳統。本書第五章“愛”中,托爾斯泰闡發了對愛的感悟。他用童話般的語言寫道:“爲了按照自己的規律生活,蜜蜂就要飛,蛇就要爬,魚就要遊,而人就要愛。因此,如果一個人不去愛他人,對他人待之以惡,則他的行爲就像鳥在水裏遊、魚在空中飛一樣不可思議。”他眼中的愛,顯然是一種大愛、博愛,人不僅要愛自己,還要學會愛他人、愛身處的世界。

作爲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的勤奮不必多言。他相信人的勤奮能創造更寬闊的世界。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大部分時光是在自家莊園的勞動和寫作中度過的。作爲貴族,他尊重辛苦工作的僕人和農夫,而對於勞動本身,他也心懷敬畏。第九章“不勞而食”中,他以格言的方式寫道:“無論使用什麼東西,都要記住,這些都是人類的.勞動成果,消費、譭棄、損壞這些東西,那麼你就是在損耗人的勞動,甚至是人的生命。”他寫這句話時,與其說是在規勸他人,不如說是他靈魂深處的反省。

對於農業勞動,托爾斯泰認爲,人類的真正智慧其實都來自農業勞動。他寫道:“農活不僅有益於肉體,也有益於靈魂。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往往難以用健全的頭腦去理解事物……勞動可以幫助人簡捷、明快而富有理性地去理解人在生活中的位置。”然而,在今天許多人看來,若一個人的工作是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那其生活算不上美好。此外,不僅生活在城市裏的人,甚至很多新一代的農民,瞧不起也不願從事體力勞動。托爾斯泰的這段話或許對此種想法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不僅如此,托爾斯泰根據自己的理解,詮釋了“生活是什麼”這一不同時代的人都會追問的問題。而第31章,即最後一章的標題“生活即幸福”恰恰回答了這一問題。托爾斯泰在文中寫道:“我們常常忽視現世的幸福,而是算計着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能得到一種更大的幸福,但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不會有更大的幸福,因爲我們在生活中被賦予的就是一種偉大的幸福——這就是生活,更高的幸福並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他在生命處於倒計時的日子裏寫下這樣的句子,毫無疑問是真誠的,簡短的文字中凝聚着一生的思考。

作爲托爾斯泰的絕筆之作,《生活之路》並不是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也不是令人流淚的心靈雞湯,而是來自他靈魂深處最真實的生活感悟。在他的眼中,人性是善的,而惡的一面也顯而易見。閱讀本書,筆者的感受是:任何一個人的生活之路雖然不盡相同,可是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若偏離或者放棄這種追求,生活的意義就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