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電影常識瞭解

電影是編導製作的必學科目,下面小編就編導電影的一些常識給大家進行簡要的介紹說明。

編導電影常識瞭解

  真實電影介紹

真實電影從五十年代末開始的一個以直接紀錄手法爲基本特徵的電影創作流派。包括法國的真實電影運動和美國的直接電影運動。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讓·盧什、法朗索瓦·萊興***、馬利奧-呂斯渡利、美國的戴維·梅斯爾斯和阿爾倍特·梅斯爾斯兄弟、理查德·利科兜相唐·阿倫·彭尼貝殼等。

真實電影的倡導者自稱他們的靈感主要來自蘇聯吉加·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和實踐。維爾托夫在二十年代拍攝了一系列由生活即景組成的新聞片,後來又把這些即景式影片剪輯成有一定結構的長片,他把這種影片稱爲"電影真理報",、而真實電影實際上就是這一餓文詞忙的法譯。真實電影作品和電影真理報在藝術上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所表現的事件更完整、更單一,因而更具有故事片的特質。

真實電影作爲一種製片方式具有下列特點:

1.直接拍攝真實生活,排斥虛構;

2.不要事先編寫劇本,不用職業演員;

3.影片的攝製組只由三人組成,即導演、攝影師和錄音師,由導演親身剪輯底片。

在這一電影流派內部,法國的真實電影和美國的直接電影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電影導演的作用:法國人主張導演可以參與拍攝過程。例如盧什在拍攝《夏日紀事》(1961)時,爲了給觀衆一種導演盡非旁觀者的印象,插進了由他自己進行的對片中人物的一系列訪問和爭論場碰。美國人則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態度,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例如利科克拍攝《大衛》(1962)時,自始至終只是按照事件的自然進程,不加干預地拍下一個年輕吸毒犯在戒毒中心成功地棄舊圖新的故辜。

真實電影的拍攝方法要求導演能正確地發現事件和預見其戲劇性過程,要求攝製組動作靈敏.當機立斷,這種方法必然給影片的題材造成很大的限制,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作品爲數很少。真實電影作爲一個流派的更大意義在於它爲一般的故事片創作提供了一個保證最大限度的真實性的拍攝方法,在這一點上,其影響是深遠的。例如約克·羅齊嬪的《再見,菲律賓》(1962)使用了即興的對白、輕便攝影機和暗躲的麥克風,顯示了真實電影的印記。特呂弗的《胡作非爲》(1959)在高度自然的拍攝風格和社會性內容上電明顯地表現出真實電影的影響。戈達爾在他的很多影片裏進行主觀參與,更是直接搬用了真實電影的方法。

  什麼是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kammer spiel film)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菜園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戲院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臺劇。奧地利電影編劇卡爾.梅育把這一概念搬用到電影中來,創立了室內劇電影。梅育於1919年寫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劇本,成爲表現主義電影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但一年後,梅育便開始脫離表現主義的軌道,於1921年寫出《後樓梯》,由保羅.萊尼導演,成了第一部"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拋棄了表現主義電影慣用的鬼怪和瘋子的主題,而以社會上的小人物如鐵路工人、店員和女僕爲對象,描寫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環境。它恪守古典悲劇的三一律,佈景簡單(主要是內景),人物數目很少,一般無名無姓,只以其職業爲特徵。它非常留意對人物的心理刻劃,鏡頭經常良時間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勢動作和麪部表情上。由於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時間空間變化很小,所以它一方面要求演員的演技嚴厲平實,避免誇張,另方面儘量少用字幕,力求通過可見形象來傳達戲劇性內容。但囿於無聲電影的技術侷限性,也造成人物性格過於簡單,鏡頭過於冗眭和重複,甚至出現使觀衆無法瞭解人物的行爲動機等缺點。

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品除了由梅育編劇的一系列影片如《鐵道》(1921)、《除夕之夜》(192 3)、《最卑賤的人》(1924)以外,還有保羅-津納爾的《恩欲》(1924)等影片。這種電影在引導一部分德國電影導演走上寫實道路方面超了很大作用(參見"街道電影")。在國外,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馬賽爾·卡爾內爲代表的一些法國電影導演的電影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