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編導影評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里約奧運會女子自由式摔跤58公斤級比賽中,印度選手馬里克勇奪銅牌,不要小看,這是印度隊在里約奧運會上僅獲的兩枚獎牌之一。雖然印度人口衆多,但印度既沒有歐美的聯賽制,又沒有中國的舉國制,從奧運會歷史上看,印度是一個體育弱國。

《摔跤吧!爸爸》編導影評

《摔跤吧!爸爸》跤吧!爸爸》是一部體育勵志片,更是一部關於成長的故事。

我們從呱呱落地開始,就在父母的期盼中一天天長大。小時候,我們最親、最崇拜的對象是父母。他們教會我們說話、走路,帶領我們認識世界……在父母的呵護下,我們開始在人生的旅途中行走、奔跑。他們是我們學習生活中的老師。片中的父親阿米爾汗在這個階段發現了女兒在摔跤上的天賦,他不顧世俗眼光和衆人勸阻,決定親自擔任女兒的摔跤教練,全力培養女兒。美國著名的人格發展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觀察到:那些獨具天賦和富有靈感的人們,他們大多數在年少時,都是因爲好老師而燃起了內心天才的火焰。而阿米爾汗身兼父親和老師二職,在他的嚴格訓練下,女兒的潛能被逐漸開發出來。

我們長大了,開始叛逆了,父母也慢慢變老。在我們眼裏,他們不再是高山,甚至有些落伍。片中的阿米爾汗將女兒培養成了全國冠軍,正躊躇滿志向世界冠軍發起衝擊,女兒卻告訴他,要去國家隊訓練,不再需要他了。作爲教練,此刻阿米爾汗無疑是失落的,但作爲父親,他不能讓女兒留有一絲遺憾,必須全力支持。

女兒去了大城市,國家隊,花花世界,眼界開闊了,認爲父親那一套訓練方法過時,該拋棄了。放假回家的一次爭吵中,女兒給了父親一個下馬威,在摔跤場上將體力不支的父親狠狠的摔倒在地,女兒雙手叉腰,教訓似的站在倒地父親的身旁。父親輸了,但不是他的技術過時,而是青春期女兒的絕地反擊更勝一籌。

畫面很殘酷,但從埃裏克森的理論來看,自我認同就是青春期的主要矛盾。女兒的自我意識覺醒了,她不再滿足於從父親那裏得到答案,想通過自己的探索,弄清楚自己的定位,以及在社會上該扮演的角色。她對於父親的逆反,其實是對這個世界的獨立探索,她在試圖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因此,當女兒在訓練方法上與父親衝突時,她選擇了相信自己,就算頭破血流、父女決裂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成長的代價,讓人唏噓卻又必須面對。

然而,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犯錯、會彷徨,當我們遭遇挫折,最需要的是家庭的溫暖。女兒繼續在國家隊打拼,在賽場上遇到了無法突破的瓶頸,這才意識到自己誤入歧途,但卻無力擺脫,無助的她鼓足勇氣向父親求助,那一瞬間父女倆所有的心結全都打開。在父親的幫助下,女兒重拾信心,逐漸走出困境。這個階段,父親有了新的角色——女兒的避風港。回想我們年少時,青春叛逆,也曾讓父母傷心,但每次事後,父母都能無條件的原諒,重新向我們敞開懷抱,隨時歡迎試錯歸來的我們,這便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最後,總有一天,孩子要離開父母,去獨立的面對一切。這時,父母能給予他們的,只是兒時培養的優秀品質,是堅強、勇敢、永不放棄。“爸爸不可能時刻保護你,爸爸只教你如何戰鬥,你要戰勝自己的恐懼,試着自己拯救自己”。當大女兒無法在比賽現場得到父親的指導時,她的心中浮現了兒時父親的這番話。是的,必須自己拯救自己。這一刻,放下所有的恐懼、焦慮,迴歸初心,全力一搏。

在最後一役中,女兒依靠自己的意志擊敗了心魔,贏得了勝利,她“成年”了。父親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將接力棒傳給了女兒。今後,女兒將獨立的笑對人生,並擔當起傳承的重任!

《摔跤吧!爸爸》》所呈現的既不是男權女權,也不是父權,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兩代人的摩擦和親情。成長是殘酷的,也是幸福的,痛並快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