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編導製作的技巧運用

導語:一部好的紀錄片,在於編導製作的技巧手否過硬,如何掌握一部好的紀錄片的編導製作技巧呢,請閱讀下文的內容。

紀錄片編導製作的技巧運用

一部好的紀錄片成功不僅在於畫面拍攝、後期製作,最大程度取決於現場採訪。一部本來在前期策劃好的題材,然而在面對現場實景或真人真事時,會有很多變數。這就需要我們創作人員不僅要策劃好,而且要主動去適應採訪的環境,掌握紀錄片採訪的技巧,必須與採訪對象產生共鳴,達到通感效應。

高質量的提問離不開採訪前的充分準備。我們要採訪的內容是什麼?我們需要了解什麼?被採訪者知道什麼?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能爲我們的採訪提供哪些內容?這些都要在採訪前做好提問準備,還要儘可能通過各種渠道多獲取一些資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確採訪主題。今天我們想探討的是在紀錄片中編導如何圍繞採訪主題提問,層層剖析,步步深入。

  一、要學會與採訪對象交流

紀錄片的採訪抓不住時機就稍縱即逝。創作紀錄片的過程中,編導在經過前期選題策劃後,正式進入拍攝階段。編導在拍攝過程中,有很多采訪都是隨機性的,編導需要靜下心來與被採訪對象多交流、多溝通,即使一時無法真正與被採訪對象產生情感共鳴,編導起碼也要把自己的採訪意圖告訴被採訪對象,讓其明白編導的意圖。要通過提問營造一種融洽的氣氛,從而拉近同被採訪對象的距離。被採訪對象千差萬別,有的很容易調動情緒,有的卻很拘謹,這時可以用拉家常的辦法來拉近距離。

比如我們在拍攝《長城尋跡》的時候,在採訪邊北村老村長時,我們設計了讓老人趕着毛驢車走在老邊道上,我們的編導也坐在車上,同老人聊起來。這時攝像師立即跟上來,不停機拍攝,這時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說了好多老邊道的故事,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同時,一路的跟拍也充分體現了一個“尋”字,非常符合我們的主題長城尋跡。所以編導採訪中首先和被採訪對象溝通融洽,是創作紀錄片策劃後進行採訪的第一步,從情感入手的採訪往往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要在採訪過程中善於提問

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我們的被採訪對象沒有不會說的,只有記者不會問的。紀錄片編導絕對不要去當法官、警察,也不要去當菩薩和裁判。要想着做記者的我們是代表觀衆去問,觀衆的需求是記者最大的任務,不要讓我們的觀衆看到節目沒水平,對記者產生失望。紀錄片的採訪提問一般多用調查式、追蹤式、循序漸進引導式的提問方法。採訪提問是一門學問,要講求藝術性。在創作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同樣是提問,帶着感情運用調查式的採訪,往往出彩打動觀衆。出色的提問,會帶來出其不意的神奇效果,不僅烘托整個電視專題片的主題,而且會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採訪中,編導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體細緻,不要泛泛而談。

比如說有的記者在採訪中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您遇到了哪些困難?“”您的感受是什麼?”“您的願望是什麼?“您的打算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就像簡單的公式,缺乏個性。泛泛地提問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麼,怎樣避免泛泛提問呢?經驗是:記者提出的問題要具體。事實上你若是想得到一個好的.答案,就需要提出一個好的問題,這就需要編導事先做足功課。另外,編導要善於運用層層追問的辦法來挖掘故事的細節、深入瞭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採訪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被採訪對象往往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的好多細節不以爲然,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時記者就要以敏銳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問下去。

編導在採訪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採訪對象一些隱晦的問題,這時可以採取迂迴式提問的辦法,避開正面提問而從側面深入。

比如,一個運動員的成功受人注目,但她成功背後的故事更引人關注。於是在採訪時我們不去就事問事,而是從側面瞭解她、觀察她,從她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中看出她的處事之道。人物採訪中關於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比如採訪一些專家學者,提出的問題就要比較專業一點,那樣才能和被採訪對象拉近距離;當遇到被採訪對象文化比較低、表達能力比較差時,記者要有耐心;當遇到被採訪對象說話跑題時,記者要想辦法引導他回到正題等等。總而言之,採訪的目的是爲了獲得素材,編導所有的採訪技巧都應該爲這一目的服務。

紀錄片採訪對編導的要求非常高,一位優秀的編導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探求,甚至要做一名雜家,這樣才能採訪到位,最終爲製作一部好的紀錄片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