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的歷史故事

對於圍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 是在中國發展最廣的藝術,是中國的國粹,也被認爲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遊戲之一。那麼中國圍棋的歷史典故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相關故事,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棋的歷史故事

  舉棋不定

公元前559年,衛獻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孫林父和亞卿寧殖發動了政變,推翻了 衛獻公的統治,改立衛殤公爲君,獻公不得不逃到齊國去避難。十二年後,寧殖 的兒子寧喜當上衛國的左相,而衛獻公也在齊國的幫助下佔據了衛國夷儀這塊地盤,並開始圖謀恢復君位。衛獻公派人找寧喜談判,要求他廢黜衛殤公而擁戴衛 獻公,並以復位後讓他獨掌國家大權爲條件。寧喜猶豫再三,還是同意了衛獻公 使者的勸說。衛國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這件事,說:“寧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圍 棋,日後定不能倖免於禍難。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勝過對手,更何況安置 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呢?九代相傳的卿相,到寧喜這裏就要滅亡了,這是多麼可 悲的事情啊!”寧喜後來果然被殺。這就是成語“舉棋不定”的來歷。——《左傳》

  王粲復棋

三國時,“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博聞強識,過目不忘。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 局亂了,王粲憑着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 己的眼睛。他們用布把覆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 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下一對,不錯一子。 ——《魏書·王粲傳》

  費禕考棋

費禕是三國時蜀國的'大臣,聰敏幹練,識悟過人,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軍政大權 主要由他掌握。公元245年,魏國大軍直撲蜀境,形勢萬分危急。費禕奉命出 徵,大夫來敏前來踐行,希望與費禕下一盤圍棋作爲告別,費禕爽快答應。兩人 對坐,來敏執白先行,招招都是強手。費禕神色鎮定,防守得法。來敏見無隙可 乘,且棋勢露出多處破碇,於是推盤認輸,他恭賀費禕說:“大戰在即,我所以 要和你對弈,其實是要看看你的胸襟氣度。現在我相信,你是抵禦敵人的最好人 選。”果然,費禕到前線後,堅壁清野,憑險固守,使魏軍久攻不下,露出疲 態,再若強行攻擊,必爲蜀軍所乘,不得已全線撤退。 ——《蜀書·費禕傳》

  弈秋誨棋

弈秋是中國歷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棋手,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由於棋術高 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爲師。他有兩個學生:一個誠心學藝,十分專 心;另一個大概只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 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鴻鵠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 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 棋藝。所以孟子說:“今夫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這便 是成語“專心致志”的來歷。——《孟子》

  巢毀卵破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斷專行。朝中重臣孔融爲人耿介剛直,多次 指陳曹操的不是,令曹操又忌又恨。建安十三年,曹操暗中授意屬下誣告孔融圖 謀不軌,判處其棄市之刑。孔融被捕時,他七歲的女兒和九歲的兒子在家裏下 棋,有人通風報信讓他們快逃,但他們不爲所動,仍堅持下棋。他們說:“哪有 巢毀而卵不破的道理呢?”兄妹倆鎮定自若的行爲震動了曹操,他害怕此兩人日 後爲父報仇,於是下令把兄妹倆也給處死了。 ——《世說新語》

  顧師言鎮神頭勢

唐朝大中年間,日本國王子神頭王來朝,皇上便集合各種藝人,擺上珍饈佳餚來 款待他。神頭王非常喜歡下圍棋,而且棋藝高超,在日本國從沒輸過。皇上命棋 待詔顧師言陪他下棋,且要贏他,以顯大唐人才之盛。

兩人下到第三十三手的時候,還勝負未分。顧師言怕完不成皇帝交給的任務,便 凝神思考,很久才落下一子。神頭王細視棋局,頓時瞠目結舌,投子認輸。這一 招棋,後來被稱爲“鎮神頭勢”。

神頭王輸了以後,對接待他的大唐官員說:“陪我下棋的待詔,在大唐能排第 幾?”顧師言本是大唐的第一高手,官員故意騙他說:“只排第三。”神頭王 道:“我來大唐沒有別的願望了,只想見見貴國第一國手的風采。”官員回答 道:“王子您只有贏了第三,才能見第二;贏了第二,纔可以見第一。現在王子 連第三都贏不了,怎麼能輕易就見第一呢?”神頭王聽罷,一聲長嘆:“原來小 國的第一,還不如大國的第三啊!” ——《太平廣記》

  阮籍嘔血

西晉名士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爲人放誕,不拘小節,然而生性至孝。有一 日,他正和朋友對弈,忽然有人來報,說他的母親病故。朋友提議暫時終局,待 他處理完母親的喪事之後,擇日再戰。阮籍搖了搖頭,堅持不肯,一定要先決勝 負不可。棋局終了,阮籍飲酒兩鬥,放聲大哭,嘔血數升,幾乎喪命。——《晉書·阮籍傳》

  王質爛柯

東晉時,信安郡樵夫王質入石室山中伐木,見兩童子對弈,便將斧子放在地上, 駐足觀看。也不知看了多久,兩童子順手給了王質幾枚棗核狀物,王質吃下後遂 不覺飢餓,繼續專心致志地看棋。一局棋尚未下爲,一童子忽對王質道:“你怎 麼還不回去?”王質如夢初醒,忙去取斧子,卻發現斧柄全已朽爛不堪。回到家 裏,物是人非,原來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太平御覽》

  換子逐客

唐代元和年間,東都留守呂元應一日正與門客下棋,送來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 處理。呂元應拿起筆準備批覆。下棋的門客趁機迅速偷換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 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覆完文件後,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門客下棋, 最後門客勝了這盤棋。第二天,呂元應就請這位門客走了,誰也不知爲什麼,連 那位門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臨行時,呂元應照例送了許多東西,以禮相待。 十多年過去了,呂元應終因重病不治行將離開人間,他把兒子、侄子叫到牀前, 向他們講述了十年前與門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說,“當時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 並不介意,但由此可見此人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 務必慎重。”說完,便與世長辭了。

  天元定乾坤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羣雄並起,逐鹿中原。當時有一個虯髯客張 三,爲人豪爽仗義,心有大志,也想伺機起兵。他從朋友李靖處聽聞了李世民之 才,希望能與其先見上一面再謀後計。雙方相約在劉文靜的府上會面,李世民應 邀而至,虯髯客張三見其神采奕奕,氣度不凡,心裏爭霸中原之念已經消減了不 少,但終究他還是邀李世民在棋盤上切磋一番。張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擺在四個 角的星位上,嘴裏還高呼一聲“老虯四子佔四方”。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心知肚明 對方的來意,他不慌不忙地執起一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朗聲道“小子一子定 乾坤”。

李世民棋藝遠勝張三,雖然自動讓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謂始終掌 握主動。中盤過後,張三所佔的四個角已被吃掉其三。當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 子,要向最後一角發起進攻時,張三托住了前者的手,說道:“中原大地已歸公 子所有,東南一隅,山高路遠,就請公子交託於我。”後來,李世民開創大唐盛 世,張三自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征,當了扶餘國的新王。——《太平廣記》

  玄奘解棋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自幼喜愛下棋,家中收集有歷代祕譜,他曾潛心研究,並能推 陳出新。當時,有一位國手曾問他有關圍棋的問題,他精闢地說道:“棋盤象徵 宇宙。天體由三百六十部分組成,所以棋盤縱十九道,橫十九道。棋盤共三百六 十一目,那多出的一目就是天元,即黑星,意爲‘太極’,表示宇宙的本體。三 百六十一是古代日曆全年的天數,四個角分別爲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分別表示 白晝和黑夜。棋盤和棋子就這樣象徵着天地。”那位國手聽到對圍棋的這番新穎 和透徹的解說,不由十分欽佩玄奘的學識。

  弈棋忘忿

李訥是唐朝時高麗人,代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封隴西郡王。又曾任僕射之職,實 爲宰相之職。李訥性情急躁,但酷愛下棋,下棋時神情安詳,極其寬容溫和。每 當他急躁得大發脾氣時,家人就悄悄地將圍棋放到他面前。李訥一見圍棋便馬上 和顏悅色,拿起棋子擺弄棋局,於是就把滿腔怒氣完全丟到腦後了。——《古今談概》

  棋差一着

宋太宗趙光義酷愛圍棋,常宣棋待詔賈玄與其對弈。賈玄藝高出太宗不止一籌, 但爲了不讓天子掃興,每次對局總是不多不少僅輸一子。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 相讓了,起先他並沒有點破,可日子久了,便對這種“常勝”漸漸失了興致。一 日,他下定決心,執意要讓賈玄拿出真本事來與自己大戰一盤。聽聞聖意後,賈 玄自是連連推辭,但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讓賈玄三子。不過即便如此,賈玄還 是以精準的一路之差輸棋。宋太宗失望之餘馬上要求再下一盤,並警告賈玄,若 是再輸可就要革去官職了。

第二盤棋開始,下到中盤時出現了一個“三劫循環”,雙方都不能退讓,按規矩 應判爲和棋。面對這一結果,宋太宗要求再來第三盤,而且還加重了警告力度— —賈玄若勝,能獲賜緋衣,倘不敵,便會被拋進污泥濁水中。

結果第三盤依舊和棋,因爲賈玄被皇帝強迫性地讓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輸了。不 過待他被侍衛扔進荷花池後,突然又高呼了起來。原來,賈玄的手裏頭還握着一 枚子沒算呢!見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來,而後又賜予緋衣。——《古今談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