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的地域風格特色

揚琴亦名洋琴,是一種古擊弦樂器,也是我國民族樂器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了關於揚琴的地域風格特色。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揚琴的地域風格特色

  廣東音樂揚琴:

廣東音樂揚琴始於清末及民國初年,它屬於閩、粵、臺(中國臺灣地區)、海南色彩區,後來北傳至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中國香港和東南亞等地亦有此音樂。當地人稱爲“過場”“譜子”“小曲”,多演奏過場音樂和民間器樂小曲。由於廣東揚琴音樂已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新樂種,在演奏風格上也隨之創新和發展,它在優美的漁歌、抒情的山歌和獨特的客家民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作曲家嚴老烈是廣東音樂最早的創始人,他改編的《倒垂簾》《旱天雷》《連環扣》等樂曲是廣東音樂揚琴早期的優秀作品,在演奏上發揮了華彩性的即興加花、襯音、坐音、頓音、密打等技巧,創造了明快、活潑、爽朗、清新的藝術風格。廣東是揚琴在中國流傳較早的地區,正是廣東的民間音樂孕育出了揚琴的一個流派——廣東音樂揚琴,使揚琴成爲富有表現力的.獨奏民族樂器。

  江南絲竹揚琴:

江南絲竹是浙江、上海地區人民熟悉的民間器樂藝術。由於主要用於絲絃和絲竹製的樂器,故稱之“江南絲竹”。江南絲竹揚琴是從江南音樂中分離出來的音樂形式,其發展主要和江南絲竹這一樂種密不可分離,也是江南絲竹中的主要樂器之一,其文化內涵是很豐富的。江南豐富的民間音樂衍生了江南絲竹,爲江南絲竹揚琴音樂提供了發展環境。江南絲竹揚琴的開拓者是任梅初,他是把江南絲竹的合奏曲改編成揚琴獨奏曲的作曲家。江南絲竹揚琴在演奏風格上獨具一格,其傳統揚琴曲中屬江南絲竹的作品有《彈詞三六》《歡樂歌》《竹街》等,樂曲功能主要表現在襯音、倚音、花音、顫音、輪音、坐音等,發揮了江南絲竹揚琴的潤飾加花的特點,擴充了音區的變化與對比,曲調優美細膩,旋律秀雅流暢,韻味清晰雋永。在旋律上江南絲竹多以波浪式級進的旋律進行方式,旋律平穩、柔和、含蓄。

  四川揚琴:

四川揚琴也叫“四川琴書”,因以揚琴做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曾在明末清初形成地方曲藝表演藝術形式,到光緒年間發展爲獨立完整的說唱藝術。揚琴爲主要樂器,是賈樹三吸收四川揚琴的曲調發展起來的,其影響從成都地區到上海和中國香港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在音樂創作上吸收開場音樂和間奏的器樂曲牌而形成揚琴獨奏曲。四川揚琴主要有南北兩大藝術流派,南派行腔綺麗、柔婉、細緻、音韻醇厚,其代表作有《歡樂歌》《彈詞三六》;北派音樂唱腔遒勁、健朗、粗獷、豪放,發音鏗鏘有力、明快響亮,演奏時運用浪竹咕嚕竹(類似彈輪)顫音、頓音等技法,使音樂舒緩時細膩委婉、流暢生動,激烈時剛勁粗獷、渾厚有力,表現力極爲豐富,常以敘事著稱,代表作《鬧臺》《將軍令》。四川揚琴獨創性和音樂性很強,具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豐富的音樂文學積累。

  東北揚琴:

東北揚琴學派被稱爲揚琴四大流派之一,其演奏風格不同於廣東音樂揚琴的華彩性的即興加花,不同於江南絲竹揚琴的優美細膩、秀雅明快的風格特點,亦不同於四川揚琴激昂粗獷、氣勢磅礴,具有陽剛之美,給人以內在的震撼的特點。東北揚琴演奏風格的形式受東北民歌、遼南地區皮影戲的直接影響,宋朝時皮影戲爲普遍娛樂形式時,揚琴就是其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東北揚琴創始人趙殿學先生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將民間小曲、小調逐漸加入自己的改編創新技法,不斷完善揚琴特性,運用揉、壓、顫、滾、滑、勾、輪等技法,尋求生存發展的新空間,使多樣技法的東北揚琴不但在伴奏中完善了自己的特點,而且以獨奏形式被人們讚美、欣賞和認可,爲東北揚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在全國最流行的曲目《蘇武牧羊》《羅江怨》中,其音樂表現在繼承原有揚琴技法的基礎上吸收和運用了傳統藝術手段和技法,充分表現了東北揚琴特有的音樂效果,這也是在前人基礎上繼承、發展和變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