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時如何協調用力與放鬆

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我們一直處在協調種種的矛盾之中。既要用力的彈奏,又要放鬆的狀態。在學習演奏琵琶的過程裏如何協調好用力與放鬆,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是最爲重要的組成部分。

琵琶演奏時如何協調用力與放鬆

  一、用力

什麼是用力?用力就是肌肉收縮,也即是肌肉緊張。肌肉緊張的程度越大,用的力也就越多。反之,肌肉緊張的程度越小,用的力就越少。手指的運動是由大腦皮層下的神經系統給需要運動的肌肉羣發出指令,肌肉羣開始收縮,以手指骨爲槓桿,以關節爲軸心,拉動手指,使手指伸直,從而產生的運動。完成一個手指運動,需要數個肌肉羣來協同工作。其中負責拇指伸直運動的肌肉有拇長伸肌、拇短伸肌,負責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伸直運動的肌肉有指伸肌、示指肌、小指伸肌、骨間肌和蚓狀肌。主要工作的肌肉稱爲原動肌,與原動肌作用正好相反的稱爲對抗肌,協同原動肌共同來完成收縮運動的稱爲協同肌。還有固定手指骨另一端的稱爲固定肌。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的重複單一動作,加深大腦皮層的記憶,使其一系列肌肉羣的運動變成概念化和自動化。只有這樣,肌肉羣纔會在大腦皮層下的神經系統指揮下,按其已形成的概念化和自動化記憶,收縮拉動手指骨,我們才能嫺熟自如的運動。

用力——在演奏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力是動態運動。我們知道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或作用力不足時,琴絃就不可能振動或振動不佳。也就不可能產生悅耳的聲響。演奏也就無從談起。在我們演奏的過程中,用力一直是至始至終貫穿到底的。正是由於改變了用力的大小、發力的快慢,我們纔會採擷到強或弱、堅實或柔軟等等的音響效果,纔會產生感人的藝術效果。正是因爲用力,我們纔會充分展現人類的奔放、強悍的陽剛之美,表訴柔弱、細膩的婉約之情。讓我們能夠演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使我們沉醉在其中,這就是能夠震撼人類心靈的藝術感染力。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人類引以爲驕傲的。也只有人類才能創作出如此美侖美奐的音樂藝術。

用力——並不是毫無節制的用力,必須要在控制下用力。每一條系在琴上的弦,都有規限振動幅度的空間,也即是琴絃與按音指板的距離,在琵琶上是琴絃與按音品位或相位之間的距離。如果用力過大,琴絃振動幅度就會超過規限的空間,弦身就會碰擊琴身發出噪音。而且每一種樂器上的.琴絃都有它所能承受外力的最大極限。如果超過這個極限,聲音就會炸裂,所發出的音響就不是美妙的樂音,而是刺耳的噪音。我們要清楚,力度不等於強度;強度不等於噪音。也就是說,情感的力度,不一定用音響的強度來表現,不是每次運用掃拂都要最強的力度。例如在樂曲《彝族舞曲》的快板中,作者在編曲時運用了大量的“掃輪”、“拂輪”。而在這裏,我們所用的“掃”和“拂”,只是描寫了小夥子們歡歌快舞的場面,在這裏表述一種歡躍的心境。所以,這裏的“掃”與“拂”要有彈性,富有動感。而在古曲《十面埋伏》中,也運用大篇幅的“掃”、“拂”及“夾掃”。而在這裏是運用這些強度大的指法,來再現了聲勢浩大、戰鬥激烈的古戰場。所以,在這裏的“掃”、“拂”及“夾掃”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加大力度,進而營造出驚天動地、慘烈壯觀的戰爭場面。總之,在用力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要求來安排用力的幅度,不要認爲大力度就一定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我們要知道細微徐緩之處也能扣動人的心絃。我們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重音,而不是物理上的重音。如何運用力度的幅度變化,要根據具體的音樂作品內容的需要,來合理安排和運用用力幅度的大小。用力必須在以確保不破壞音響美感的前提下來進行。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不但不能增強藝術感染力,還會破壞音樂的整體性。

  二、放鬆

什麼是放鬆?放鬆就是肌肉不收縮,也即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肌肉放鬆。 嚴格的來說,人的身體是沒有絕對性的放鬆。只是一種相對性的用力和不用力。相對性的用力是我們主觀上要求肌肉收縮,相對性的不用力是客觀上肌肉爲維持一種狀態而做的一種肌肉平衡。我們的站、坐、行、走或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都是肌肉爲保持一定狀態在做靜態運動。也就是說,肌肉只做維持性的工作,保持這種肌肉張力的平衡。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放鬆,是指不用經過大腦皮層下的神經系統去控制而產生的肌肉羣張力的平衡性。在人體的一切運動中,都有動態運動和靜態運動兩種形式。動態運動是我們所指的肌肉羣收縮運動。而靜態運動是指肌肉羣只做維持性的工作,並不做收縮運動。我們所指的放鬆就是指的靜態運動。放鬆也即是手指、手掌、手臂肌肉維持一種狀態,而並非收縮發力。

我們在彈擊琴絃時,只需要在一點上用力。即手指在接觸弦的一瞬間肌肉收縮,做動態運動。除此之外都不應用力,肌肉只做維持性的工作。肌肉在收縮的過程中,需要血液輸送一定的養料到肌肉的組織裏,這在運動力學上稱爲化學能。肌肉收縮是利用化學能將其轉換爲機械能,手指纔會運動。在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廢料——乳酸,需要動脈毛細血管在輸送化學能的同時,靜脈毛細血管將廢料——乳酸帶走並排泄掉。動脈毛細血管是無法將化學能這種物質在肌肉收縮的條件下,充分的將化學能輸送到肌肉組織裏去的。由於一次性的肌肉收縮時間過長,消耗了大量的化學能,收縮與收縮的間歇時間又很短,化學能還不能充分的傳遞進去。在轉換機械能的同時所消耗的廢料——乳酸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排泄。而後又開始了第二次的肌肉收縮。在第二次的肌肉收縮時,由於化學能的不足,導致機械能的不足。以此循環下去,直至化學能消耗怠盡,機械能也就無法生成,沒有機械能的供給,手指就無力運動,也就是手指疲憊不堪的時候。由於廢料排泄不出去,乳酸逐漸的堆積過多,手指肌肉就會感到痠痛難忍,無法運動。

必須強調的是:一切人體運動必須在合乎自然生理規則的狀態下才能進行。如果違背了這一規則,勢必造成諸多不便和弊病。手指骨關節在運動過程中,軟骨內膜會不斷的產生一種起着潤滑作用的物質稱爲滑液,並由毛細血管不斷的將其吸收排泄出去。但由於不合理的運動,或長期超負荷運動,使手指的軟骨內膜損傷,起着潤滑作用的滑液不能正常排出和吸收,使得這種物質在骨關節中停留。而這種物質積聚過多後,就會形成囊腫。造成關節淤血、腫大和疼痛,致使手指關節無法運動,甚至會使手指變形。

我們強調動態運動與靜態運動統一協調的運用。有靜態運動的支持,纔能有充分的能力保證動態運動的完成。只有放鬆,才能保證輕鬆自如、高效率高質量的進行一切運動項目。

放鬆—— 在演奏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放鬆是靜態運動,放鬆是爲了儲備能量再次用力。沒有放鬆就不可能保證動態運動速度和運動質量。一切運動都必須在一個靜態運動的前提下的才能得以進行。沒有靜態運動,我們無法儲備能量,進行下一次的肌肉收縮的動態運動。靜態運動進行的好,各個肌肉羣的張力就會得以平衡,我們可以感覺非常放鬆,舒適。手也不會感覺疲勞,更不會將手練壞。

在我們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們講的最多的、強調最多的是放鬆。而我們強調的是要在靜態運動中做動態運動,而不是在動態運動中作靜態運動。也就是說: 要在放鬆的狀態下用力,而不是在用力的狀態下放鬆。用力不要用蠻力,無論是演奏多大強度的音符,用力時不能使琴絃的振動超越了規限的空間,手指對弦所釋放的力度,也不能超越了樂器本身所能承受的範圍,否則聲音就會炸裂。而放鬆不能懈怠,手指不能無力的從弦上擦蹭而過。無論是演奏如何細弱的音色,最終手指的力點必須與琴絃有一個交接點——撞擊的過程。否則,就會發出虛散的聲音。

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做到強而不噪,弱而不虛,循序有制,收放自如。認真地將這組矛盾協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