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民間舞蹈的6大共性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文明古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每個民族文化中都有自己的舞蹈傳統。下面YJBYS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中國民間舞蹈的6大共性,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關於中國民間舞蹈的6大共性

  ▲ 源自民間傳說,情節生動形象鮮明

民間舞蹈的產生一般以獨特的習俗或一定的故事傳說爲依據,表現的情節簡練集中,人物性格突出。如在江西省永豐、遂川、新干等地流行的民間燈綵“馬燈舞”,就相傳起源於唐朝。唐皇不滿足人間榮華富貴,嚮往仙人的生活。他想象飛到了月宮,欣賞嫦娥翩翩起舞。爲了增添情趣,唐皇在嫦娥的許諾下,扮演了王三這個“丑角”,使人間天堂融合爲一體。“馬燈舞”就是根據這個傳說中的故事編成的。舞蹈通過打擊樂的節奏變化,結合舞者的姿態,表達不同思想感情,情節生動、形象鮮明。還有儺舞《紙錢》,結合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體現氏族社會女性的崇拜觀,可謂構思奇特、手法巧妙。

  ▲ 源自生產生活,與勞動息息相關

民間舞蹈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從生活中來。人們在勞動中形成的一舉一動,都是民間舞蹈基本動作的原形,而勞動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如採茶舞蹈源於茶農的勞動和生活,所表現的也是茶農、茶姑的採茶勞動以及在勞動中產生的愛情。漫山的雲霧,漫山的茶,姑娘們手提“茶籃燈”,口唱《十二月採茶歌》,一邊採茶一邊舞蹈。《木排舞》、《禾槓舞》、《鋤山鼓》等舞蹈無一不屬於這一類。

  ▲ 體現民情習俗,折射宗教情感

民間舞蹈很多是在傳統的節日、廟會、祭祀、婚喪嫁娶等重大活動中進行,是民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西是佛、道兩教盛地,宗教祭祀舞無論是在宮廷城邑還是僻野山鄉都盛傳不衰。道教舞蹈大多遺存在奉祀之中,成爲折射宗教情感的載體。如道教舞蹈的手訣動作,代表人與神、神與人、人與鬼、鬼與人通靈的語言;流傳於貴溪市樟坪鄉、鉛山縣太源鄉的畲族舞蹈《祭祖舞》和《馬燈舞》,也屬於典型的宗教祭祀儀式舞。這類舞蹈與圖騰信仰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它們的存在,無不折射出畲民的宗教情感。

  ▲ 載歌載舞,好聽好看

我國自古以來形成了“歌詠其聲,舞動其容”的藝術表現方法,歌舞結合可以表現廣泛的內容並喜聞樂見。流傳於江西省宜黃、崇仁、於都等縣山區的禾槓舞就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很早以前,山裏農民上山砍柴時,爲了解除路上的寂寞,就一邊敲打禾槓,一邊對唱山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敲禾槓唱山歌的形式不斷豐富,終於發展成了載歌載舞的禾槓舞,既美妙動聽又賞心悅目。

  ▲ 巧用道具,延伸肢體

道具與民間舞蹈的表演關係十分密切,它是構成民間舞蹈形象的有機部分,是肢體的.延伸,是塑造人物、刻畫性格的輔助手段。道具的應用增強了民間舞蹈的表現力。如南豐儺舞的面具,是臉部表情的誇張;永新盾牌舞的兵器,是手的延伸。藉助道具豐富和強化民間舞蹈的造型能力和表現力,是民間藝人高度智慧的結晶和獨特的創造。

  ▲ 自娛性與表演性的統一

民間舞蹈的參與者,大多不記報酬,只求在自娛自樂中展示自身的才華和技藝,以達到娛人的目的。如武寧縣的鋤山鼓,是一種典型的勞動歌舞,與人們的生產息息相關,帶着質樸的山歌風味。表演者就是農民自己,到了挖冬地、鋤山茶、插秧、耘禾等季節裏,農民們都會聯村串戶地聚集起來,數十人一字排開,邊勞動邊歌唱,旋律雄渾粗獷,鼓點變化多端,節奏強勁有力,演唱高亢優美。他們在勞動中享受生活,在表演中享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