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政治》單選試題及答案

  單選題

2017年考研《政治》單選試題及答案

1.關於人工智能的出現,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形成了對人類意識本質的挑戰

B.否定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C.人不再是能動的主體

D.表明意識活動與其他物質運動形式的同一性

2.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區別在於()

A.堅持人的主體地位

B.堅持用辯證發展的觀點去認識世界

C.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D.堅持從客觀的物質實踐活動去理解現實世界

3.“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形象地表達了動和靜的辯證關係是()

A.靜不是動,動不是靜

B.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C.動是必然的,靜是偶然的

D.動是靜的原因,靜是動的結果

4.最近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一臺粒子加速器,讓兩束原子在一個圓環軌道上做高速運動,發現這些原子自身的時間確實比外界時間慢了。這項實驗進一步證明了作爲物質運動存在形式的時間具有()

A.客觀性

B.有限性

C.相對性

D.一維性

5.認爲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這一觀點是()

A.樸素唯物主義

B.辯證唯物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唯心主義

6.在聽完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講課後,一些來自企業的學員感到有些失望,便問他:“你講的那些內容我們也差不多知道,可是爲什麼我們的差別會這麼大?”這位企業家回答說:“那是因爲你們僅是知道,而我卻做到了,這就是我們的差別。”這句話表明了實踐高於理論認識,因爲實踐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觀規律性

C.主體能動性

D.直接現實性

7.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與世界同時得到了改變,並獲得日益豐富的內容。造成這一變化的基礎是()

A.自然界自身的運動

B.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

C.人的實踐活動

D.工具的製造與使用

8.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由於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爲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於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然而由於過度開墾已經造成了許多生態問題。現在,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退耕還“荒”。這說明()

A.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以恢復原始生態爲歸宿

B.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行爲都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C.人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

D.人們應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9.有一首斷言缺了訂馬掌的釘子會導致戰爭失敗、國家滅亡的童謠:“釘子缺,蹄鐵卸,戰馬蹶;戰馬蹶,騎士絕;騎士絕,戰事折;戰事折,國家滅。”這首童謠包含的哲學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B.事物是變化的

C.事物的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D.事物的量變引起質變

10.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意思是()

A.世界都是過程,所以什麼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變化發展,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

C.世界只是過程,所以是無方向的運動

D.否認事物存在的相對穩定性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D

[解析]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和反映特性,思維模擬是可能的,人工智能是人腦功能的延伸,但不會取代人類思維。

2.[答案]D

[解析]馬克思哲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爲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爲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到社會歷史領域,就陷入唯心主義。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堅持從客觀的物質實踐活動去理解現實世界。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了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切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典型地體現了二者的辯證統一。

4.[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時間的相對性。時間和空間是運動着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空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作爲物質存在形式的時空,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時空的絕對性是指時空的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的,無條件的;時空的相對性是指時空的具體形態、具體特性是可變的、有條件的。時空的具體特性隨物質運動特性的變化而變化,人們關於時空的.觀念也是可變的、發展的。

5.[答案]D

[解析]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唯心主義把意識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所以設想脫離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6.[答案]D

[解析]認識和實踐、行與知的關係問題是哲學認識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本題中的“知道”與“做到”即知與行的關係問題,不僅“知道”而且“做到”說明“行勝於言”,也就是實踐高於理論認識,這是因爲實踐具有普遍性,在相同條件下的實踐必然產生相同的結果。相對於理論而言,實踐還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活動,它本身是直接的現實;實踐還能使不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理論變爲直接和現實。所以正是實踐的這種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和優點是他能夠成爲檢驗真理性標準的主要根據,也是實踐與理論認識的集中體現。

7.[答案]C

[解析]這道單項選擇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人與外部世界是處在不斷的相互作用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基礎就是實踐。實踐在人與外部世界之間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即發生物質和精神兩種關係。這兩種關係都是雙向相互作用的關係:在物質關係中,一方面通過實踐活動,人們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觀事物改變原有狀態,變成新的適合人類需要的形態,即客體主體化。另一方面人在改變客觀事物中,客觀事物也不斷地作用於人,使人也適應外界環境的需要,即主體客體化,在精神關係中,一方面通過實踐活動主體把客體信息改變爲主體所需要的思維形式和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實踐活動主體將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產生改造客體的目的、計劃、方法等實踐觀點。即是說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使人與世界同時都得到改變,並各自都獲得日益豐富的內容。這一考點是考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點,應該是必得之分。所以正確選擇只能是C。

8.[答案]D

[解析]在實踐中,人把自然界即作爲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又作爲自己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實踐使人從統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來後,就從總體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的依賴於自然和社會的物質運動規律。因此,通過勞動實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人類面對的永恆主題。馬克思也認爲,應當合理的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在無愧於和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化,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所以本題正確答案是D。

9.[答案]A

[解析]這首童謠從一個訂馬掌的釘子說起,到一個國家的滅亡,說明了事物之間普遍聯繫的原理。

10.[答案]B

[解析]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在本題中,只有命題B是辯證論思想的。命題A是虛無主義的,命題C否認了事物發展的方向性,命題D是不成熟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