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英語考試翻譯技巧

翻譯標準的制定是以翻譯實踐爲基礎的,劍橋商業英語考試翻譯技巧有哪些?小編總結了以下英語翻譯技巧,小夥伴們快來圍觀吧!

商務英語考試翻譯技巧

  泰特勒的“三原則”與奈達的“功能對等”

最早爲我國翻譯界所熟識的外國翻譯標準是英國的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其所著的《論翻譯的原則》(Essay on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出的著名的“三原則”:

首先,譯文應完全複寫出原作的思想;

其次,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

再次,譯文應和原作同樣流暢。

泰特勒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翻譯原則主要是針對文藝翻譯尤其是詩歌的翻譯,但他的原則廣義地說適用於所有的翻譯,他強調的是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的反應的一致。

而在衆多的國外翻譯家中,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譯理論可以說對我國的影響最大(Nida E A,Taber C R 1982:23)。他認爲,翻譯的預期目的主要必須是原文和譯文在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體、文風、語言、文化、社會因素諸方面達到對等。奈達衡量翻譯的標準是“看讀者的反應”。他之所以提出“功能對等”,可能受了泰特勒翻譯“三原則”的影響。

奈達提出“功能對等”,其重點是讀者,他是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角度出發的。他提出的譯文質量的最終評判標準是:

首先,能讓讀者正確理解原文信息——“忠實原文”;

其次,易於理解;

再次,形式恰當,吸引讀者。

  商務英語的翻譯標準

商務英語的涵蓋面很廣,涉及到衆多的不同領域,所以,商務英語的翻譯標準有其特殊性,即標準的多重性。所謂多重性是指,不同的文體翻譯,標準有所差異,要靈活適用。商務英語涉及到法律、法規和廣告等不同文體。

鑑於商務英語囊括了不同語言文體和專業,商務英語的翻譯標準可以是“信息靈活對等”(Dynamic Message Equivalence),概括爲“4Es”,即:

1. Equivalence of semantic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原文的語義信息與譯文語義信息對等;

2. Equivalence of stylistic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原文的風格信息與譯文的風格信息對等;

3. Equivalence of cultural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原文的文化信息與譯文的文化信息對等;

4. Equivalence of response of source language readers and target language readers原文讀者反應與譯文讀者反應對等。[6]

“信息靈活對等”與奈達提出“功能對等”相似,兩者都注重原文的信息與譯文的信息達到對等。

  詞量增減法

增詞翻譯法是翻譯技巧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技巧,指在翻譯時按意義(或修辭)和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詞來更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換句話說,就是在譯文中明示原文讀者視爲當然而譯文讀者卻不知道的意義。增詞法用於一下三種情況:一、爲了語法上的需要。二、爲了表達的清晰和自然。三、爲了溝通不同的文化。如下例:

例:Cotton is falling in price, and the buyers hold off.

譯文:棉花價格正在下跌,買家都持觀望態度。

分析:動詞的.時態屬於語法範疇。英語的時態是通過動詞體現出來的,而在漢語中,動詞是無法體現出時態的,漢語中往往通過增加虛詞(如“正”、“在”、“着”等)的方式來體現動詞的時態的。因此,在英譯漢的時候,爲了體現出英語原文中動詞的時態,需要增加詞語。譯文中加入“正在”, 這裏的增詞符合了 “4Es”中的“原文讀者反應與譯文讀者反應對等”,使中文讀者很自然地融入到英語語言時態中,馬上明白事情發生的緊急程度。

減詞翻譯法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省略原文中自然的、必不可少的、但在譯文中卻是多餘詞的翻譯方法。如下例:

To avert danger of major defaults and to restore security to the economic systems, Western bankers and governments will have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imposing reasonable repayment term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terms that will not provoke revolution or chaos.

譯文:爲了防止發生重大的宣佈無力償還債務事件,並使經濟體制恢復鞏固,西方各國金融機構和政府必須確保對各發展中國家強制實行公平合理的還債條件,確保這些條件不至於引發革命或混亂。

分析:原文中avert的意思是“轉移”,和名詞danger搭配後構成短語avert the danger,意思是“轉移危險”,如果直譯勢必使得譯文不通順。漢語譯文在這裏沒有直譯,而是將danger省略不譯,而將avert一詞翻譯成“防止”,這樣做既理順了“防止”同後面的賓語“發生重大的宣佈無力償還債務事件”之間的搭配,“防止”這個短語本身又隱含了danger(危險)的意義,真是一舉兩得。譯文中減少了對danger的翻譯,但仍然體現出了“原文的語義信息與譯文語義信息對等”。讓讀者瞭解其中表達的意思,並沒因爲減詞而有所差異。

  重複翻譯法

詞或詞組的重複,是英語和漢語中的有效表達手段。利用這種手段一般可達到三種目的:一、表達強調語勢;二、表達生動活潑;三、表達明確。

例:Most notably, China has avoided the large output declines and severe macroeconomic instability that have tended to characterize 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譯文: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避免了生產的大滑坡和宏觀經濟的嚴重不穩定性,生產的大滑坡和宏觀經濟的嚴重不穩定性曾經是中、東歐以及前蘇聯經濟過渡時期的特點。

分析:譯文將原文中的關係代詞that所指代的內容全部重複一遍,使得譯文的意思清楚明瞭。而如果翻譯時沒有重複that所指代的內容,將不能貼切地傳達源語的意思,也無法突出源語句子中的主要表達成分。因此,在這裏採取重複翻譯法,使得原文的語義信息與譯文語義信息對等,又讓原文的風格信息與譯文的風格信息形成了對等。

爲了明確某種思想,可以重複原文中省略的名詞、動詞及代詞。這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尤其多見。

例:The delegation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and talk, not only to present, but also to potential new customers as well.

譯文:代表團將不僅有機會和現在的客戶會晤、洽談,而且有機會和潛在的新客戶會晤與洽談。(重複動詞)

分析:譯文中動詞的重複在譯文起到強調作用,跟原文所要強調的主意相同。使讀者更容易抓住原文所表達的主旨,也明確了原文的譯意。這與“4Es”中的“原文的語義信息與譯文語義信息對等”同等。

如果不是爲了上述目的,迴避重複是英語的一大特色。這不僅在書面語言中十分突出,在口語中也相當明顯。且迴避的範圍也很廣,小自單詞,大至句子,凡意義相同的或知識部分相同的詞語,均在迴避之列。

  詞類轉換法

詞類轉換翻譯法是指在翻譯中,將源語屬於某種詞性的詞語翻譯成目的語中屬於另一種詞性的詞語的翻譯方法。

例:In face-to face negotiation, the maintenance of flexibility of parties and issues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as concerns issues like terms of payment, credit, delivery time, and of course, price.

譯文:在面對面的談判中,要保持雙方和問題的靈活性,尤其是那些關於付款條款、信用證、交貨期和價格等方面的問題。

分析:英語中大量由動詞派生的名詞也可以轉譯成動詞,這在商務文章中出現地比較多。而maintenance在句中名詞所表達的本意是“維護、維持”,但翻譯時將它譯爲動詞“支持”,更能表達其意義。對於詞類的轉換,不僅使得譯文更貼切地表達原文譯意,更保持了原文和譯文的風格信息的相對等。“功能信息對等”中的“原文的風格信息與譯文的風格信息對等”便是對兩者風格信息對等做出的最好詮釋。

  “虛”與“實”的轉化

英語中的許多抽象名詞在翻譯成漢語時都需要增加範疇詞或者引申爲具體所指代的事物,這就是英語翻譯時“虛”與“實”的轉化。

例:The financing of the sale often involves bills of exchange and documentary credits.

譯文:商品買賣的貨款收付情況體現在匯票或跟單信用證中。

分析:在商務英語的貨款收付過程中,往往牽涉到對匯票和跟單信用證的操作,因此,這裏將原文中的financing一詞進一步具體化,翻譯成“貨款收付情況”,正是原文所要傳達的意義。譯文將financing具體化,真實地反應出原文中的語義信息,這樣讀者就不會在financing原意上打轉。這與“4Es”中的“原文的語義信息與譯文語義信息對等”相對應。巧妙的虛實轉化,將讀者從猜測financing真正譯意的困惑中拉了回來。[5]同時,也很好地體現了商務英語範疇中的細節性的獨特文化,符合了“原文的文化信息與譯文的文化信息對等。”

例: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etween negotiating opposites raise some peril in ever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 because each negotiating party prefers quite naturally to use the language whose nuances he knows best.

譯文:談判雙方在語言理解上的分歧會嚴重影響每一筆國際貿易的成交,因爲參加洽談的任何一方自然都願意使用自己瞭如指掌的語言。

分析:如果將raise some peril翻譯成“引起一些危險”就會讓讀者摸不着頭腦,將其翻譯成“嚴重影響”就意思明確了。例中將“raise some peril”翻譯成“嚴重影響”,成功地將原文所需表達意境清楚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譯文讀者能明確掌握原文意義,而不至於一頭霧水。這與“4Es”中的“原文讀者反應與譯文讀者反應對等”相符合,使譯文讀者確實明白原文中所說語言理解分歧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