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国画的方法介绍

欣赏国画的方法

欣赏国画的方法介绍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并不是实景固定一个范围完成一幅画,往往是在同一画面,收集不同一地的实境,或者不同面向的景物,彼此安排融合,形成了「意境」。

所以纸面安排的「章法」当中,尚包括资料去取与景物陶融的「造境」在内。所谓「造景」就是「腹稿」,搜尽奇峰打草稿。

绘画创造的笔墨形质是当于目而有据的,而创作心源的理念情思则是得于心而难名,古人常言师心不在,能悟传神彩的关键在于理念情思的参化修为,故有「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之论,可见情境会悟所得的实来自于笔外功夫的识见阅历,未见笔墨之能则徒具空想遐思。

明清人论画,谈到气韵,往往推崇赵孟頫。但只要绘画中据有一种特有的生动而感人的素质即可,不管其含义。

悬挂油画有讲究

在现代家居中,以油画装饰墙面已越来越普遍。如何悬挂油画才能使人赏心悦目呢?

一般来说,油画比起其它画种在陈列上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容易反光,另外,用厚涂法强调画面肌理的油画,因有起伏而容易积尘。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和保护画面,在悬挂时应有一个向前下方的倾斜度。油画面对正面光时,效果往往较差,应采用侧前上方光线,且尽可能做到悬挂处的光源与作画时的光源相一致,如作画时光源在左侧,悬挂时也应与此光源一致。

挂画的高度要根据居室的具体场合进行调整。悬挂得太低,不利于画面的保护和观赏;悬挂过高,又使欣赏者仰视造成不便,同时因画面产生透视变形,影响欣赏效果。

如果需要悬挂多幅油画,应考虑到画与画之间的距离,宁疏勿密。同时要照顾到远观时的大效果,尽量将色调相近、内容相近的画幅分开,不要并列在一起,才能使整个墙面的画幅有轻重、冷暖起伏等的变化。

一幅尺寸一致的作品要注意整齐,间隔一致。画幅大小相间不一的作品要注意底边的整齐及画面倾斜度的一致。若是悬挂较大的画幅,应选择观从所适合的距离观看才会有满意效果。

油画装入玻璃框陈列,对保护画面有利,但效果要比不带玻璃的差,无论怎样陈列,都要避免日光反射和强烈的灯光照射。陈列油画房间,窗帘的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

悬挂油画还要有固定的挂画设备,即要有固定在墙壁上的横木线,油画作品通过结实的挂画绳和挂画钩连接在挂画线上。如果实在无挂画的横木线而必须用钉子悬挂时,应将钉子陷于画幅的背后。潮湿的地区应多检查挂画有无因锈蚀或朽落的危险。

经典欧洲油画的收藏与鉴赏

《聆听》

《静谧》

最近几年,当代欧洲油画几乎每年涨一倍,特别是大师精品。欧洲油画曾经深深地影响过中国几代画家,但是谈到收藏,目前国内热衷于此的藏家大多是美术界人士,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懂行,二是即便不升值,回去自己好好临摹,也可以起到学习的作用。

那么对于行外的投资者而言,油画就永远是待开垦领域吗?当然不,只要有兴趣了解,就会慢慢深入,而所有的行家也都是这样炼成的。

欧洲油画可以分为古典油画、现代油画两个阶段。欧洲油画进入成熟期,在15世纪以后,特别是15世纪末叶到16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时代是盛期,这个时期有许多杰出的大师出现,包括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以及威尼斯派的代表人物提香,这些大师级人物对后人影响深远。在这之后,各代也有杰出画家涌现,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是其中一位。

作为法国的知名画家,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出身艺术家庭,是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最出类拔萃的学生之一,于1874年赢得罗马奖学金绘画大奖。后来成为了罗马美第奇宫法兰西学院院长,并于1922年荣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当时徐悲鸿就在这所学府深造(1919-1924),他在与贝纳尔等人的交往中受到极大的教益。作为世界级的画家,保罗的画受到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青睐。

《聆听》是保罗约创作于1890年的一幅纸板油画,是一幅与众不同的小尺幅的作品画稿。这幅作品把我们带进了独特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画中有古典希腊美人,绿色的野生葡萄藤蔓,地中海的阳光穿过绿叶,在藤蔓支架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影。画面的远处,碧蓝的海面,清澈的天空,带着奥林匹斯神山的宁静和清雅。画中希腊美人吹着的双笛,在西方古代文明中是神的乐器。画作细节上的色彩运用,精心处理的构图,都使整件作品产生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不愧是大师笔下的杰作!

普洛坎·加斯东毕业于里昂美术学院,这所学院与巴黎美术学院并称为法国最享有盛誉的学府。普洛坎·加斯东也因此成为十九世纪里昂画派的大家之一。这幅《静谧》画风娴熟,将我们带入了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生活艺术,这是巴黎和外省大城市的大资产阶级的典型生活方式。画家细心地展现画中静物,不经意间透露出画中主人成功的社会地位。画面是私密的一角,银器、鲜花、水果的摆放显出主人闲静的心情和渴望的心理。整幅画面构成一幅似乎在预示着爱情游戏的第一步。尤其是在这个秋天的午后,犹如罗纳河上的薄雾那样温柔。

刘海粟书画真伪辨析

刘海粟的山水画,前后风格变化非常大。前期主要受石涛和沈周的影响,笔线像沈周,构图、用墨则更接近石涛。那时期,他似乎并不特别在意色彩的探索而更注重水墨的运用,早年作品中,设色作品并不多见,仅有的几件,也以用色清淡的浅绛山水为主。大部分作品都类似写生稿,用细密的线条勾勒,用淡淡的墨色渲染,单纯而明快。从1950年代末开始,刘海粟开始了没骨青绿山水的探索,缤纷的色彩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而他这时期的水墨山水,显然也受到没骨画法的影响,水墨层层渲染,因此画面厚实、层次丰富。刘海粟把没骨青绿与水墨勾染的技法融汇贯通,开创了泼彩山水的新面目。

黄山是刘海粟一生反复描绘的题材,《黄山烟云》(图一,纸本,尺寸:56x90cm),创作于1969年,在众多黄山题材的作品中,它也许不那么抢眼,但它是刘海粟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品,它既能让我们窥见画家前期的山水画样式,又能让我们知道后来泼彩山水的根源所在。这件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墨的渲染:山石的体积感靠渲染,云雾轻柔的质感靠渲染,光影的明暗靠渲染,它已经不再是勾勒之后可有可无的一种辅助方式,而是作者主要的表现手法,正是通过层层加染,使画面厚实丰富,意蕴无穷。

刘海粟的泼彩山水大都有水墨打底,而且许多底本非常完善,几乎可以看成是完整的作品了,这时再泼上色彩,流动的色彩难以掌控,只能因势利导,所以常常能收获意外的效果。一件泼彩山水画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水与色。水分控制不好,山石宛如一堆烂泥;色彩把握不好,画面驳杂花乱。刘海粟有了前期中国画与油画两个方面的创作积淀,用水用色了然于胸,晚年的泼彩山水画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收获。

《黄山人字瀑》(图二,纸本,128x64cm)创作于1982年,与常见的那种色彩绚烂的泼彩不同,这件作品色彩较为单纯,以石青为主色调,辅以三绿、赭石等。透过色彩,我们可以看到近景的山石、树木等都用笔墨勾画得非常细致,云雾、远山也都用淡墨层层渲染,整幅作品水墨还是居于主导地位,意境也显得清幽冷寂,与传统的山水画差距不是很大。然而,这件作品还是可以看出刘海粟泼彩山水的独特之处:一是厚重,所有的山峰、树木都由一层层浓淡不同的墨与色叠加而成,类似套色印刷的手法,重墨处黝黑光亮,淡墨处温润清澈,形象特别丰满,层次又很丰富;二是敷彩极具个性,那些石青、石绿与水墨交融碰撞,呈现出宛如金属腐蚀后特有的斑斑驳驳而又迷迷蒙蒙的肌理效果,感觉特别沉稳凝重;三是巧妙的虚实对比,画家笔下的山水,大都构图丰满,靠云雾的穿插使近景远景各得其所,有时浓密的山谷间透出一缕亮光,颇有奇效,使浓重的画面不致沉闷壅塞。当然,这件作品虚处比实处更精彩,那若隐若现的远山、飘渺不定的云雾、水汽氤氲的瀑布,无一不是曲尽其妙。

《黄山奇景》(图三,纸本139x70cm)创作时间为“壬戌”年,即1982年。构图与图二大同小异,表现手法也基本相同,先用水墨勾染,然后泼墨泼彩。但仔细比较,二者的水平却天差地别,后者明显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赝品:

一、画面又花又乱。那些留白,东一块西一块,散乱分布,整个画面缺少一种凝聚的力量。而且云脚、远山用笔太实,留白的形状过于规整,与云雾那种轻柔飘渺的特质很不相符,对比真迹,这些留白边缘的着笔处都非常的轻灵活脱。而“人”字形瀑布画得更为拙劣,边缘整齐,如刀刻一般,飞流直下的瀑布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形状呢?

二、笔墨的'功夫也很不到家。画树、勾勒山石的线条绵软无力,笔头水分又控制不好,不管是笔线还是块面,但凡见笔见墨处,无一不是漫漶臃肿。山峰画得特别平,没有凹凸的体积感,近景、中景、远景的空间关系也没处理好,画面根本立不起来。

三、色彩漂浮琐碎。石青、石绿设色过于浅淡和分散,没有泼彩的痕迹,远山的敷色笔触细碎,毫无章法。落款的书法与真迹相比,更有天壤之别。

其实,刘海粟的泼彩山水,市场上是难得一见的。那些托名刘海粟的赝品,倒是层出不穷,以讹传讹,以致败坏了刘海粟的声誉。那些赝品,有的技法拙劣,一眼可以看穿,蒙人不太容易;有的略有水准,几能乱人耳目。还有一类作品,疑是代笔,画假而款真,虽不多见,应当格外注意。

《黄山白龙潭》(图四,纸本,136x67cm),“壬戌”年创作,刘海粟以黄山白龙潭为题材的作品有好几件,然而这一件却疑点重重:一、画面缺少真迹特有的那种由色与墨交融冲撞所形成的斑驳的肌理;二、山石画得都较草率,看不到层层的笔墨叠加,用色虽浓,画面的层次并不丰富;三、水纹画得杂乱,线条大都粗短细碎,毫无韧性,作为画面的主体部分,画家不可能画得如此草率。然而,让人奇怪的是,这幅画的落款{图五]却吻合刘海粟晚年的书法风格,写得率意从容,作伪者显然到不了这种境界。我们再回头看那石青、石绿的色泽,与刘海粟一贯所用也完全一样,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这是由他身边亲近之人所画,然后由画家本人添款的呢?

如何鉴别书画作品上的印章

中国书画区别于西方的特征之一,就是作者不单题款署名,还要钤上一方篆刻的印章。书画若龙,印章点睛。这一点,可谓“华夏之独”(鲁迅语)。

书画作品上的印章,除用于鉴别真伪外,还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著名画家吴昌硕认为:“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佳者如画龙点睛,使书画作品增色增辉。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荷花倒影》图,画艺十分精妙。夏日池塘水面上荡起粼粼波纹,半开的荷花倒影在水中,小蝌蚪争相戏影,一方“木人”(画家曾为木匠,故名)朱红印章,正好钤在荷梗和倒影之间的空灵处。说明大师不仅题跋讲究,而且善于押章用印,使其与整个画面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明代唐伯虎的《枯槎鹳鹆图》,画面上有一株蟠曲少叶的枯槎,栖着一只翘首鸣叫的鹳鹆,构图简雅,笔墨不多,右上方和左下方均为空白。右上方题诗两行,落款后押“唐寅”名章一方,黑红相映成趣;左下方空灵处补钤压角章两枚,与名章遥相呼应,形成对称,使构图稳而不板,静中有动。

一般来说,书画作品上的印章,在构图上起均衡稳定作用。也有一些书画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环境、身世和情趣,以及作品表现的内容、风格,在其上押盖别号、雅号等印章,可使人产生联想。如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籍贯湖北襄阳,所以其作品常加印“襄阳漫士”、“楚国米芾”等图章。元代赵孟頫所居之处四面环水,其作品常钤“水晶宫道人”印章。而齐白石常自称“三百石富翁”,指其拥有三百枚石印,并以此而自豪。所以,书画作者大多根据自己的追求、作品出处、内容、品位等选钤印章,如“江山多娇”、“大富斋”、“清雅斋”、“幽谷居士”等图章。

水墨画技法:墨分五色还需好宣纸

不朽的作品一定是在好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发挥。而现在很多艺术家却完全不懂纸、墨、笔。他们并不知道,一旦不了解纸的品性特点,出来的作品跟想象中的是不一样的。不久前我跟金石大家陆康交谈时,一致认同中国的纸墨笔砚对历代书画产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恢复最传统的工艺,在墨守成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当今只有真正的大家才觉得材料重要,而大部分艺术家认为画出来不都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一个艺术家的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好的材料可以将其作品提升25%-30%。这也是为什么南唐李后主要花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纸张。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作品必须建立在高端的艺术之上。

很多画了几十年的画家也并不知道,他们一直使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现在市面上的100张纸中,不到20张是宣纸,其余80张只是书画纸。什么是书画纸?就是在纸浆里加一点点稻草和其他东西制作出来的。那些一刀价格低于1000元的,绝大多数就是书画纸。书画纸最大的缺陷是不晕墨。要知道,墨和纸之间是有感情的,墨被画在纸上后,还要在纸里生长。所以古代人写字画画往往可做到墨分五色,而现在却难以达到这个境界。我甚至看到有的人写字画画,每一笔下去都要用餐巾纸蘸一下,这种做法让人啼笑皆非。

在20%的宣纸中,至少有10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只能叫画工宣纸。虽然其材料可能与宣纸一样,但漂白、加工都用了化学料。以前的宣纸采用日光自然漂白,需要半年才能制成,而现在都用高锰酸钾漂白,一天半就能完成。

为什么画家不注重纸,一是算小账不算大账,认为买一刀100多元的就足够了,却没想过自己的一件8尺作品已卖到20、30万元了,却还用1元一张的纸。他们不懂这种纸存放50、60年就会粉碎,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买家藏家。其实真正的好纸,也不过3000、4000元一刀,每一张才几十元,和作品的价值比较几乎可以被忽略。

中国水墨画适合在好纸上表现,运笔效果好,浓妆淡抹总相宜。正如好的瓷器放了几百年后越来越美,就是因为材质再烧成后还将继续氧化和生长。艺术需要讲究,艺术家要像苛求自己的艺术一样苛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