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的讀書小報手抄小報

讀書小報讓學生在不斷的閲讀實踐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而開辦的報紙,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彩鉛讀書小,希望大家能喜歡!

得獎的讀書小報手抄小報

  彩鉛讀書小鑑賞

  彩鉛讀書小一

  彩鉛讀書小二

  彩鉛讀書小三

  彩鉛讀書小四

  彩鉛讀書小五

  彩鉛讀書小內容一:名人讀書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苦讀成才

王亞南睡三腳牀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牀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牀。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牀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牀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牀,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年輕時自認為已無書不讀,便大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後經一老翁指點,遂改成:“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説,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國小,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着狂風,冒着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裏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閲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説,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説:“書籍一面啟示着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巴金的讀書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説:“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牀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温。我坐着,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彩鉛讀書小內容二: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疼……”

肩胛骨上的刺痛讓我從混沌中漸漸清醒過來。睜開眼,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荒蕪的景色,漫天黃沙飛揚,我掙扎着想要坐起來,但肩膀的劇痛,讓我所有的努力都變成了徒勞。

彷彿有什麼動靜,是有人發現了我嗎?我側頭一看,匍匐着向我靠近的,竟然是一個漢軍打扮的將軍。他的臉就在我眼前咫尺之處,我不敢相信,這張稚嫩的臉,會穿上一身大將軍的服裝。他,難道是霍將軍?

他扶我坐起來,餵了我兩口水。然後説:“又多了一個倖存的士兵。”

我這才發現遍地都是屍體和血跡,遠處還有一隊和我同樣打扮的士兵向我走來,在我面前站住,向那個青年將軍行禮:“報告霍將軍,別處再無一人生還。”

這時我恍惚記起,我從21世紀穿越而來,成為霍將軍麾下的一名士卒。我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仰望霍將軍。説他乳臭未乾並不為過。他那並不豐滿厚實的肩膀真的能擔當將軍的重任嗎?能擔當大漢興亡的重任嗎?

黃沙……血腥……邊關……大漢軍服……霍將軍……我正與霍去病將軍並肩作戰?我的腦子尚未完全清醒,但已容不得多想,烈日炎炎,穿戴着沉重的盔甲,加上左肩中箭,我再度昏死過去。

醒來時已在營帳之中,肩頭已有人用白布裹好,那一隊殘兵圍在一起,中間是霍將軍。

“這是一場生死之戰。家國一體,有國才有家,我為將,爾為卒,你們可以離開,但我不可。陛下賞賜我良田美宅,我卻依然無家可歸,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好一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少年將軍出語不凡。此時,欽佩代替了懷疑。正想看身邊人作何反應,只聽得將士們齊聲答應:“吾等願隨將軍堅守陣地,誓死不歸!”

此時已是傍晚時分,暮色降臨,將軍身邊的十幾個人圍坐到一起,相互支撐着,以饃為食,以雪解渴,稍作休整後,連夜繼續向漠北挺進。

後事不敢去想,但霍將軍的前功世人皆贊,皇上嘉獎,賞賜的良田美宅無人能及。

霍將軍率部且行且戰已有兩千多裏,共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一路追殺,來到狼居胥,在此,霍將軍祭天祭地,封狼居胥,然後率部直奔襲匈奴至貝加爾湖。這是怎樣的氣勢?這是怎樣的功業?

英武的將軍也並非所向披靡。就在我受傷的那場戰鬥中,匈奴竟然在一天之內發起兩次進攻!正説着,又看到了遠處匈奴的火把,和在火光中隱隱約約飄動的胡旗。我轉身把劍,幾位士兵也已經嚴陣以待,準備出戰迎敵。站在隊伍最前面的,是霍將軍。他嗖地一躍而起,厲聲問道:“想回去嗎?”將士們答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説完,將士們爭先恐後地提劍衝向了敵軍……

讓人怎麼也不敢相信,這樣一位英勇善戰的將軍,這樣一位天下無敵的英雄,在匈奴未滅、胡虜未盡之時,竟然病逝,年僅23歲。

我回到21世紀,看着17歲的少年還在懵懂度日,看到20歲的青年還無人生打算得過且過,那麼,23歲的我會是怎樣的呢?剛好大學畢業吧,是否正在為職業高不成低不就而彷徨躊躇?

人,要活多少歲才能展現自身的價值呢?23歲的霍去病英名傳千古,可以給我們一個不錯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