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國小生數學閲讀能力

數學閲讀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提,是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的基礎,有效的閲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判斷、分析、推理能力。《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閲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閲讀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呢?

如何培養國小生數學閲讀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閲讀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教師在讓學生閲讀之前,教師適當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從而可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閲讀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時注意問題要新穎有趣,富有趣味性、啟發性。

例如:學習圖形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找一找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學生們想到了家裏的冰箱、音箱等的形狀是長方體的,玩過的積木是正方體的,發現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在教學百以內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數一數校園中有多少棵石榴樹?班裏共有多少名學生?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創設這樣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連,對數學產生親近感。

二、分類指導,理清閲讀方法

數學閲讀是通過閲讀數學材料建構數學意義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閲讀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但由於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嚴謹性及抽象性等特點,決定了數學閲讀必須勤思多想、讀寫結合。這對國小生而言,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掌握的,必須依靠教師對數學閲讀方法的指導。閲讀不能只是用眼瀏覽,而應是眼、口、手、腦等器官充分協同參與。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才能使學生做到會閲讀。

指導閲讀,不同的教學內容應使用不同的閲讀方法。閲讀數學書需要重點讀、精讀、巧讀相互結合。在指導學生閲讀時,計算過程應重點讀。計算教學中不僅要讀算式、讀法則,更重要的是要訓練學生閲讀中間過程。數學概念應按其結構來精讀,讓學生學會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精讀概念。應用題則需要巧讀。關鍵詞語重音讀、省略句式補全讀、意思隱含換詞讀。這樣有機結合,分類指導,使學生懂得何時使用有效的閲讀方法,以提高閲讀效率。

三、加強引導,掌握閲讀方法

(一)讀一讀,想一想

讀一讀,想一想,在閲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數學課本上的概念、公式、規律等語言簡練、敍述嚴謹,對大部分學生來説會覺得比較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指導閲讀時,提出問題要突出層次性和啟發性,要能夠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質疑要鼓勵學生要新穎,要主動,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逐漸養成愛提問、好提問、會提問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讀完之後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你認為哪幾句話比較重要?你是怎麼理解的?學生提出以下三個疑惑:①一定要在除法裏?乘法裏不行嗎?②結論中的“同時”是什麼含義?如果刪去“同時”結論還會成立嗎?③為什麼要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這樣通過推敲,讓學生領悟藴含其中的閲讀方法。反覆讀使學生理順條件和條件之間的關係,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學生在讀題時會抓住問題的關鍵,多問為什麼,思維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提高。通過讀一讀,想一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

(二)讀一讀,畫一畫

讀一讀,畫一畫就是邊閲讀邊讓學生做一做、畫一面、寫一寫。在各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級可以把題目轉化成簡單的圖形或數字。在中高年級要讓學生學會邊看題邊畫線段圖、幾何圖或簡單列出條件、問題以幫助解題。 例如:計算題,用不同的顏色的框標出分步計算過程;文字題、應用題也是先用醒目顏色的文字説明分析過程,再給出算式。再如“畫平行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自學,看一遍書上的畫圖的步驟,以求學生對平行線的畫法能初步感知。再讓學生依照書上的畫圖步驟,邊看邊試着畫一組平行線,對比自己畫的和書上畫的有何異同,對在試畫時出現的問題還可以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最後教師再簡明扼要地抓住重點進行點評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畫平行線,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閲讀自學能力。

(三)讀一讀,議一議

讀一讀,議一議,就是讓學生在相互交流閲讀中發現的問題,相互協作以解決問題,提高認識,積極創新的一種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讀讀議議,對知識的內容、形式和形成過程,從多個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角度開展思考、討論,可以內化知識、深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多樣性和創造性。 例如 “圓的認識”的教學,教學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車輪為什麼做成圓的,不做成方的?車軸要裝在哪個位置比較合適?還有井蓋為什麼是圓

《如何培養國小生數學閲讀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