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陂與錢、林、李文學講解

木蘭陂是我國目前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它因建在木蘭溪山麓而得名。

木蘭陂與錢、林、李文學講解

建陂前,興化灣的海潮直湧至仙遊的林陂(古名靈陂),此處溪海合流,鹹淡混淆,兩岸易旱易澇,大地一片荒蕪,民不聊生,農業生產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正如明弘治《興化府志》所載:“莆田壺公洋三面瀕海,潮汐往來,瀉滷彌天。雖有塘六所,儲積淺涸,不足以備旱暯。歲歉無以輸官,民則轉徙流移……。”因此,改造木蘭溪,變水害為水利,就成為百姓夢寐以求的迫切願望。當時錢四娘、林從世和李宏等先後從福州地區前往莆田建築木蘭陂。

木蘭陂最終是侯官人李宏建成的,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人們只以為木蘭陂是錢四娘建的,這與史實不符。

宋代邑人林大鼐的《李長者傳》記載:“宋治平元年,錢四娘者,自長樂邑來,捐金九掇大如鬥,於溪上流將軍巖前,堰溪為陂,開渠鼓角山,西南行。其陂甫成,載酒引棹以落之。酒正酣,守者報溪流漲,陂敗。即時赴水而死。繼有同鄉進士林從世,號十萬,復來相溪下流,於上杭温泉水口,築陂欲成,潮勢攻搏而不之御……長者(李宏)熙寧(1068—1077)間應詔募而來,方二十餘歲(應為三十二歲),間關數年,陂欲成而卒,歲止四十餘矣。”

林大鼐,字梅卿,唐九牧林藴之九世孫,興化軍莆田縣人。紹興五年(1135)汪應辰榜進士,歷任諸王宮、大、國小教授,兼祕書省校勘書籍官,太常寺簿兼尚書郎,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兼侍講,權吏部尚書。以左朝散郎提舉江州(今屬江西)太平興國宮,卒年五十八。邑人林光朝撰《吏部尚書林公梅卿輓詞》,著有《鐵硯文集》。

《興化府志·水利志》也載:“宋治平元年(1064),長樂錢氏女曰四娘者,提金大如鬥來,據上流築陂於將軍巖前(今西許地方),開渠循鼓角山西南行,將以灌於平壤。陂甫成,錢女引棹以落之。酒酣,報者謂:溪流暴漲而陂壞。錢女痛憤,赴水死。縣差主簿黎畛來視,嘖嘖稱歎,語未畢,亦暴中以死。此陂始作不遂也(今將軍巖前遺趾猶存)。錢陂壞,人皆歸咎據溪上流與水爭勢所致。於是錢女同縣林進士從世,復攜十萬緡來,乃去下流定趾於温泉口(今上杭頭)。温泉口兩旁堤岸突起,而口隘狹,人謂易以成功。及陂既築,岸高口狹而水益悍,竟為怒濤所奪而廢。此陂再築不遂也(今温泉口遺址猶存)。熙寧八年(1075)天子憂民,乃降詔募能修陂者,於是侯官李長者宏應詔來(考家傳,宏兄弟五人,宏居長,少嘗自呼曰長者。及長,輕財好施,人因以長者呼之。宏應詔作陂時,年方三十二歲。及卒,年四十二)。”

錢四娘(約1023—1067),女,福建長樂縣(今長樂市)人。她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集資來莆田,首次發起創建木蘭陂壯舉。對此,明人何喬遠《閩書》亦載:“宋治平初,歲旱塘竭,莆人告病。長樂有錢媪者,提金九撒如斗大,來將軍灘前,催民陂焉。”錢四娘來莆田後,便勘察陂址,與民工一起在樟林村的將軍巖前“堰溪為陂”,築起大壩,並從鼓角山西南開出引水渠,灌溉南洋平原,由於錢四娘關心民工,相信民工,民工們深受感召,又看她捐資築陂是造福於莆田人民的義舉,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這樣,木蘭陂在錢四孃的苦心經營和民工們的齊心奮力下,第一次造成了。陂成之日,錢四娘放舟陂上,灑酒臨溪,以慶落成。推想當時,她看到滔滔溪水受遏於陂,循渠直下,南洋農田行將成為沃壤膏腴,內心當引為無限欣慰。正在酒酣欣樂時,忽然溪洪暴發,陂即被沖垮。其原因是壩址地高溪狹,水勢左急右緩,加上壩基地質不固,所以不能抵擋山洪。錢四娘心靈受到巨創,她從歡樂的峯頂躍人悲痛的深淵,無以自解,憤而投水與陂俱隕了。這時,“(莆田)縣遣主薄黎畛往視,畛傷痛不絕,亦為水所淹。”進士林從世,對錢四娘之死也表示哀悼。

林從世(約1023—1075),男,福建長樂縣(今長樂市)人,進土出生,性好施。他於治平年間帶資十萬緡到莆田。繼錢四娘之後,第二次建築木蘭陂。他在今木蘭陂下游半公里許的温泉口築陂,陂垂成,時人號為十萬陂。因此處靠海港窄潮急,大壩即將築成時,被兇猛的海潮沖毀。對此,《閩書》記載:木蘭陂“既成又決”,其原因“隙扼兩旁,堤岸突高,濤怒流悍,是以再壞。”這次築陂又告失敗。

李宏(約1042—1083),男,福建侯官(今屬閩侯縣)人,他經財好施,人因以長者呼之。熙寧八年(1075),在王安石推行《農田水利法》的促進下,李宏挾資七萬緡來莆進行第三次築木蘭陂。僧人馮智日(長樂人),作為他的助手。李宏在具有水利工程技術知識的僧人馮智日的'協助下,認真總結了錢四娘、林從世兩次築陂失敗的經驗教訓,認為錢陂築在地高流急之處“與水爭勢”,是以不遂;林陂位於“隙扼兩旁,濤怒流悍”的地方,因此被海潮沖垮。於是他們細心勘定了沿溪的地質和水情,涉水插竹為記,選擇在錢、林兩故址之間的木蘭山麓作為陂址,這裏兩山夾峙,溪面寬闊,上游的洪水暴發時,至此水勢明顯轉緩,下游的海潮湧來時力量也大為削弱,加上此處溪牀是巖石,確是個理想的陂址。他細心設計,縝密施工,在廣大民工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艱苦奮戰,終於在元豐六年(1083)把木蘭陂築成。

木蘭陂建成後,既保障農田灌溉,又擴大耕種面積,使莆南洋農業生產面貌大大改觀。林大鼐在《李長者傳》一文中描述木蘭陂築成後的情景:“後人塍海而耕,皆仰餘波,計其所溉,殆及萬頃,變瀉滷為上腴,更旱暯為膏澤……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旱,水不能澇。”對於木蘭陂修成後的效益,還説:“興化軍儲才六萬斛,而陂田輸三萬七千斛,南洋官莊尤多,民素苦歉,由此屢稔,一歲再收。向之窶人(貧人),皆為高貲温户。”原來鑿之水塘失去作用,“遂廢五塘為田,令民業之,歲得谷二千五百五十五石有奇”。

宋代邑人狀元徐鐸《木蘭謠》雲:“莆邑之南,原為斥鹵。有澤有陂,有桑有圃。飲水思源,其功可數。錢林開基,李宏創募……。”《乾隆莆田縣誌》也載:“(木蘭陂)灌南洋之田萬餘頃……歲可得谷二千五百五十五石有奇。”《閩侯縣誌》亦載:“陂成溉南洋田萬餘頃,歲輸軍儲三萬七千斛,遂廢五塘(即橫塘、陳塘、唐坑塘、許塘)為田,令民耕種,歲可得谷二千六百五十餘石。”

從上述史料來看,錢四娘、林從世、李宏、馮智日等人能為外縣(莆田縣)的水利工程絞盡腦汁,且不畏艱鉅,捐資創建,這種關心農業生產和人民事業的精神是很值得欽佩的。歷史上有許多詩文歌頌他們創建木蘭陂的功績。如宋代名人徐鐸的《木蘭謠》、陳俊卿的《過木蘭陂》、龔茂良的《題木蘭陂》、吳叔告的《吊錢四娘》、劉克莊的《協應錢夫人廟祀辭》、鄭樵的《重修木蘭陂記》、張禮的《題木蘭陂》;元代朱德善的《木蘭陂》;明代黃起有的《重修木蘭陂記》、陳茂烈的《眺木蘭》、餘琦的《過李長者祠》、林俊的《錢李十四祖廟祀》、彭韶的《遊木蘭》、鄭洛書的《木蘭晚泛》、鄭善夫的《吊錢女》、陳所有的《吊錢娥》;清代宋際春的《木蘭陂》、鄭王臣的《木蘭棹歌》;當代郭沫若的《木蘭陂詩(有序)》等。

木蘭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經過無數次洪潮衝擊,現仍巍然屹立,繼續發揮作用。196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蘭陂不僅水利作用大,而且文化底藴豐富。它除了促進農業發展外,在今天具有研究價值、旅遊價值,也是開展歷史文化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的生動事例。

[作者簡介]林祖泉,筆名白水,地方文史學者 。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曾任涵江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涵江區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兼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高級職稱。先後主編 《涵江年鑑》《千年涵江》《涵江醫院志》《莆田市第一醫院志》《惠安年鑑(2013卷)》,先後獲全省首屆地方誌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年鑑優秀成果二等獎。出版有《壺山採璞》《祖泉史志論集》《莆陽進士錄》《莆田林氏科第錄》。


【本文作者:林祖泉。(公眾號:莆田文藝網)】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