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醫師先進事蹟(精選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説到事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蹟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十佳醫師先進事蹟(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佳醫師先進事蹟(精選5篇)

十佳醫師先進事蹟1

1月24日,荊州一醫主治醫師王道亮是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醫療人員,第一輪換崗後,剛解除隔離觀察的王道亮再次主動請戰,重返抗擊疫情第一線。疫情當前,使命必達。王道亮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着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個念頭:救人

“患者的心率快速下降,如果不做緊急處理,患者會很快出現心跳驟停。”王道亮毫不猶豫地衝上去,給患者開始實施胸外心臟按壓,進行搶救,隨着急救藥物開始起效,患者的生命體徵逐漸平穩,轉危為安。

搶救時空氣中的氣溶膠密度較大,暴露的危險更大,實施胸外心臟按壓時大幅度的動作可能會導致防護服的破損。面對危險,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搶救患者,必須爭分多秒。在搶救之前,王道亮設想過萬一遇到危險情況應該怎樣做,然而真正操作起來,這種擔心早被拋到腦後,“光想着怎麼救人了。”好在一切順利,沒有發生意外。這樣驚心動魄,與死神抗爭的場景無時無刻不在隔離病房內上演,高壓力、高緊張的狀態是工作日常,半夜起來搶救患者更是習以為常。

一種態度:責任

每天早上8點王道亮都會準時穿上防護裝備。查房時,王道亮都問的特別細,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學史,體温、咳嗽等症狀,年齡、基礎疾病,檢查結果及用藥情況,等等,進而做出判斷。

對確診患者,王道亮責任就是執行新冠肺炎專家組治療方案。患者個體差異很大,有的症狀輕,有的危重,有的恢復快,有的遲遲不見慢,有的還伴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其它疾病……王道亮和醫療團隊採用綜合療法和個性化治療,確保每一名患者得到科學合理的救治。“這既是為患者負責,也是為患者家庭和社會負責,把好治療最後一道關口,讓患者順利康復,安全迴歸家庭和社會。”王道亮説,這就是戰“疫”醫生必須承擔起的特殊的責任,和他一起並肩作戰的一線醫護人員還有很多,“他們都很年輕,也更辛苦,夜班8個小時,不能休息,特別困時,只能趴在桌子上及躺椅上稍作休息。”

一個信念:擔當

“這次新冠疫情,我們以前沒有遇到過,但是出於醫生的職責,生命相托,關鍵時刻我們必須託得住。必須有信心、有能力,更是有擔當有責任去盡力救治患者。”王道亮已經1個多月沒有回家了,新年安排的節奏全部打亂了,家裏的大小事情都是王道亮愛人在安排。

王道亮每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而且沒有休息日。他説經過這次實戰有了隔離病房工作的經驗,比如穿脱防護服、怎樣對病人檢查治療等。按照要求,出隔離病房後需醫學隔離觀察14天,2月25日,王道亮立刻申請再次進入隔離病房。他希望,現在沒有新增病例,按照這樣的節奏持續,疫情早日結束。疫情結束後,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將手裏沒有完成的手術做完。

十佳醫師先進事蹟2

通過廣泛的宣傳學習活動,使民族地區的幹部羣眾和麪臨就業的大學生,接收一次深刻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把王萬青同志的精神轉化為廣大幹部羣眾的工作動力和思想保證。

我被王萬青克服種種困難,獻身基層衞生事業,全心權益為藏區羣眾百姓送醫送藥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在王萬青身上,我感到了堅守的強大力量,甘於奉獻優秀的品格,感受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他身上的生動體現,我要以王萬青為榜樣,在工作中踐行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執着追求的精神,在為患者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通過 學習王萬青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總結心的體會,培養我大公二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王萬青的可貴品質和崇高精神。

看了王萬青的報道,深受感動,一個上海重點醫科大學畢業的高材生,能夠42年紮根草原,為當地羣眾看病送藥,這樣精神令人敬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對妻子不離不棄,幾十年來,從容、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誘惑和變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作為年輕的醫務工作者,應該以王萬青為榜樣,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中踐行王萬青那種愛崗精神,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西部民族地區條件艱苦、經濟落後,王萬青始終堅守自己青春時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實際行動完成了從一個外鄉客到草原人的轉變,他以草原為家,用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藏區人民的認可和尊重。王萬青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我們人生座標的設定必須與祖國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只有在基層實踐中獲取新鮮的工作經驗,汲取成長的精神動力,才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王萬青是我們身邊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艱苦的地區創造條件、艱苦學習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在位藏區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二是在醫療服務過程中,視藏族同胞為親人,全心權益為他們服務,得到了當地的羣眾的尊重和認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當初的誓言。王萬青的實際證明,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沒有變,那就是“祖國的需要就是個人的志願,在人民羣眾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王萬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平凡的事,可是這些平凡的是能堅持做42年,的確很不容易。我們身處甘肅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科研條件相對落後的身份。年輕知識分子有時候會對環境和條件有不滿的情緒,可是王萬青卻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中青年工作者要能夠甘於清貧、耐得起寂寞,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甘於為之奉獻。多年來王萬青無時無刻不在想念着家鄉,一邊是對故土親人的深切思念,一邊是缺醫少藥深受病痛折磨的藏族同胞,王萬青在一次次的回城潮中輾轉反側,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留下。

向王萬青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優秀品格,學習他心繫羣眾、民族團結的高尚情懷,學習他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的尊尚品質,學習他艱苦創業,奮發有為的敬業精神。王萬青同志是一位愛黨、愛國、愛人民、獻身藏區醫療衞生事業,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傑出典範,是優秀共產黨員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蹟在平凡中折射偉大,細微處體現崇高,是廣大幹部羣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幹部和在校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十佳醫師先進事蹟3

她是一位普通的婦產科醫師,在生命的田園裏,用真愛吟唱着一首首動聽的歌謠,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懷揣醫為仁術、救死扶傷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帶着對著名醫學家、中國婦產科學先驅林巧稚的仰慕和崇拜,就讀於專業醫學院校的我,一畢業就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婦產科工作。從醫二十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對待患者,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貧賤富貴”原則,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始終都不會忘記我是一名醫生,一名系母嬰安危禍福於一身的婦產科醫生。

通常的我,性格內斂,不喜張揚,心理學上被稱黏液質氣質類型,換一句通俗和時髦話就是“比較淑女”。但在一次對一位雙胞胎產婦搶救及預後康復的過程中,我最初由温文而雅的醫生變成“高分貝開道員”,之後又從“高分貝開道員”變成了不收佣金的“廣告商”,幾近從淑女變成了“捍婦”那是一個清晨,我正在值晚班,突然接到鄉衞生院的緊急會診請求,説是有一位雙胞胎產婦,孩子是生出來了,可是產婦大出血。當我以最快的速度趕過去時,人已經奄奄一息,連血壓脈搏都測不到。萬分危急之下,我果斷用電話一邊緊急請示科主任和分管院長,一邊與我院相關科室詳細溝通。當120車火速開到該院樓下,用最快速度做好相關工作後,我們抱上雙胞胎、抬着產婦就跑。路上遇到塞車,我一改往日的矜持與涵蓄,伸出頭去就用平生最高嗓門為救護車開道。唯一的想法就是快點、快點再快點,全然顧不上因失態而引來的驚奇與詫異。經過迅速有效地救援和搶救,產婦總算轉危為安。但接踵而來的問題是,產婦家實在太窮,不説住院費用,連吃飯的錢都成問題。非但如此,由於之前的大出血,術後又併發了極其可惡的席漢氏綜合症,這也就意味着兩個可憐的小生命一出生就要面臨無奶可吃的困境。無奈之下,我又由醫生客串起“掮客”,通過朋友的關係,找到縣電視台替他們尋求社會幫助。或是出於對產婦境遇的真切同情與關愛,抑或被我們對一母三命的真誠敬畏所感染,很多單位和個人都慷慨解囊,紛紛送來錢和奶粉,產婦和兩個她剛剛帶來的小生命得以徹底走上安全健康之路。

在醫療工作中,我力求嚴謹,從未出現任何醫療差錯或事故。精通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新生兒窒息復甦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此同時,積極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努力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及最新診療技術並應用於臨牀醫療實際工作,努力。提高診療水平及醫療質量。憑藉豐富的臨牀工作經驗,勝任各種婦產科病人的檢查、診斷及處理;掌握危重病人的搶救、疑難病症的分析、綜合判斷及處理。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精益求精、用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服務做好每一件事,無愧於我們神聖的職業,無愧於“白衣天使”的稱號。

十佳醫師先進事蹟4

張淑英,女,51歲,本科畢業,中共黨員,系哈密地區中心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從事兒科工作三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臨牀工作經驗,工作成績顯著,得到院領導和同事們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曾多次獲得地區中心醫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多次在幹部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2003年獲自治區總工會先進女職工、2006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女職工建工立業標兵"。她從事兒科工作三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臨牀工作經驗,工作成績顯著,得到院領導和同事們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

從醫療系畢業後,被分配到新疆哈密地區中心醫院,從事臨牀兒科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醫生的工作是與生命打交道的高風險職業,兒科在綜合醫院中雖屬小科,不起眼,但它卻屬高風險科的前列之一。因患兒小,起病急,來勢猛,病情變化快,又不會表達病痛等的特點,有人稱“啞巴科”。正因為如此,她暗暗下決心。力求在兒科工作中幹出一流的成績,她具有較精湛的醫療技術,高度認真負責的精神,敏鋭思維和細緻觀察病情變化的能力,以良好的職業道德為指導,全身心地為患兒服務。在搶救危重病兒時,她更是分秒必爭,使許多危重患兒獲得新生。一次,科室收住了一危重新生兒肺炎合併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她全力搶救: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人工呼吸、親自吸痰、吸氧、拍背等,不分晝夜的守護在病兒牀前,精心護理,在科室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使患兒轉危為安。家長萬分感激,拿出幾百元錢給她表示感謝,被張淑英同志婉言謝絕。她從醫三十多年來從未收過患兒家長的“紅包”。一旦遇到危重病兒,不論休息日還是節假日,她總是隨叫隨到,有時剛端上飯碗,只要接到電話,擱下飯碗立即趕到病房。因工作關係,長期飲食不規律,飢一頓飽一頓,使她患上了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貧血、腰椎間盤突出等多種疾病,加之年齡漸大,身體狀況漸差,但因科室高年資醫師少,患兒多,工作量大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在臨牀第一線,經常帶病工作,從為因身體不好而影響工作。一個冬天的夜裏,她從急診科處理完病兒回到家,剛端起飯碗,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一位同事在電話裏急切的哭着説:“我的孩子病情危急,在科室搶救,請你馬上過來。她二話沒説,放下飯碗,衝出房門,在漆黑的夜裏,騎上自行車,迎着寒風迅速趕到病房。原來孩子因高熱驚厥引起痰液堵塞氣道而無呼吸,面色發青,生命垂危,她立即給予吸痰等對症處理,及時排除了患兒口中的痰液,直到患兒脱離危險,此時天色漸亮,而她卻因勞累飢餓胃炎發作,回到家時,面色蒼白,胃痛的直不起腰。三十多年來又有多少類似的患兒被搶救成功,多少不眠之夜是在病房中度過,無法計數。

她對待事業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她經常説,既然我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盡全力為病兒解除病痛,使他們健康成長。如今,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堪稱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長們大多都十分溺愛,無形中加重了兒科醫務工作者的責任,不但在業務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內心也承受着更大的壓力。因此她在業務技術上力爭精益求精,虛心好學,在臨牀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1993年——1999年在自治區有關單位協助下開展了“量子化血療法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科研項目,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填補了哈密地區這一領域的空白,被審定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研究成果”,2000年在南京市兒童醫院進修一年後,增長了見識,提高了醫學技能,回來後,利用所學的新技術結合哈密地區實際情況開展新課題,如在科室領導及同事們的協助下對新生兒及六個月內嬰兒早期應用維生素K1預防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症,取得了較顯著療效,發病率較前明顯下降,並開展了大劑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對頑固性腎病綜合症衝擊治療觀察,使我院兒科醫療水平在某些方面處於地區領先地位。她刻苦鑽研業務,並將理論與臨牀實際相結合,撰寫了多篇論文,並分別在國家、省級正規刊物發表,在本地區兒科領域中享有一定知名度。

她幾十年如一日,一直默默無聞的忘我地工作着,從不向院領導提要求和條件,尤其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及創新爭優活動後,她更加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進模範帶頭作用,在爭先創優中以“工作爭先、服務爭先、業績爭先”為目標,始終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從不以醫謀私,在市場經濟對醫療行為的衝擊中,仍保持清醒頭腦,注重以人為本,合理用藥,從不收紅包,對待病兒如同親人,耐心解答患兒家長的疑問,她用真情和愛心,贏得了同事、病人家屬的信任及好評。走向門診負責崗位後,她的責任心更加強了,面對門診目前較差的環境,主動積極開展工作,加強各民族團結,創造和諧的醫療環境,與各科做好協調工作,加強門診導醫工作,不斷改善門診窗口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力爭做到發生患者投訴及時解決,能在門診解決的絕不上交。為保證住院病人家屬及工作人員通過門診大廳暢通,她與門診掛號室人員提前40多分鐘掛號,為保證門診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她要求對危重病人在門診實行“把三關:即“導醫關”、“坐診醫生關”、“輸液室關”,以利於及早發現及時搶救,尤其在“手足口病”、“甲流”等流行時,我院是“哨點”醫院,她根據門診現有條件及時與院領導及各職能部門溝通,按上級部門要求做好門診各診室、門診大廳的消毒工作,力爭做好防控工作。她愛崗敬業,在工作中樹立了優秀黨員的形象,從自身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論在哪裏工作總是盡心盡力、任勞任怨,她就像一顆鋪路的雨花石,把救死扶傷作為自己的天職,默默的奉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自己所認定的事業而努力奮鬥着。

十佳醫師先進事蹟5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在疫情襲來最危險的第一線,是駐守鄉村的村醫,堅守崗位,勇敢逆行,用平凡之軀,守護你我的安危。就是這些平凡的村醫,為我們撐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屏障,守護着我們的生命健康安全。三口塘鎮兩位年過七十的老村醫,原本應該退休在家頤享天年,但毅然選擇了成為一名抗“疫”戰士,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仍不顧自身安危,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的事蹟,感動了鄉親們。

鄭新選是三口塘鎮石湖塘村的村醫,今年73歲,身患肝病,體質很差。為了抗擊疫情,積極響應縣防冠指揮部的工作要求,每天堅持上門為湖北返鄉人員、密切接觸者測量體温。其中有一位密切接觸者極不配合,且體温反覆,每次測量體温鄭新選都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反覆宣傳,風裏雨裏從未間斷,積極為該密切接觸者聯繫上級會診,並安排了4次轉診檢查,成功排除了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

莫朝雄是三口塘鎮豪山口村的村醫,今年71歲,身患高血壓、糖尿病,腿腳行動不便。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後,從未抱怨,堅持為武漢返鄉人員監測體温,宣傳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相關政策。一開始也受到了武漢返鄉人員的冷諷和口頭謾罵,但是通過不斷的解釋宣傳,最後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及配合。因工作勞累,在2月9日發生低血糖反應導致昏迷不醒,及時送往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依然不忘安排其女兒莫金梅(本鎮另一個村的鄉村醫師)繼續給豪山口村的醫學觀察人員測量體温,自己身體略好就堅持要出院回來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給村民帶去一份安心。

七旬抗“疫”戰士鄭新選、莫朝雄,就是我們身邊平凡英雄,是防控一線“最可愛的人”。我們之所以能健康、幸福、平安,正是有許許多多像鄭新選、莫朝雄一樣的人,在危難面前堅守崗位,無私奉獻,他們平凡而偉大。作為被這些平凡英雄默默守護的普通人,為鄉村醫生鄭新選、莫朝雄點讚的同時,也應該積極配合他們的工作,助力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