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三至六歲是幼兒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良好習慣的養成,將影響着孩子今後一生的發展。習慣一旦養成,要再改就會比較困難,花費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還會養成今後粗心大意的毛病。良好的生活、衞生、學習習慣才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小班幼兒習慣的培養也就成了良好班級形成的關鍵和基礎。現在就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提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和分享。

淺談小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一、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

作為小班教師,首先就要學會善於觀察每個孩子的不同,採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做到因人而異,從而糾正幼兒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進餐習慣,從小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保持幼兒良好的食慾,形成與此相應的飲食衞生習慣和規則,是幼兒園教育和保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平時有好多家長問:“我的孩子吃飯怎麼樣?今天吃什麼?孩子把今天的飯菜全吃完了沒有?”……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幼兒正處於生長髮育旺盛時期,平衡膳食,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物質條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開發、吃得“好”,卻輕行為習慣培養的現象,許多幼兒形成吃飯挑剔、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比例失調,引起各種營養不良症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班55名幼兒,聽家長介紹大部分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多數幼兒在家是成人餵食的.,更為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罵等,更別提良好習慣的培養了。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由於生活衞生習慣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由在家的幾個大人圍着轉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在開學時的調查觀察中,多數幼兒根本不知道一口飯一口菜和餐時保持“四淨”,且餐後要整理的常規,偏食、挑食的現象較嚴重。但幼兒飲食習慣的可塑性較強,我們就有意識地進行了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教學論文 )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二、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現在生活條件一般都比較好,家長們對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毫不吝嗇,但幼兒的偏食現象卻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長更是束手無策,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如何糾正幼兒偏食的不良習慣呢?我是這樣做的:

1.及時調查、瞭解幼兒的偏食情況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自己不喜歡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或一口不吃。對待這樣的幼兒,在飯前,先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麼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説了許多,最後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着吃,往往會吃得很香。對偏食、剩飯的幼兒哪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三、讓幼兒習慣餐前洗手

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於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衞生習慣領域目標中的洗手方法進行組織,讓幼兒知道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淨,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藉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範——挽袖,並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説:“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裏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幹。”這樣,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四、培養幼兒的整理習慣

在幼兒園裏,經常會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隨手一放,把玩具隨手一丟。為了讓孩子有初步的責任感,也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我們首先從培養幼兒的整理習慣入手,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我們將整理習慣的培養融入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1.讓幼兒感受環境整潔帶給人的愉悦情緒

讓孩子自己動手塑造清爽整潔的活動室。

2.建立規則,養成好習慣

有了整潔有序的環境,就需要保持,而這是最困難的。教師如果經常説教,就會導致孩子反感或者盲從。我提倡讓幼兒自己建立規則,寓教育於日常生活之中。如吃完飯,引導孩子討論怎樣保持整潔,孩子們討論出吃完要把桌子掃乾淨,把碗擺放整齊。

3.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會做許多事情,但許多大人對孩子總是不放心,事事親為,處處小心謹慎,把孩子庇護在自己的翅膀下。其實,只要相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去幹。如每天入園時,讓孩子幫忙搬桌椅,放學時,鼓勵孩子幫忙整理活動室。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創造一切條件,只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相信他們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讓孩子自己整理,不僅能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更能促進孩子能力的發展,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師幼關係,創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

五、培養幼兒課堂上的良好習慣。

幼兒的天性好動,常常是上課不到幾分鐘,他們就坐不住了:有的把腿放在小椅子上墊着坐;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低下頭玩自己身上的東西;有的去弄別人;反正剛剛入園的孩子總是有許多不同的花樣。雖然教師怎樣設計有

吸引力的活動是關鍵,但是培養幼兒課堂上的良好習慣也很重要。我們知道孩子會盲目的模仿別人,不管對錯,因此,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是不錯的選擇。在孩子的心中,教師的地位是最高的,經常會聽到孩子對家長説:“這是老師説的”;“老師就是這樣做的”。可見,幼兒把教師當作自己最直接的學習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幼兒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讓孩子養成正確的坐姿,我教孩子玩關門的遊戲(就是坐在小椅子上兩腳併攏)並且説誰的門沒有關好,大灰狼就會來偷東西,我們還要把小鎖鎖上(就是把小手放在小腿上),因為不想要大灰狼來,孩子們都很認真地關門上鎖。同時,我也以身示範,緊緊地把門關緊、把鎖鎖上。就這樣,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為幼兒樹立正確榜樣,在積極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

六、強化行為習慣的形成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的實踐和強有力的措施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幼兒的習慣形成。我常常用的是:

1.表揚與激勵

表揚是對幼兒正確行為的肯定,能激發幼兒的自信心,鞏固好習慣的形成。一個微笑,一句讚揚的話,一個肯定的動作,就能讓孩子們不斷髮現自身的閃光點,如:“你小手洗得真乾淨”“你能將紙屑扔進垃圾箱,大家都喜歡你呢!”“你主動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小朋友很樂意和你玩,真好”。教師給予認同、讚賞的積極評價,給予關心與期望的評價會強烈地增強幼兒的自尊與自信。幼兒在肯定、讚許、鼓勵和期望中,能極大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調動積極性,強化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

2.督促與檢查

督促、檢查是強化幼兒良好的生理衞生習慣形成的有效手段。由於幼兒自制力較差,良好習慣的形成就必須緊緊依靠督促、檢查,教師在組織一日生活時,活動前要提醒,活動中要檢查,做生活的有心人。還要為幼兒尋找機會,創造條件,有意識的督促幼兒正確行為的反覆練習,摒棄不良行為。

3.家園合作,家園共管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不良的生活衞生習慣不僅對幼兒的身體健康有一定影響,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限制並影響幼兒的交往能力及人際關係。讓家長信任我們,尊敬並聽取我們的看法,讓家長感到教師在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和提高,感到教師比他們更深入地瞭解孩子,這樣爭取到家長的理解,並積極支持,對幫助幼兒養成好習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生活中反覆刺激幼兒的行為,管理好每天的行為而逐漸成為習慣,這對幼兒以後的生活有着決定性的改變。當然,孩子年齡小,判斷是非能力差,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無時無刻關注,這就需要社會、家庭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關注。